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榮花
摘 要: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發展速度飛快,并對教育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12年3月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簡稱《規劃》,它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的全面覆蓋。自此,我便積極投身于學校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之間協調工作中,努力做好教師教育信息化培訓工作和學校教學設備與網絡的維護中,并在此期間與教師和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溫暖故事。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網絡管理;研修;信息德育
一、教育信息化的自我提升與網絡管理
隨著不斷地培訓與自我探索,讓我深刻意識到信息技術賦予教育信息化雙層屬性,即“技術”與“教育”的屬性。前者使得信息資源可共享,活動時空不在受到限制,而且人際合作能夠輕松實現;后者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使得教育社會化、終身化和自主化。這幾年教育信息化培訓是教師校本研修的重要任務之一,自2013年以來教育信息化設備由一代班班通到現在的交互式電子白板僅僅只用了七年的時間。這也就意味著信息知識更迭的太快,這對于農村教師來說是一大挑戰,他們幾乎剛剛掌握了前一段教學設備的用法,新的教學設備又來了。因此,在我們學校我的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上午我幾乎都在多媒體教室為教師們一輪一輪地講解著什么是“交互式電子白板”、“組合書寫綠板”、“無線擴音系統”、“超短焦投影機中控器及講桌”及用法,下午我又忙于設備的維護與保養中。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我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按照程序和要求做好教育信息化設備的管理工作。
二、協調教育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工作的完美結合
1.師資培訓
師者,授道解惑也。盡管科學技術再發達,它由外在發展潛力變為學生掌握地實實在在的知識,中間的橋梁———教師,是關鍵因素。因此各大學校緊抓校本培訓,從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入手,以信息技術教育促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我校也不例外。為了給學校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我校利用業余時間及寒暑假分批保質保量地對教師進行計算機培訓,讓計算機教室走進各種學科的課堂,使教育真正實現信息化,潛移默化地提高師生的信息技術素質。
這里還有一段讓人感動的故事呢。程老師,一位還有九個月就要退休的前輩,原本我校對HPC、VCR等四種交互式電視一體機的使用培訓是免除這些快要退休的教師的,但是程老師積極性很高,他找到我開玩笑地說:“小陶啊,我們常教育學生們活到老學到老,我們自己也要做到??!”就這樣我們倆開始了手把手式教學,從最簡單的漢字輸入,windows畫圖到能用word編制教案,再到能用powerpoint制作簡單的幻燈片,使用家校通,再到收發郵件,在論壇上與大家交流等等,程老師學得不亦樂乎。就這樣一個春夏過去了,在來年的校際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們注意到了一份清新有趣的生物課件制作,評委們一致好評并給予“一等獎”的評價。當他們得知是即將退休的程老師的大作時都感慨萬分,這也是程老師為他的教育生涯作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2.發揮教育信息化優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1)左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我校按照省定的課程計劃表,小學從三年級開始至九年級,每周開設一節信息技術課。在教學中,我采用低起點、小目標、重訓練,逐步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術能力。另外我還建立了一個信息技術的社團,利用業余時間,訓練他們的計算機技能。并為喜歡信息技術的學生們提供平臺,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這不,六年級的小朋友們就在國慶這天利用多媒體為全校師生們奉上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型慶祝會,獲得全體師生的一致喝彩和好評。
(2)右手提升教師的信息專業技術。
教育信息技術的全面覆蓋,也改變了我校教學的原有的思維方式與管理方式。首先,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地建立了教師的電子教案、課件庫,實現教學資源上的共享;其次,開展網絡教研,利用安徽省教育資源平臺組織教師參加網絡研修活動,為提升教師素養開辟了另一個廣闊的天地;第三,建立微信群,每周圍繞一個話題開展網絡研討,我校幾位年輕教師的研討課題“在教育信息技術全覆蓋的大環境下如何提高教師教學技術”還被縣立項,推送到市里并獲了獎;第四,建設校園網站,提升我校信息透明度,推進了節約型校園的建設,也為我校提升了不少人氣。
三、關注學校信息道德的教育
關注德育幾乎是每個學校的必須,我校也不例外,自建校以來我校就有一個德育專欄,上面會定期進行德育信息的更新。自《規劃》之后,我校全體教師又多了一份責任,那就是關注信息道德教育。我校要求全體教師們要在平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網絡防護教育。還利用信息技術課,參考其他學校對學生信息道德教育的成功案例,針對學生認知能力不足,進行信息德育,組織學生從實踐認知出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篩選正確的信息,提升自己。
四、利用“家校通”,加強家?;?/p>
教育信息化給家?;ヂ撓到y提供了平臺,它是一個實現教師、家長、學生三方交流的平臺。有了家校互聯系統,留守學生們的父母再也不用擔心他們的孩子留在老家里上學讀書了,我們可以在平臺隨時交流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達到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合。
在這里我有一個暖心的故事想要分享給你們。我有個學生叫楊舒,長得非常可愛,這個小孩我從一年級開始就關注到了。他是農村學校里千萬個留守兒童之一,剛開學一個月我就注意到小楊舒說話發音不清,每次在學校里稍微好點,一個周末回來又打回原形。這時我就開始好奇他的家庭,我開始每天都關注下是誰接他上下學,觀察了倆個星期發現只有他奶奶接他。而且他奶奶說話不清,溝通了幾回我都不能明白她老人家說了啥,我希望她能把小楊舒父母的聯系方式留給我,小楊舒奶奶貌似也聽不懂,如此幾經周折,我終于聯系上了小楊舒的父親,我們通過微信,qq等方式直播或錄播小楊舒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督促他們夫妻倆多與小楊舒溝通。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學年的努力小楊舒二年級了,話終于說得利索了,并且在數學方面表現出了天賦。小楊舒奶奶和父母都很感謝我,其實我們當老師的在乎的真的不是這份感謝而是看到小楊舒積極向上的樣子,打心眼里為他高興。我們這邊學校老師都是從一年級接手直到六年級,就這樣我看著小楊舒一天一天地成長,由一個稚嫩的小幼兒成長為一名陽光大氣的小少年。當教師最開心的時候莫不是此時了吧!所以,真心感謝以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建立這么好地政策并向農村教育傾斜,才讓我們有力可使,有勁可出。
五、排憂解難
可以說教育信息化技術給沖在第一線的授課教師們帶來了非常大的福利。教師們不在需要像以前那樣花費大量的時間抄寫教案、謄抄記錄、刻錄試卷等等。一鍵云就有海量資源,就能為自己所用,并能一鍵保存,永久使用。但是,便利的同時也有煩惱:由于電腦更新速度太快,而學校資金極其有限。在師資培訓方面,需要占用教師大量地業余時間;在電腦維護方面,往往是拆東墻補西墻。而且由于一些輔助設備的缺失,使得我們的有些課程只能一延后在延后,比如微格技術、錄像課程、音樂制作……
當然,這些困難必定只是暫時的,自《規劃》以來,教育信息化充分發揮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它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融合,并促進著教育公平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它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這一偉大目標的動力和支撐,只要它的存在我與教育信息化的故事就會延續下去,并能生生不息,創造奇跡。
參考文獻:
[1]《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技【2012】5號.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