趙慧敏 張曉凡
摘 要:隨著老年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不斷提升,社會對老年人群體越來越重視。基于服務設計思維,對現有的社區公共空間進行研究與改造,使之更加適應于老年人的身心特點,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老年人獨居時產生的身心健康問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也能助力于在老齡化背景下創建良好的社區公共空間。
關鍵詞:老齡化;社區公共空間;服務設計
一、老齡化背景下的社區公共空間
(一)社區公共空間的定義
社區公共空間是人們進行社區活動的重要場所。“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也被譯為“公共領域”)的概念最早由西方學者提出。德國學者哈貝馬斯認為公共空間首先指的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原則上它是要向所有公民開放的。
本文將“社區公共空間”的概念界定為社區內的居民可以任意出入并開展多種交流活動的實體場所。它主要包括社區中的公共廣場、綠地、健身場地、活動室、道路等。滿足公民茶余飯后和節假日的休閑、娛樂等實際需要是公共空間最根本的作用,便利性是其基本特點[1]。
(二)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
1.居住環境與空間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建立的許多社區,在今天,住戶大多為老齡人口。當時的社區建設只是為了解決實際的住房需求,物業體系尚不健全,綠化設計也不盡合理,在社區的規劃與設計上沒有留有足夠的公共活動空間,在多處都存在著設計不合理的問題。比如,社區缺少休閑活動設施,景觀設施太過于注重形式感而忽略了實用性,公共區域種植的植物不足以達到遮陰效果而使住戶無法很好地使用。總體來說,社區內的道路、公園、綠化、設施配備等都存在一定的不健全,這不僅是年代的問題,亦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
2.公共空間的需求
由于子女不常陪伴在身邊,老年人在社區中往往傾向于與其他年齡相仿者一同聊聊家常、做做鍛煉、散散步等,這些活動有助于他們緩解內心的孤單感,可以鍛煉他們的大腦和身體,延緩他們的衰老速度。對于活動場所的選擇,安全性與便利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大多數老年人會選擇在家附近的空地與公園進行休閑活動,其中,社區中的公共空間對他們而言是最重要也是使用最頻繁的場所,老年人對其的需求遠大于其他場所。因此,社區中公共空間的適老化設計對于老年人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3.社區養老模式的發展
全面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其中,將社區定位為依托單位,支持社區建立健全居家養老服務網點,為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項目。社區在一定程度上是整個長期照護模式的核心。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意識形態及家庭結構逐漸改變,傳統的養老觀念也開始轉變,老人的自主性與獨立性的需求逐漸提升,與子女同住的意愿隨之降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趨勢下,好的社區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三)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群體的生理發生變化
老齡化可定義為“所有生物隨著時間發生之結構及功能的統合性變化,生物面臨壓力存活能力減低,甚至死亡等一切變化和總和”[2]。衰老給人帶來的變化主要包含外貌的退化、身體機能的退化、感官的退化三個方面,這些變化會給老年人參與社區休閑活動和認知學習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隨即,社區公共空間的設計也會有所改變。
二、融入服務設計思維的社區公共空間
(一)服務設計思維
服務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優化整個服務系統,深入挖掘用戶需求,系統理性地運用設計學的思想分析優化服務流程,創造更加優質的服務過程,以此輸出更加高質量的服務成果[3]。
以服務經濟取代產品生產經濟已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發展趨勢。在這種趨勢下,如何創造更深層次的用戶體驗成為現今設計界的普遍追求,這使得整個設計界發生了巨大轉變,并發展出一系列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研究與實踐。
將設計引入服務領域不僅是一種新的設計方式,更是從設計的源頭上解決問題。它將設計的范圍擴大到更大的領域,重新釋放設計的原有能力,從更全面更系統的角度探索設計的核心價值,并通過廣義服務來實現物質體驗與非物質體驗之間的無縫銜接。
(二)服務設計對老齡化的意義
就地老化政策的推動,促使越來越多的銀發族能夠在熟悉的地方享受養老生活。服務設計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整體性,即在服務設計過程中要對服務的整個環境進行整體考慮,它與“全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服務通常是看不見的,但它又是會在客觀世界中發生的。用戶可以從五種感官的維度感知整個服務過程。在服務設計中,用戶可以感受服務的各個交互點并提出意見,以實現設計的優化,這也是服務設計者所追求的。
