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筆者將以其第一樂章《玉山日出》為例,以聽者的角度解析筆者對本樂章的審美感受。
關鍵詞:《玉山日出》;樂章;審美
樂曲伊始,低音弦樂以柔板的速度,奏出低沉、凝重的主題(譜例1)和持續音,體現了日出前玉山寧靜的氛圍。之后高音弦樂和大管進入,繼續演奏1-2小節大提琴上的動機,但調性出現變化,似乎預示了日出前云彩的色彩變換。第18小節加入的三角鐵或鐘琴(原總譜中沒有)在19小節出現了節奏上的偏差,而且三角鐵或鐘琴本身是音高樂器,其音色也與樂隊整體不相符。我們不妨理解成云彩下飛過的小鳥吧!第22小節開始,小號演奏譜例1的動機,可惜兩位小號演奏者音準和氣息穩定性都出了問題,使得本該溫暖圓潤的音色變得像是在暖白色的牛奶里滴入了幾滴墨汁。這一樂段在弦樂隊的低吟中漸弱,結束(第29小節)。因為這一主題在再現時并未出現,因此我們不妨把它當作是本樂章的引子部分。
樂曲的主體部分從第30小節開始,雙簧管演奏出歌唱性的主題,之后主題交給長笛呈示,配以豎琴跳動的分解琶音,隨著管樂聲部齊奏進入一個小高潮。從55小節開始,弦樂與管樂對答式的演奏這一主題,樂隊的力度以強(f)或非常強為主(ff),似乎描繪了太陽躍出地平線,光芒萬丈的景象。第6小節弦樂聲部的連斷似乎沒有按照總譜演奏,斷的感覺更明顯了一些。我們把這一樂段理解為三部曲的A部分。
從第74小節開始,樂曲進入三部曲的B部分。這是一個對比性的中部。首先主題由長笛呈示(譜例3),是一個半音下行的絢麗,之后分別由雙簧管(第78小節)和圓號(第82小節)以及高音弦樂(第86小節)在下方進行變化模仿(譜例4),與之對應的是低音聲部一直持續的A音。音樂的情緒似乎有些悲傷,似乎是在感慨人間的世態炎涼。
從第100小節開始,A部分的主題再一次出現,由木管樂器組呈示,氣勢磅礴,似乎是初升的太陽以萬丈光芒一掃以往的陰霾與不快,帶領著人民奔向光明的前方。
總之,我認為這部結合了臺灣民歌和作曲家原創的作品是一部難得的佳作,值得我們認真聆聽和學習。
作者簡介:
熊晶(1992-11.04),女,民族:漢,籍貫:湖北,最高學位:碩士,職稱:助教,職務:專職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