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趙萌 王軍 王雄飛 潘軍紅 劉長青 劉釗 張春生 張小英 韓一仙 欒國明 關宇光
帕金森病臨床癥狀包括運動癥狀和非運動癥狀(NMS)[1?2],由于非運動癥狀認知損害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近年頗受臨床重視[3?5]。帕金森病患者早期運動癥狀可通過擬多巴胺藥治療而得到改善,但隨著疾病進展和藥物不良反應,可逐漸出現明顯的癥狀波動即“開”、“關”現象或者異動癥[6]。腦深部電刺激術(DBS)尤其是丘腦底核腦深部電刺激術(STN?DBS),對藥物難治性帕金森病具有較好的療效[7?10]。傳統手術通常采取局部麻醉結合術中電生理監測定位丘腦底核,由于患者在清醒狀態下接受手術,術中易因恐慌、焦慮或處于藥物“關”期而使部分患者配合欠佳,影響手術操作和患者體驗[11?12]。近年有學者嘗試于全身麻醉下施行腦深部電刺激術[13?15],但全身麻醉對患者認知功能的潛在影響使手術適應證更加嚴格[14]。目前,針對不同麻醉方式的靶點定位準確性和預后對比研究較少,尤其缺乏兩種麻醉方式對認知功能和情緒的對比分析。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于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對40 例原發性帕金森病患者行STN?DBS,比較兩種麻醉方式對認知功能和預后的影響,以期為臨床選擇最佳治療方式提供依據,進而探討不同麻醉方式的適宜人群和針對性干預措施。
1.納入標準 (1)原發性帕金森病診斷符合《中國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2016 版)》[16]。(2)符合雙側STN?DBS 手術適應證。(3)刺激器工作正常。(4)年齡≤75 歲。(5)病程≥5 年。(6)Hoehn?Yahr 分期>2.5 級。(7)臨床和隨訪資料完整。
2.排除標準 (1)帕金森綜合征。(2)頭部MRI顯示嚴重腦結構異常,影響顱內電極植入。(3)存在癡呆或嚴重精神疾病,以及嚴重心臟疾病、肝腎功能障礙等手術禁忌證。(4)臨床或隨訪資料缺失。(5)失訪或隨訪時間<24 個月。
3.一般資料 選擇2015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在我院神經外科行雙側STN?DBS 治療的原發性帕金森病患者共40 例,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齡56~75 歲,平均(65.75±5.68)歲;受教育程度0~13 年,中位值5(0,5)年;病程7 ~ 15 年,平均為(11.38 ±1.89)年。根據麻醉方式分為全身麻醉組(18 例)和局部麻醉組(2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全身麻醉組與局部麻醉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between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and local anesthesia group
1.手術方法 (1)術前靶點定位:術前頭部MRI檢查序列包括矢狀位(層厚1 mm、層間距為零)T1WI平掃和增強掃描、T2WI 平掃;Leksell SurgiPlan 手術計劃系統(瑞典Elekta 公司)重建橫斷面和冠狀位序列,根據丘腦底核經驗坐標[前連合?后連合連線(AC?PC 連線)中點旁開12~14 mm、AC?PC 連線中點后2~4 mm、AC?PC 連線下4~6 mm)],及MRI 所見丘腦底核位置,定位手術靶點。(2)全身麻醉:先予以枸櫞酸芬太尼0.002~0.004 mg/kg、順式阿曲庫銨0.15 mg/kg、異丙酚1.50~2.50 mg/kg 行麻醉誘導,待患者意識消失后經口氣管插管,然后以異丙酚3~5 mg/(kg·h)和瑞芬太尼0.50~1.00 μg/(kg·min)維持麻醉,以腦電雙頻指數(BIS)監測麻醉深度。(3)局部麻醉:采用利多卡因5~20 ml 或者利多卡因5~20 ml 與羅哌卡因1~30 ml 于電極植入部位頭部皮膚行局部浸潤麻醉。(4)操作方法:患者坐位,于局部麻醉下安裝Leksell 立體定位頭架(瑞典Elekta 公司)固定頭部,行薄層(層厚1 mm、層間隔為零)CT掃描并與術前MRI 圖像融合,以中線旁開3~5 cm、冠狀縫前0~2 cm 作為擬入點,避開腦溝和血管走行設計實際手術入點和路徑。