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石 賈明學
中圖分類號:G812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1-015-01
摘 ?要 ?全民健身視角下,本文以健身教練為研究對象,對國內健身教練的研究現狀從評價體系、職業素質和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究。研究認為:(1)現有的研究廣度和深度不夠;(2)研究視角不夠開闊。因此需擴大研究視角從實踐性問題入手,加強對健身教練培養的研究。
關鍵詞 ?健身教練 ?職業 ?培養模式
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提到努力培養適應全民健身發展需要的組織、管理、研究、健身指導、志愿服務、宣傳推廣等方面的人才隊伍,全民健身的熱度達到了新的高度。202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4.35億,龐大的健身人口未來將為健身行業帶來巨大的需求。因此,本文對健身教練現狀進行綜述研究。
一、國內研究現狀
(一)健身教練評價體系的研究
健身私人教練職業能力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最重要的指標為教學指導能力,是健身私人教練職業素質的核心評價指標。5個一級指標中職業技能素質和職業知識素質最為重要[1]。由于專業素質在私人健身教練的職業素質評價指標中十分重要,每名私人健身教練需要盡可能學習更多的理論知識,進行教學以及服務技能的培訓提升,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能[2]。因此,應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同創新中心,加強政府引導與監管,完善高校組織與實施,以推動健身認證與培訓市場化發展[3]。
(二)健身教練職業素質的研究
私人健身教練職業素養分為:職業能力素質(溝通、服務、銷售能力)、知識素質(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道德素質和形象素質(形象、氣質、魅力)[4]。國內私人健身教練的職業素質主要有知識素質、道德素質、道德素質和形象素質等。從這些角度對健身教練進行研究得出我國健身教練員年齡結構年輕化、學歷不高、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欠缺,從業經驗不足等窘境。建議在體育大學和綜合性大學的體育院校中設置專門培養私人健身教練的體育專業,并建立私人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認證制度,規范私人健身教練的培訓工作,提高健身教練的職業素質[5]。
(三)健身教練培養模式的研究
健身教練所必需的知識體系不僅涉及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營養學和運動康復學等運動訓練相關知識,還需掌握健身房運營管理和與客戶交流銷售的技巧。我國健身教練員的專業知識有58.45%是通過培訓班學習獲得的,有32.17%的專業知識是通過在校學習獲得的[6]。說明高校對于人才培養的方案不系統。目前,國內高校開設的有關健身教練培養的專業有體能訓練和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從就業角度看國內健身教練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有:健身房實習生無法進入健身指導領域只能做外圍服務性工作[7]。在健身俱樂部對健身教練員的培養模式方面存在問題為:(1)三級化培訓模式存在人才流失風險;(2)人才選拔機制缺乏長效性;(3)培訓體系欠完善;(4)優秀教練員提升技能培養模式隨意性突出;(5)評價模式等級化現象嚴重。為此,提出加強評選提升技能學習機會的公平性,弱化等級觀念,加強培訓體系的建設[8]。可見,健身俱樂部對于健身教練人才的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問題。
二、研究評述
從研究內容來看,第一,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夠。與健身教練相關已發表的核心期刊僅有33篇,證明對健身教練的研究不夠重視。第二。有關健身教練的碩士論文數量相對較多,但是博士論文等數量相對較少。在已有的文獻中對健身教練研究的關注點上都在健身教練培養過程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上,以及培養模式、健身教練職業素養、評價體系的研究。在健身教練的培養路徑上,僅有對部分協會的研究進行了現狀分析以及問題探討,在其他培養路徑等方面還未能全面展開研究。第三,問題與對策匹配性有偏差。在健身教練培養方面的研究中,培養是研究的重點,對象是健身教練。而一些學者只是對培養的模式、評價的體系進行了探討,還有細節性的問題如培養模式的效果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研究,沒有獲得具體的對策及解決方案。從研究視角來看目前,本文的研究視角不夠開闊。與健身教練培養路徑的相關研究的研究資料多是從教育學出發,此外多數研究是從理論出發,實踐研究等視角缺乏。
參考文獻:
[1]孫權羽.成都市健身俱樂部私人教練職業素質評價指標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7.
[2]陳平,徐文娟.我國健身俱樂部私人教練職業化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02):26-28.
[3]鄭漢山,蔣義丹.政府與高校協同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模式構建[J].體育文化導刊,2016(12):22-26.
[4]張銘.對私人健身教練職業素質的探討[J].遼寧體育科技,2007(04):20-21.
[5]杜熙茹,高玉花.京滬粵三地部分健身俱樂部私人教練現狀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04):32-35.
[6]李紅平,張閆.我國健身教練員培養方式現狀調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06):107-109.
[7]徐大鵬,陳燕.基于就業視角的休閑體育專業與社會體育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的研究——以首都體育學院為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29(01):39-45.
[8]王鈞可.長沙市健身俱樂部優秀教練員培養模式研究[D].長沙:湖南科技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