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程鯤 魯彩霞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產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子癇前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一類,又稱先兆子癇。子癇前期是引起孕產婦死亡的四大病因之一,對子代亦產生不良影響[1]。子癇前期的病理機制主要與異常滋養細胞入侵,胎盤灌注下降,螺旋動脈重鑄受損,內皮功能受損,氧化應激和母體炎癥反應過度有關[2]。充足的維生素D 水平對于孕期母兒健康發揮重要作用。25 羥維生素D[25(OH)D]是維生素D 在體內的主要儲存形式,反映了體內維生素D 的真實水平。
維生素D 缺乏人群較多,孕婦高達40%,哺乳期缺乏也很常見[3]。地域、飲食和生活方式會影響維生素D 的水平,超重和肥胖對妊娠期維生素D 缺乏有嚴重影響,且年齡>35 歲妊娠女性,其血清25(OH)-D 水平更低[4]。母體維生素D 水平低下與胎兒先天性心臟缺陷、流產、妊娠糖尿病和圍產期抑郁的發病率升高有關[5-7]。孕早期低水平血清25(OH)D 可能與整個孕期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顯著變化有關[8],增加患高血壓疾病的風險[9]。
維生素D 在維持妊娠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維生素D 的缺乏易引起子癇前期等妊娠并發癥。65.6%的子癇前期婦女血清25(OH)D 低于50.0 nmol/L,子癇前期患病風險比25(OH)D 高于50 nmol/L 人群增加65%。meta 分析顯示,低水平25(OH)D 使子癇前期風險顯著增加62%,維生素D 可作為高危妊娠的生物標志物之一[10]。子癇前期女性中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失衡,維生素D 可以影響血管生成的過程[11]。目前研究關于維生素D 與子癇前期發病的關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維生素D 能抑制炎癥,降低細胞氧化應激的作用,是控制全身炎癥、氧化應激和線粒體功能的關鍵物質之一。維生素D 充足時,可降調細胞內氧化應激相關的活動。血清25(OH)D 濃度低于最佳水平可損害線粒體功能,增強氧化應激和全身炎癥。維生素D缺乏(<30 ng/mL)會增加與肥胖、糖尿病、妊娠并發癥和全身性炎癥疾病等與氧化應激有關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全因死亡率[12]。
維生素D 作為免疫調節劑,可增加子癇前期婦女胎盤中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10 的水平,抑制胎盤細胞因子水平。1,25(OH)2D3能夠抑制CD4+,CD25-、IL-17 水平[13]。妊娠期高血壓女性IL-6,IL-10均顯著低于正常妊娠女性,而在子癇前期、子癇女性并不是這樣[14],可能由于IL-6 既是促炎因子,又是抗炎因子[15],調節血管生成及內皮功能[16]。然而妊娠期高血壓女性IL-13 水平降低,而在子癇前期女性中升高[17]。在子癇前期和子癇女性IL-8、IL-10 顯著升高,而重度子癇前期女性中更高[18]。出現不同的研究結果,可能由于妊娠周數不同,IL-10 可通過抑制IL-1、IL-6、IL-12、腫瘤壞死因子(TNF-α)及趨化因子來抑制機體過度炎癥反應,起到保護作用[19]。Wei 等[20]研究結果顯示,妊娠女性血清維生素水平下降(<50 nmol/L)與胎盤生長因子水平下降密切相關,從而認為維生素D 缺乏可引起內皮功能損傷,誘發子癇前期。