經神經外科和麻醉科醫師對患者狀態綜合評估后決定麻醉方式,取仰臥位,分別于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根據靶點坐標立體定向植入電極,局部麻醉組置入套管針后插入微電極行術中電生理監測,選擇丘腦底核電生理信號長度>4 mm 的通道,結合靶點定位植入電極,初始刺激參數為脈寬60 μs、頻率120 Hz、電壓1.50~2.00 V,評估臨床療效滿意,完成電極植入;全身麻醉組置入套管針后將微電極針插入靶點但不行微電極記錄,事先以硬針預穿刺以減少電極植入時的位置偏移,植入位置為預靶點下2 mm。兩組患者植入電極后均行薄層(1 mm)CT 掃描并與術前MRI 融合,驗證靶點位置并排除顱內出血等并發癥。驗證靶點位置滿意后,兩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在左側鎖骨下皮下脂肪層植入脈沖發生器(G102 型,廣東品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并皮下穿刺隧道與電極連接,耳后切口磨出深度約0.50 cm 的骨槽安置電極導線與延長線接口,完成測試連接和阻抗正常后結束手術。
2.術后程控 術后4 周刺激器開機,以避免微毀損效應影響術后程控和療效。根據術后4 周矢狀位(層厚1 mm、層間距為零)T1WI 和T2WI 檢查,確認刺激靶點為丘腦底核內最佳靶點,及術中電生理監測(局部麻醉組)和程控時癥狀改善情況進行刺激靶點確認,初始刺激參數為脈寬60 μs、頻率130 Hz、電壓1.50 V,并根據癥狀改善和不良反應,個體化調整參數以實現最佳癥狀控制與最少不良反應的平衡。通常先調整電壓,無法達到滿意療效時再對其他參數進行調整。術后6 個月及此后每年定期隨訪1 次,根據癥狀改善情況進行刺激參數的進一步程控(可遠程程控),如有特殊情況可隨時就診或遠程調控刺激參數。
3.療效評價 于患者入院時,以及術后6、12 和24 個月隨訪時采用統一帕金森病評價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評價“開”期和“關”期運動癥狀,Hoehn?Yahr 分期評價“開”期運動癥狀,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價患者“開”期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和韋氏記憶量表(WMS)評價患者“開”期認知功能;并于入院時、術前1 d 和術后1 d、6 個月、12 個月、24 個月隨訪時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 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14 評價患者“開”期抑郁和焦慮情緒。(1)UPDRS?Ⅲ量表:包括14 項內容,每項評分為0~4 分,總評分56 分,評分越高、運動障礙癥狀越嚴重。(2)Hoehn?Yahr 分期:分為1~5 級,1 級,僅單側肢體受累;1.5 級,單側肢體和軀干受累;2 級,雙側肢體受累但不影響平衡;2.5 級,輕度雙側肢體癥狀,拉力試驗可恢復;3 級,輕至中度雙側肢體癥狀,部分姿勢不穩;4 級,嚴重殘疾但可無助力站立或行走;5 級,臥床或必須輪椅。(3)ADL 量表:包括10 項內容,每項評分為0~15 分,總評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佳。(4)WAIS 和WMS 量表:分別包括10 部分主要條目和11 部分主要條目,經標準化加權后總評分均為150 分,評分越高、智力和記憶力越佳。(5)HAMD?17 量表:包括17 項內容,每項評分為0~4 分,總評分為54 分,評分越高、其抑郁情緒越嚴重,評分<7 分為無抑郁、7~17 分為輕度抑郁、18~24 分為中度抑郁、≥25 分為重度抑郁。(6)HAMA?14 量表:包括14 項內容,每項評分為0~4 分,總評分56 分,評分越高,代表焦慮情緒越嚴重,評分<14 分為無焦慮、14~20 分為輕度焦慮、21 ~28 分為中度焦慮、≥29 分為重度焦慮。

表2 全身麻醉組與局部麻醉組患者電極靶點偏移距離的比較(mm)Table 2. Comparison of electrode target deviation between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and local anesthesia group (mm)
