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承秀
摘 要:課程思政是課程教學應實現的目標任務之一。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民法,其來源生活、貼近生活,且充盈著思政元素。民法學教學可以從民法學原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具體規范和民事法律制度中發掘思政元素,做到樹人與立德統一;可以從正反民事法律實例中,引導學生反思與討論,提高學生真、善、美辨識能力和責任意識;不僅對相關民生熱點社會問題進行討論,以之為切入點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還可以從民法立法發展史中挖掘思政元素,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
關鍵詞:民法學;思政元素;融入;路徑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由此,課程思政成為我國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教學的目標任務之一。實際上,通過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可以較好地彌補思政課育人不足。時顯群教授(2020年)認為:“專業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課程思政實際上就是將這些元素融入到各門專業課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課程教學過程對課程中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潛移默化地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1]但專業課教學中如何發掘思政元素,對長期進行專業教學尤其是長期偏重于專業知識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教師是一個新的挑戰。筆者以民法學教學為例,對思政元素挖掘的路徑進行分析探討,以期對其他課程教學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提供一定啟示。
民法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
民法學原理是指由民法精神演繹而形成的處理民事法律關系的原理、原則。從淵源上,民法學原理是民法規范產生的理論依據和智力與知識基礎,是民法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應然組成部分。所有民法學教科書,在論述具體民事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時,總會對該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確立的哲學、倫理依據以及其價值意義等哲理性強的問題作出介紹。相對而言,民法來自于市民生活,在部門法發展史上較為悠久,因此民法學原理博大精深。民法學原理富含人文、人本思想,充溢思政元素。在民法學教學對民法學原理進行講授時,可以充分挖掘原理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寓思政教學于民法學教學之中。實際上,在民法學原理講授時,挖掘該原理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哲理、倫理的講解,才可以將民法學原理講透徹、講明白,才可以講清楚民法學原理背后的故事。也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法學原理,并培養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民法學原理分析解決民事法律實務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民法誠信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時,首先應該講清楚這兩個原則確立的根據,只有弄清楚這兩個原則確立的根據,才可以更準確地記憶與適用這兩個民法原則。誠信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是對習慣、鄉規民約等軟法的承認與重視,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善良風俗、傳統道德規則的吸收。“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到立法目的層面,進一步提升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法領域的調整范圍和輻射面”。[2]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基本要講“規矩”、守“規矩”,要誠實信用,要尊重并自覺遵守公序良俗,不管是待人接物還是日常經濟往來,亦或是人生的重大選擇,都要依法、依規而行,無規矩不成方圓。
民事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
民事法律規范是指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各法律規范的總稱,一個完整的民事法律規范由民事法律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兩部分構成?!睹穹ǖ洹分械姆蓷l文多是民事法律規范。民事法律制度往往是由同類的民事法律規范構成的一個完整體系。相對于民法學原理而言,民法學教學更重要的是講授民事法律規范和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規范和民事法律制度是民法學教學的核心內容。民法被譽為“市民社會基本法”,民法的具體規定不論是單個的民事法律規范還是同類規范構成的民事法律制度,均來自于長期的民事生產、生活實際,均是規范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維護正常的民商事經濟社會秩序所需要的規則保障,民事法律規范和民事法律制度的任何一項規定均尊重交易安全,均維護社會關系穩定,體現著秩序、平等、自愿等價值理念。在對民法規范和民事法律制度進行學習時,在具體分析每一條法律規范邏輯構成要素和每一項民事法律制度具體構成的法律規范時,教師可以結合民事生活實踐挖掘每一條規范和每一項制度背后立法者在制定時考量的因素,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正反民事法律實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
民事法律實例是指民事問題經由民法調整而形成的現實發生的案例以及其解決過程和法律處理結果。民事法律實例的構成至少具備三個要素:一是民事問題而非刑事或者行政問題;二是該問題是現實生活中已經發生的,而非改造編撰出來的問題;三是該民事問題在現行有效民事法律規范中有規定,成為民事法律調整的對象,具有民事法律意義并且產生民事法律后果。利用民事法律實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學生通過真實場景的再現,如臨現場,感受更深刻、觸動更強烈。因此,借用民事法律實例進行案例教學,由于其正反對照性而相得益彰,可以達到感同身受的直觀效果。
