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莉
中圖分類號:G807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1-017-01
摘 ?要 ?青少年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本文從體教融合視角出發,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邏輯分析法對當前我國青少年俱樂部發展中存在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探索青少年俱樂部與中小學校協同發展的路徑,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及對基本運動技能的掌握。
關鍵詞 ?體教融合 ?青少年俱樂部 ?發展路徑
一、體教融合相關概述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肥胖率不斷增高、近視低齡化趨勢加劇,使得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被社會廣泛關注。體育總局、教育部于2020年9月聯合印發《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意見》),將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上升到國家發展的重大任務中。《意見》指出應支持學校成立相關體育俱樂部。為響應國家號召以及深化體教融合改革的推進,本文以體教融合為視角對青少年俱樂部與中小學校協同發展路徑進行理論探索。
二、青少年俱樂部與中小學校協同發展優勢分析
(一)有利于優化中小學校各項目專業教師不足的現狀
調查可知,中小學在體育師資方面存在師資力量不足、體育專業教師運動項目分布不均衡等現象。教師的教學水平及對青少年運動專業技術及理論知識的掌握具有重要作用。在師資力量不足的中小學,學生的專業技術掌握度就不高。而對于專業化的青少年俱樂部來說,職業化程度高的各專業教練相對較多,如果能夠吸取更多的校外職業教練參與到中小學校園日常運動訓練及發展中來,對青少年在義務教育階段掌握1~2項基本運動技能顯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有助于各體育項目后備人才培養
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以往“拔苗助長”式的訓練模式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負面影響較大。通過短時間的強化訓練,提升青少年的訓練水平會導致青少年身體傷病現象增加,這不僅影響了青少年的運動生涯,也對青少年的身體發育造成一定傷害。青少年俱樂部統一化的訓練模式根據不同年齡段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差異性,制定分階段的科學化訓練模式,重點根據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技戰術、身體素質及體能訓練等差異安排訓練量及訓練時間,培養運動興趣,如此可提升青少年的技能掌握水平,為國家輸送競技人才。
(三)有助于學校及青少年俱樂部自身發展
基于體教融合的傳統特色校—俱樂部聯動,以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和培養后備人才為宗旨,在聯動過程中,就傳統特色校而言,通過與俱樂部資源的整合、共享,優化提升其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促進教學、訓練、競賽模式的改革;對于俱樂部而言,提高其師資力量和學員招收的數量。隨著比賽活動的增多和成績的提升可提高傳統特色校和俱樂部的知名度,使其獲得更多的關注和經費資助。隨著參與人員的增多和體育項目的推廣,更多的人意識到傳統特色校與俱樂部融合的重要性,進一步促進二者的融合,實現資源互通和真正的接納與融合,形成良性互動。
三、體教融合視域下青少年俱樂部發展路徑
(一)中小學與青少年俱樂部應建立共同發展目標
目標具有激勵性,中小學需要結合自身現狀以及當地青少年俱樂部的教學資源、發展現狀等,形成共同的發展目標。由于青少年俱樂部自身的訓練較為規范、訓練的質量較高,能促進更多的青少年參與校園運動中,也能夠培養青少年吃苦耐勞和團結拼搏的精神,真正發揮校園運動育人的價值。
(二)完善協同發展保障機制
要完善中小學校與青少年俱樂部協同發展中政策、資源整合、師資、場館設施、利益補償、人員薪酬等方面保障機制。首先,根據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國家相關部門所制定的政策法規,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促進學校及青少年俱樂部有規可循。其次,資源整合保障是指將資源組織、協調整合在一起,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保障。最后,對教練員的工資和課時費、教師的訓練費等進行規劃。
(三)完善的青少年俱樂部教練評價體系
在中小學校與青少年俱樂部進行校園合作的過程中要重視對教練的評價,采取多種評價模式并行的方式,從多方面展開高效管理,不僅要重視中小學校管理人員對青少年俱樂部教練的評價,同時要參照家長、青少年和其他校園研究專家的相關見解,給予青少年俱樂部公平、公正的工作評價。這樣才能使訓練教練產生良性競爭,建立多元化、綜合性的評價模式,促進中小學校與青少年俱樂部之間的校園合作更加完善。
四、結語
加強中小學校與青少年俱樂部的合作能夠充分融合校園教學和訓練資源,優化校園的發展結構,實現中小學校校園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重點對中小學校與青少年俱樂部合作開展校園發展的優勢與有利條件進行分析,提出相關發展思路和對策,期望能夠為中小學校園事業的穩步推進奠定堅實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林劍,顧寧.深化體育改革促進體教融合全國青少年體育工作會議召開[EB/OL].[2020-11-25].http://sports.people.com.cn/big5/n1/2020/0518/c382934-31713146.html.
[2]梁鳳波.體教融合的價值取向與“融點”探索[J].體育學刊,2020,27(05):87-89.
[3]王登峰.新時代體教融合的目標與學校體育的改革方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0,44(10):1-4+12.
[4]惠陳隆,馮連世.我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管理現狀分析:成效、問題與對策[J].中國體育科技,2017,53(01):9-16.
[5]馬玉芳,李勇.關于我國實施“體教融合”的體制難點及制度設計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4,35(03):88-9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