4.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數構成比(%)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利 用Shapiro?Wilk 法 行 正 態性 檢 驗,Leneve 法 行 方差齊性檢驗,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 檢驗;兩組手術前后UPDRS?Ⅲ評分、Hoehn?Yahr 分期、ADL 評 分、WAIS 和WMS 評分、HAMD?17和HAMA?14 評分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 檢驗。呈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 檢驗。以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全身麻醉組與局部麻醉組第1 根電極靶點偏移距離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96,P=0.623),第2 根電極靶點偏移距離全身麻醉組低于局部麻醉組(t=?2.041,P=0.048;表2)。全身麻醉組無術中不適感病例,局部麻醉組有5 例(22.73%)患者于術中出現明顯不適感、2 例(9.09%)出現明顯震顫,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13,P=0.027)。
全身麻醉組和局部麻醉組患者不同時間點之間比較,“開”期和“關”期UPDRS?Ⅲ評分(均P =0.001)、Hoehn?Yahr 分期(P=0.001)、ADL 評分(P=0.00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而WAIS 和WMS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入院時相比,術后6、12 和24 個月時,全身麻醉組“開”期UPDRS?Ⅲ評 分 分 別 減 少54.04%(P = 0.001)、51.03%(P =0.001)和49.75%(P=0.001),“關”期UPDRS?Ⅲ評分減 少52.28%(P = 0.001)、53.58%(P = 0.001)和52.09%(P = 0.001),Hoehn?Yahr 分期減少28.20%(P = 0.001)、26.63%(P = 0.001)和23.76%(P =0.001),ADL 評分增加38.27%(P = 0.001)、37.37%(P=0.001)和31.78%(P=0.001);局部麻醉組“開”期UPDRS?Ⅲ評分減少54.21%(P =0.001)、51.09%(P=0.001)和48.47%(P=0.001),“關”期UPDRS?Ⅲ評分減少52.16%(P=0.001)、52.16%(P=0.001)和50.79%(P = 0.001),Hoehn?Yahr 分期減少22.53%(P = 0.001)、21.98%(P = 0.001)和21.43%(P =0.001),ADL 評分增加42.98%(P = 0.001)、42.67%(P=0.001)和40.61%(P=0.001);而術后各時間點之間各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3~5)。全身麻醉組與局部麻醉組之間比較,UPDRS?Ⅲ評分(“開”期和“關”期)、Hoehn?Yahr 分期、ADL 評分、WAIS 和WMS 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表3,4)。
表3 全身麻醉組與局部麻醉組患者手術前后運動癥狀與非運動癥狀量表評分的比較(±s,評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motor and nonmotor symptoms scal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and local anesthesia group (±s, score)

表3 全身麻醉組與局部麻醉組患者手術前后運動癥狀與非運動癥狀量表評分的比較(±s,評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motor and nonmotor symptoms scal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and local anesthesia group (±s, score)
UPDRS?Ⅲ,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統一帕金森病評價量表第三部分;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WAIS,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MS,Wechsler Memory Scale,韋氏記憶量表。The same for Table 4