正面民事法律實例意指該民事法律實例當事人的行為契合民事法律的規定,其民事行為得到現行有效民事法律的正面評價,在法律后果上需要予以褒獎、鼓勵或者肯定的。反面民事法律實例意指該民事法律實例當事人的行為悖離民事法律的規定,其民事行為得到現行有效民事法律的反面評價,在法律后果上需要予以制裁、警戒或者否定的。從正面進行教育,可以起到弘揚正氣的效果;從反面進行教育可以起到警示的效果。
一般情況下,正反民事法律實例教學須基于同一項民事法律制度或者同一條民事法律規范,因為對該制度或者該規范遵守或者違反而產生了積極的抑或消極的民事法律后果。所以,借助正反民事法律實例教學挖掘思政元素,須授課教師在具體課堂教學安排上有意識地將某個民事法律制度或者民事法律規范盡量放在一次授課時間段中完成講授任務,如果分兩次或者中間有間斷,授課的知識效果和育人效果將會打折扣。
熱點民生社會問題分析中融入思政元素
法學是一門社會性科學,法學與社會息息相關。作為法學研究對象的法律及法律現象實際上就是社會問題的法律反映和體現。因此,法學教學必須關注民生社會問題,民法學課堂教學也不例外。這里的社會熱點民生問題與民事法律實務問題不同,熱點民生問題沒有經過法律程序處理,甚至尚不具有法律意義或者說還沒有法律的明確調整。當然,熱點社會民生問題與法律有一定聯系,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法律調整的對象。熱點民生社會問題中不少涉及到民事、民商問題,與民法有關系或者將來可能成為民法調整的對象而具有民事法律意義和效果。[4]熱點民生社會問題不僅牽涉到法律問題,而且還牽涉到倫理道德等正當性問題,而且對熱點民生問題的恰當分析往往需要從歷史視角才可以進行客觀、中肯的判斷。多數民事、商事熱點民生社會問題可以切入思政元素,借此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完成民法學教學課程思政任務,為立德樹人、培養合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目標實現提供支撐。例如:《民法典》物權編第三分編用益物權部分對建設用地使用權制度進行了規范,但是針對農村土地建設用地用益物權卻沒有明確規定,僅僅采用準用性規則立法設置,具體規定在《民法典》第三百六十一條,該條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作為建設用地的,應當依照土地管理的法律規定辦理?!泵穹▽W教學可以在講授建設用地使用權制度時,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借此展開對土地制度的歷史演變進行學習,在歷史中讓學生明白,現行土地法律制度的規定有其豐厚的歷史積淀和根基,這樣的規定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國情現狀是一致的,法律不可能脫離生活和歷史而任意規定,法律中的公平、正義、正當都是特定條件下具體的評判,沒有靜止不動、抽象的公平、正義、正當。通過思政元素的挖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
從熱點社會民生問題中挖掘思政元素,一是應該注意選取問題。應該選取與民法相關的問題。二是所選取的社會熱點民生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爭議性,具有一定爭議性的社會熱點民生問題可以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辯論、爭論,印象也會更深刻。這樣的辯論、爭論也可以激發學生追求公平、正義、正當等法治理想信念。三是所選取的熱點社會民生問題應該進行一定提煉、凝練,形成問題。四是熱點社會民生問題教學,應該進行總結,由教師給出學生明確思路,在思政教育方面應該具體、明確,不得含糊其詞、模棱兩可。
民法立法發展史中融入思政元素
《民法典》作為我國民法立法的集成和編撰,得到社會各界如此高的贊譽,實際上是社會和政府對我國歷代民法學人工作的肯定?!睹穹ǖ洹奉C行恰恰證明了“功夫不負有心人”“苦心人天不負”等人生哲理。民法學在“民法立法歷史沿革”部分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認真挖掘民法立法發展史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包括民法沿革進步歷史中的事件以及新中國我國民法學家成長、成才的人生經歷。我國民法立法發展史鮮明揭示了事物發展螺旋式進步的成長脈絡,為我國民法典編撰作出實質性重大貢獻的民法學人的成長、成才以及人生經歷昭示著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法立法發展史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無疑可以成為課堂思政教學的重要元素。
民法立法發展史除包括民法立法本身的歷史沿革和民法學人的努力奉獻外,還應該包括《民法典》所規定的民事法律制度和具體的民事法律規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與傳承方面。例如:《民法典》中有關所有權取得的法律制度規定,在拾得別人遺失物時必須將遺失物交給失主,這規定體現并維護著中華民族拾金不昧的道德傳統。以《民法典》所規定的一些民事法律制度和具體民事法律規范為視角,分析其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如何吸收又是怎樣傳承的,可以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可以樹立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本文系2020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時代背景下《民法學》課程教學的變革與探索”(項目編號:010202152101);廣東海洋大學校級一流課程建設項目“《民法學》”(項目編號:010301152102);2019年廣東海洋大學教學改革項目“新時代背景下《民法學》課程教學的變革與探索”(項目編號:570219015);2021年廣東海洋大學校級教學團隊—民法學“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項目編號:121501-01021115210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時顯群.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59-60.
[2]饒冠駿.法學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關系及融合架構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9,34(5):77-81.
[3]張新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釋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12.
[4]包姝妹.法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探析—以《侵權責任法》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0(16):1-5.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