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瑾
(天津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天津 300457)
新時代,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高等教育內涵發展,2019年5月教育部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以后,中國“新文科”建設開始廣受社會關注。在這一背景下,本科專業如何全面投入到推進高等教育“質量革命”中去,已經成為新的挑戰。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作為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國際化人才的文科專業無疑也要面向新時代,以新文科理念為指導,全力推進專業轉型發展,優化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是育人活動的基礎,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任務,以此為著眼點,“謀突破、找創新、增實效”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2012年由“對外漢語專業”更名而來,從1985年的全國四所高校開始設立該專業,到2019年已經發展到417所高校,發展迅猛,成就突出。但它仍然屬于一個年輕的專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其中課程設置就存在著很大的探討空間。我們通過資料研究與考察調研發現,當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課程設置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集中體現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系統性工程。包括合理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專業,但是到底開設哪些課程利于人才培養,仍在探索之中,并沒有傳統專業那么形成共識,因此不少高校在課程設置中追求多而全。雖然根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現行指導性文件,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介紹》(2012)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8)的規范和要求,各高校基本統一為中外語言類課程、文學文化類課程、教育教學類課程、教育技術類課程等四個模塊,但是每個模塊的具體課程卻因校而異。出現的問題如:課程面面俱到,零碎龐雜,系統性差;課程內容有重復,缺乏整合;課程學時不合理,看不出主次;忽視學生接受度,門數過多;課程安排欠妥當,層次不強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課程體系不完善。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各級各類高校中都有設置,有的學校是理工科院校,文科師資薄弱;有的學校是內地學校,外向發展困難;更多的學校為非師范類院校,培養師資乏經驗。所以,在課程設置中有中文+外語+教育的簡單相加之嫌,教材就是這些專業的相關教材,教法區別也不大,教學內容比較單一,課程之間銜接不明,沒有統一目標支撐,各門課程各自為政,沒有讓各門課程形成育人合力。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無疑應該更注重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鍛煉,但由于受文科傳統教學的影響,教學模式上仍然偏重理論知識教學,課程設置上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成比例,實踐課程不僅較少,并且形式貧乏,內容單一。實習基地建設滯后,學生缺少實踐機會,而且因為漢教專業首先要注重教學能力的培養,與專業教師的工作有同源性,所以有的學校只是讓學生在所學習的課堂上進行一下講課演練,教師進行點評就算實習了,實踐流于表面化。
課程缺乏專業特色,比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國際”二字體現著國際化的特色,在新形勢下,為了契合“一帶一路”的需求,就應該設置多語種課程,但現在很多院校,英語獨大;國際教學有跨文化的特點,應注重中外語言文化比較,但很多課程重本體,少比較。同時,各高校課程設置同質化嚴重,沒有地域特色、校本特色,削弱了所培養人才的競爭力。還有面對當前教育“互聯網+”等的趨勢需要線上教學的新情況,學生在所開課程中,大都學不到用新技術進行漢語國際教學的內容。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不屬于完全依靠內循環發展的專業,而面對外循環,當前世界呈百年未見之大變局,這將對專業帶來長久影響,因此必須用新文科理念來探索專業生存與發展的新舉措、新經驗、新成效,這是十分具有現實意義的。有學者指出,中國建設“新文科”的核心要義就是要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促進文科融合化、時代性、中國化、國際化,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服務人的現代化新目標[1]。面對新要求,我們以課程設置為研究對象,注重新文科建設極為強調的“跨界融合”理念,構建具有融通性的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在新文科背景下,課程設置的跨界要目標明確,定位準確,有創新思維,“跨”只是形式,最后要通過“跨”的多維協同達到“融”,通過“融合”最終達到創新的目的。
我們要注重文科內部的融會貫通,多層次搭建跨文化課程體系,培養站在中國立場又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所培養的人才肩負漢語國際推廣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跨文化傳播中華語言文化的能力是專業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能力。而在跨文化的傳播中,會面對異文化的沖撞與激蕩,如何能自覺、自信、自豪地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2]這是一種挑戰。因此,在課程設置時不僅要開設跨文化理論的專門課程并增加課內實踐,而且要在各個課程的內容中增加跨文化比較分析,擴大學生視野,提高跨文化意識。同時,也要注重跨文化實踐教學課程設置,注重利用國內的留學生資源進行跨文化交際,也要注重海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引導學生“走出去”,親歷跨文化語境,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實踐能力。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具有“交叉性”的學科內涵。該專業所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掌握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知識,也要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具有“漢語素養,世界眼光”的復合型人才[3],這種交叉性與新文科倡導的“跨界融合”有一定的契合性。在此,我們要以多元適用的專業課程為基礎,融入其他學科知識或技術,以“大學科”的視野構建課程。如“漢語+科技”,包括科技內容的學習,科技內容的實踐,這有利于專業學生傳播科技文化,進行專門用途漢語教學;也包括培養學生將科技手段應用于教學的能力,如何進行“翻轉課堂”“混合課程”“微課教學”,如何開發可持續發展的線上網絡教學等都是課程的重要內容。如“漢語+文化”強調文科內部的文化素質培養;“漢語+傳播”強調不同文科之間的互相滲透;教學內容上與課程思政融合,強化文化自信,為肩負中華文化傳播使命的學生堅定文化立場。通過跨界融合,學科交叉,創立新課程,充實新內容,培養新思維,實現“全人”教育培養。
空間之界一是跨學校之界。各高校應結合校本特色打造專門用途漢語,如科技漢語、醫學漢語、經貿漢語等,以適應“一帶一路”倡議下對漢語的多元需求,還可以利用各校優勢建立專業平臺課,實現課程資源共享。二是跨地域之界。突出專業特點,讓學生“走出國門”,將留學生“請進校門”,加強與國外的文明交流互鑒,合作共贏。三是跨課堂之界。從第一課堂的理論知識學習,跨到第二課堂的社會多元化實踐,豐富的實踐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可能,通過高校與社會的互動,打造協同育人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