組別例數入院時(1)術后6 個月(2)組別例數入院時(1)12 個月(3)24 個月(4)術后6 個月(2)12 個月(3)24 個月(4)UPDRS?Ⅲ(“開”期)全身麻醉組局部麻醉組UPDRS?Ⅲ(“關”期)全身麻醉組局部麻醉組Hoehn?Yahr 分期全身麻醉組局部麻醉組18 22 21.89±3.12 20.55±3.86 10.06±2.58 9.41±2.13 10.72±2.52 10.05±1.96 11.00±2.40 10.59±2.06 18 22 29.89±3.98 28.64±3.13 41.33±2.00 40.95±2.17 41.06±1.83 40.86±1.93 39.39±3.57 40.27±2.16 18 22 41.06±2.82 40.09±3.49 18.94±1.63 19.13±2.21 19.06±1.76 19.18±1.94 19.67±1.81 19.73±1.88 18 22 92.56±4.34 91.73±3.78 93.00±4.54 92.41±3.63 92.89±4.51 91.50±3.83 92.28±4.18 91.64±4.80 90.67±3.53 89.18±3.02 18 22 3.83±0.62 3.64±0.66 2.75±0.39 2.82±0.45 2.81±0.39 2.84±0.36 2.92±0.46 2.86±0.35 ADL全身麻醉組局部麻醉組WAIS全身麻醉組局部麻醉組WMS全身麻醉組局部麻醉組18 22 90.50±3.49 89.91±3.74 91.28±3.55 90.41±3.67 90.83±2.71 89.59±3.28

表4 全身麻醉組與局部麻醉組患者手術前后運動癥狀與非運動癥狀量表評分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表Table 4. Repeated measurement design ANOVA of motor and nonmotor symptoms scal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and local anesthesia group
全身麻醉組和局部麻醉組患者不同時間點之間比較,HAMD?17 評分(P=0.001)和HAMA?14 評分(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術后1 d 局部麻醉組HAMA?14 評分高于入院時(P=0.027)、全身麻醉組HAMD?17 評分(P=0.008)和HAMA?14 評分(P=0.001)低于術前1 d,術后6、12 和24 個月兩組HAMD?17 評分(均P = 0.001)和HAMA?14 評分(均P=0.001)分別低于入院時、術前1 d 和術后1 d,其余各時間點兩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表6 ~ 8)。兩組之間比較,全身麻醉組HAMD?17 評 分低 于 局部 麻 醉組(P = 0.048),而HAMA?14 評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16;表6,7)。
傳統STN?DBS 靶點定位是通過立體定位頭架固定頭部,再行MRI 掃描,從而確定電極植入靶點,需患者佩戴頭架保持靜止20 分鐘,但帕金森病患者通常存在靜止性震顫,完全靜止配合檢查的難度較大[17]。Geevarghese 等[18]基于CT 與MRI 融合技術神經核團靶點定位,即術前行無框架MRI 檢查,術中行立體定向CT 掃描,再將二者融合,從而獲得與傳統有框架MRI 定位相同的準確性,并廣泛應用于臨床。本研究采用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下STN?DBS即是基于CT 與MRI 融合技術,術后電極靶點偏移0.13~1.47 mm,與既往有框 架MRI 定位[17]和CT 與MRI 融合定位[18]的準確性相當,且更加便捷。

表5 同一處理組患者手術前后運動癥狀與非運動癥狀量表評分的兩兩比較Table 5. Pairwise comparison of motor and nonmotor symptoms scal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in the same treatment group