賦予公共空間更多意義,使其功能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完善。因此,社區公共空間的安全性、便利性、人性化設計是設計師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利用服務設計思維來為使用社區公共空間的住戶創造不一樣的體驗,通過精心設計的觸點,讓用戶聽得懂、看得到、能表達,提升其體驗感受。同時,還可以做一些有助于提升老齡人口生活品質的設計,幫助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體驗,使其達到心靈上的愉悅,并為其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問題。
三、服務設計思維在社區公共空間中的運用
服務設計是一個系統化的思維形式,利用服務網絡的搭建,完善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感受,形成大規模集群效應。從服務設計的思維出發,系統提升社區公共空間的效能,以老齡者為中心,關注老齡者的體驗,為老齡者創建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公共空間,提升其在使用當中的愉悅感。
(一)設置老幼結合空間,融合代際共享理念
“跨代設計”理念由美國雪城大學工業設計學教授James J. Pirkl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創建相同情況下年輕人及老年人都適用的產品、服務及空間環境。該理念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建立年輕人與老年人彼此間的和諧關系,讓各個年齡層和不同能力的人群都能受益。
社區可以通過科學的空間規劃和設計溝通與協調代際關系。一方面,設計包容性更強的開放空間,貫徹落實老幼雙向原則、兼容共享原則、持續接觸原則、熟悉歸屬原則,設計全民化、通用化的公共空間,避免代際分割;另一方面,融合代際共享理念,規劃一些公共空間,比如公園、圖書館、休息場所等,并要保證這些空間的硬件和軟件可以包容不同年齡和能力的人群,從而吸引人們自發來到這里,促進代際和諧交流。
(二)在景觀空間設計中置入地域性、文化性元素,營造歸屬感
柳賴澈夫從感知心理學角度出發對景觀進行了重新定位:“景觀是通過以視覺為中心的感知過程對環境進行的認知,包含了對景觀的視知覺過程和行動媒介過程。”這說明景觀可被人類的五種感官綜合感知。通過對周邊環境的塑造,環境參與者可以直接感受到活力、生命、運動、平衡等,從而對環境參與者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
“原居安老”是大多數老年人所向往的養老方式,因為他們會對自己長久居住的環境有深深的眷戀。提取地方特色元素與文化元素,運用符號化、抽象化的設計手法將具有情感表征的藝術小品置入景觀空間中,能夠引起老年群體的情感共鳴,滿足其精神需求。同時,在社區戶外公共空間中可組織豐富的老年文化活動,提高老年群體參與社會生活的可能性與積極性,如舉辦歌詠、廣場舞、曲藝等活動,減弱老年人孤單、失落、不安等負面情緒,帶給他們歸屬感和安全感。
(三)完善公共空間適老設施,保障安全性、便利性
適應居住區居民的老齡化發展,優化老年居住空間、戶外活動空間及相關配套設施。在實現社區適老化轉型的過程中,社區公共空間的適老化設計尤為重要。首先,保障現有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得到改善,并結合老年人的實際需要和現有設施改造的可行性,逐步完善場地的輔助設施并增加活動場地,提高老年人對社區活動的滿意度。其次,每個社區還應設置多功能的小型護理設施,以便為老人提供多樣的護理服務。關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居家護理服務成為老年人生活的組成部分。
(四)構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
社區公共空間是老年人經常聚集的地方,也是信息匯集和傳播的良好場所。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利用數據處理和信息傳播的技術優勢,構建一個全新的信息化養老服務平臺,將傳統社區轉型為適合老年人居住的智能社區,這也是當今社區的主要發展方向。
為了提高我國養老信息平臺的運營效率,需要從不同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一是從社會需求的角度,搜集和分析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和他們對于服務的需求,這樣能夠有效地實現對養老資源的合理優化和配置,以便準確為其提供各類養老服務;二是從管理效率的角度,要及時進行信息更新,使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的養老服務由被動轉向主動,通過對老年人各種身體指標變化情況的檢測來主動為其提供相應服務,簡化管理的各個環節,不斷地提升管理效率。
四、結語
基于老齡化背景的社區公共空間設計,對其的優化可結合服務設計思維,全方面、多角度進行再設計。具體來說,可以設置代際共享空間,促進代際交流;在景觀空間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營造歸屬感;完善公共空間適老設施,保障安全性、便利性;構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養老服務提供新的發展。從這四個方面對社區公共空間進行一定的優化,可提升居住在這里的老齡者的用戶體驗,增強社區公共空間的活力,使老人更能享受到晚年生活的樂趣。
參考文獻:
[1]伍學進.城市社區公共空間宜居性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
[2]張智程.老齡化進程中社區公共空間的交互設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8.
[3]李琪.城市養老社區復合性感知環境康復景觀設計研究[J].城市住宅,2021(5):136-137.
作者單位:
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