維生素D 與血壓、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eninangiotensin systurm,RAS)有關,SAS 在血壓調節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維生素D 代謝產物通過維生素D受體通路能夠抑制腎素基因轉錄[21]、降低血管緊張素受體自身抗體水平,從而調節血壓[22]。維生素D 缺乏已被證實可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誘發內皮功能障礙,導致高血壓[23]。補充維生素D 可通過改善內皮功能,降低子癇前期女性血壓[24]。低維生素D 水平引起血壓升高,對于普通人群補充維生素D,并不能降低血壓[25]。B?rebring 等[26]研究顯示,隨著妊娠進展,血清皮質醇水平逐漸升高。在孕早、晚期,25(OH)D、皮質醇水平與血壓均呈正相關,它們可能通過不同的途徑影響血壓。最新的一篇薈萃分析[27]表明,補充鈣和維生素D 可顯著降低舒張壓,對收縮壓沒有明顯影響。
在維生素D 有或無的不同情況下,人類白細胞抗原群基因編碼亦不同[28]。最佳維生素D 狀態對于免疫細胞表觀遺傳過程是必不可少的[29],維生素D 個性化補充能更好地支持免疫細胞的表觀遺傳編碼。核因子(NF)-κB 增強氧化應激、細胞炎癥和損傷的反應,維生素D 可抑制與NF-κB 相關的轉錄通路[30],補充骨化三醇(維生素D 代謝物)可抑制NF-κB 水平[31]。維生素D 結合蛋白GC 基因編碼包含兩種單核苷酸多態性(rs4588 和rs7041),這兩種多態性與高血壓、心臟病等預后有關。妊娠期間,這些單核苷酸多態性會影響機體維生素D 的代謝,從而導致高血壓疾病。一篇關于600 名南非地區的子癇前期婦女GC 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研究,結果顯示子癇前期孕婦的rs7041和rs4588 基因出現頻率高[32]。
維生素D 通過調節胎盤發育、胎盤內鈣轉運,發揮免疫調節作用來維持妊娠[33]。維生素D 通過細胞核受體發揮細胞代謝作用,直接參與鈣穩態平衡,調節免疫系統、血壓和胰島素分泌等。維生素D 缺乏增加了細胞氧化損傷,引起脂質過氧化和蛋白質氧化[34]。線粒體功能失調減少了細胞內Ca2+緩沖能力,導致細胞內Ca2+水平增加,產生細胞毒性,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35]。維生素D 缺乏會影響母親和胎兒的鈣平衡,血清鈣水平的降低可導致子癇前期女性血壓升高,使子癇前期發病風險增加8.5 倍[36]。
維生素D 在維持妊娠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妊娠早期25(OH)D 的缺乏與子癇前期發生沒有明顯的關系,但妊娠晚期補充維生素D,明顯降低子癇前期發病風險[37]。妊娠6~12 周開始每日補充維生素D 4000 IU,其機體25(OH)D 水平明顯升高,發生子癇前期、胎兒宮內生長受限的概率明顯降低[38]。維生素D每日補充2000 IU,可增強T 淋巴細胞免疫功能,預防機體過度炎癥的不良反應[39]。2019 年的一項meta 分析顯示,補充維生素D 對預防子癇前期非常有益,有助于預防子癇前期,在很大程度上與補充孕周無關[40]。聯合服用維生素D 和鈣劑似乎并沒有帶來額外的好處,鈣需要每日服用,且劑量大,可能增加孕婦心血管疾病風險[41]。最近的WHO 和ACOG 指南建議[42-43],在妊娠前缺乏維生素D 時,應開始聯合補充鈣劑,盡管后者可能是預防子癇前期的首選。2019 年Cochrane研究結果顯示在孕期補充601 IU/d 或更多的維生素D 可能對子癇前期風險的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補充4000 IU/d 或更多的維生素D 似乎并沒有降低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等發病風險。認為妊娠期補充維生素D 很可能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但對子癇前期、早產和低出生體重似乎沒有影響[44]。
綜上所述,維生素D 與子癇前期發病密切相關,其發病機制主要集中在氧化應激、免疫、血壓調節及表觀遺傳學等方面。維生素D 補充可改善妊娠期合并癥及不良妊娠結局,能夠降低子癇前期發病風險。今后需要開展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來證實維生素D 補充對子癇前期的益處,補充維生素D 可能成為預防子癇前期行之有效的干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