STN?DBS 術中通過微電極記錄丘腦底核的特異性電生理信號,輔助定位丘腦底核并指導顱內電極的植入,業已在功能神經外科和電生理科取得共識[19]。盡管術中電生理監測在確認植入電極是否達到丘腦底核以及開機測試癥狀改善方面存在優勢,但研究顯示,術中采取微電極記錄并開機測試可多耗費40 分鐘,易造成腦脊液流失,導致不同程度的腦組織移位,影響顱內電極(特別是第2 根電極)的植入精度[20],與本研究結論一致。根據術后刺激靶點驗證和開機測試效果評估,單純依靠解剖靶點植入電極的精度和效果與局部麻醉下術中電生理監測無明顯差異[21?22]。本研究結果顯示,基于CT 與MRI 融合技術的全身麻醉手術中第2 根電極靶點偏移低于結合術中電生理監測的局部麻醉手術[(0.98±0.39)mm 對(1.21±0.35)mm],而第1 根電極靶點偏移在兩種麻醉方式之間無顯著差異[(0.96±0.29)mm 對(1.01±0.35)mm],但是目前尚缺乏結合術中電生理監測的全身麻醉下STN?DBS研究,因此,基于解剖和術中電生理監測的定位方法尚待進一步探索,以達到手術安全、患者體驗滿意與刺激靶點準確的最佳平衡。
本研究全身麻醉組患者均未訴術中不適感,而局部麻醉組有5 例(22.73%)患者術中出現明顯不適感、2 例(9.09%)出現明顯震顫。既往研究顯示,恐懼感、配合欠佳、藥物“關”期影響、呼吸道管理,以及清醒手術誘發的并發癥等均影響局部麻醉下腦深部電刺激術的順利實施[11]。此外,考慮到體位對局部麻醉手術患者舒適度的影響,通常頭部抬高角度略低于全身麻醉手術,更易發生腦脊液流失、顱內積氣等,從而影響第2 根電極的精準植入[23]。由此可見,在STN?DBS 顱內電極植入過程中,全身麻醉更有利于患者術中體驗和第2 根電極的準確植入,然而也應注意,全身麻醉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更加嚴格[14],例如嚴格的麻醉前訪視和評估以全面評估患者基礎狀況能否耐受全身麻醉,致使部分患者無法實施全身麻醉下的STN?DBS 治療。
既往研究顯示,帕金森病患者全身麻醉與局部麻醉下腦深部電刺激術后運動癥狀的改善相當,但存在樣本 量較小和隨訪時間較短的問題[11,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全身麻醉組與局部麻醉組之間UPDRS?Ⅲ評分(“開”期和“關”期)、Hoehn?Yahr 分期、ADL 評分、WAIS 和WMS 評分均無顯著差異;術后6、12 和24 個月隨訪時,全身麻醉組和局部麻醉組“開”和“關”期UPDRS?Ⅲ評分、Hoehn?Yahr 分期評分均較術前明顯減少,ADL 評分增加,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11]。但是隨訪期間(術后6、12 和24 個月)部分患者呈現療效衰減現象,需增加藥物劑量維持療效,推測可能與疾病進展和治療部分耐受有關[24?25]。本研究隨訪時間較短,未發現療效衰減達到統計學意義,其他更長期的隨訪研究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療效衰減,癥狀復又加重,但仍較術前明顯改善,患者獲益[26?28]。今后尚待進一步探討其可能的發生機制和解決方案。總體而言,無論是全身麻醉還是局部麻醉下STN?DBS 均可以明顯改善運動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療效滿意。
表6 全身麻醉組與局部麻醉組患者手術前后HAMD?17 和HAMA?14 評分的比較(±s,評分)Table 6. Comparison of HAMD?17 and HAMA?14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and local anesthesia group (±s, score)

表6 全身麻醉組與局部麻醉組患者手術前后HAMD?17 和HAMA?14 評分的比較(±s,評分)Table 6. Comparison of HAMD?17 and HAMA?14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and local anesthesia group (±s, score)
HAMD,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A,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漢密爾頓焦慮量表。The same for Table 7 and 8
組別HAMD?17全身麻醉組局部麻醉組HAMA?14全身麻醉組局部麻醉組例數入院時(1)術 前1 d(2)術 后1 d(3)術后6 個月(4)術后12 個月(5)術后24 個月(6)18 22 15.56±1.76 16.05±1.86 17.33±1.97 16.59±1.68 15.17±1.29 17.68±1.96 8.44±1.65 9.05±1.89 9.11±1.64 9.36±1.47 9.61±1.33 9.95±2.08 18 22 16.89±1.91 17.09±1.77 18.78±1.70 17.36±1.79 16.06±1.86 18.95±1.94 7.39±1.79 7.73±1.86 7.94±1.55 8.50±1.10 8.56±2.04 9.23±1.27

表7 全身麻醉組與局部麻醉組患者手術前后HAMD?17 和HAMA?14 評分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表Table 7. Repeated measurement design ANOVA of HAMD?17 and HAMA?14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and local anesthesia group

表8 同一處理組患者手術前后HAMD?17 和HAMA?14 評分的兩兩比較Table 8. Pairwise comparison of HAMD?17 and HAMA?14 scores in the same treat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既往認為,全身麻醉對認知功能和記憶力具有一定影響[29?30],但目前研究顯示,全身麻醉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可在短期內(通常1 周)恢復[31]。Fluchere等[32]對比分析全身麻醉與局部麻醉下STN?DBS 治療帕金森病的療效,結果發現兩種麻醉方式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無顯著差異。目前,針對帕金森病患者STN?DBS 術中全身麻醉與局部麻醉對認知功能和記憶力影響的對比研究仍十分缺乏,本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全身麻醉還是局部麻醉均對認知功能和記憶力(WAIS 和WMS 評分)無影響,可能與已經度過術后短暫性認知功能下降期有關[31],且隨訪期間(術后6、12 和24 個月)認知功能均保持穩定,未受電刺激的影響,提示無論是全身麻醉還是局部麻醉下STN?DBS 均不影響患者認知功能和記憶力。
抑郁和焦慮癥狀是帕金森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但既往并未引起臨床醫師的足 夠 重視[3,5],缺乏針 對STN?DBS 術前與術后情緒變化的研究。本研究采用HAMD?17 和HAMA?14 評價患者術后的抑郁和焦慮情緒,結果顯示,全身麻醉組患者HAMD?17 評分低于局部麻醉組,可能與全身麻醉術中患者不良體驗少、手術順利、心理負擔輕等因素有關;術后1 天局部麻醉組HAMA?14 評分高于入院時,全身麻醉組HAMD?17、HAMA?14 評分均低于術前1 天,術后6、12 和24 個月時兩組HAMD?17 和HAMA?14 評分分別低于入院時、術前1 天和術后1 天,提示隨訪期間抑郁和焦慮情緒均顯著改善,可能同時存在癥狀減輕和情緒改善兩方面的原因。同時,也應注意到,HAMA?14 和HAMD?17 量表僅為焦慮和抑郁情緒的提示性量表,受患者主觀、生活應激事件和測評者因素等的綜合影響。
本研究是基于臨床數據的回顧性研究,相對于前瞻性研究可能存在選擇偏移和基線不完全一致的局限性;受限于回顧性臨床資料,本研究未涉及刺激器開關的比較;本研究僅對局部麻醉下微電極記錄與全身麻醉下無微電極記錄的靶點精確度進行比較,尚缺乏對全身麻醉下應用與不應用微電極記錄靶點精確度差異的探討,尚待進一步的多中心、大樣本前瞻性研究加以驗證。
綜上所述,CT 與MRI 融合技術可以精準指導顱內電極的植入,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下STN?DBS 均對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癥狀、焦慮和抑郁情緒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且不影響認知功能和記憶力,但應注意圍手術期不同麻醉方式情緒波動的相關特點。全身麻醉的優點為:(1)第2 根電極植入的精確性更高。(2)術中患者體驗感更好。(3)術后短期情緒更穩定。局部麻醉的優點為:(1)麻醉風險較低。(2)麻醉禁忌證限制較少。(3)術中微電極記錄和開機測試癥狀評估有助于刺激靶點的定位。兩種麻醉方式各有優缺點,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和適應證進行綜合考慮。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