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潤容
(江西省贛縣中學 341100)
在高中化學知識的學習中,鹽類水解是較為基礎且重要的知識.鹽類水解的實質便是鹽中的弱堿陽離子或弱酸陰離子與水電離后的OH-或H+結合生成難電離的分子或離子.“誰強顯誰性”便是鹽類水解中的一個規律,即只要鹽中存在弱堿陽離子或弱酸陰離子,那么該鹽類就會進行水解,產生離子,從而判斷溶液的酸堿性.在解題時,學生們可以根據已知的這一規律,對問題中的鹽溶液進行判斷,達到解出題目答案的目的.
“有弱就水解”也是鹽類水解的規律之一,鹽中存在的離子所對應的酸或堿越弱,那么水解就會越徹底.并且,在鹽類水解的知識內容中,水的電離平衡也會影響溶液的pH:起初,水的電離正處于平衡狀態,但是當其平衡被破壞的程度越大時,溶液的pH也會隨之越大.該規律可以用于判斷鹽溶液的pH和電解質的相對強弱.在教學時,教師們應當重點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引導學生們在解題時運用已知的客觀規律,有效求解題目.
鹽類水解問題中對鹽溶液酸堿性的判斷需要依據其規律進行分析:誰強顯誰性,同強顯中性,即強堿弱酸鹽顯堿性、強酸弱堿鹽顯酸性、強酸強堿鹽顯中性.為了使得學生們能夠迅速判斷出問題所給出鹽溶液的酸堿性,教師們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就引導學生們熟記鹽溶液酸堿性判斷的規律.在例1的求解中,學生只需要掌握判斷規律,就能夠輕易將題目求解得出.
例1在正常室溫下,下列說法中,有關于0.10mol·L-1的氨水說法正確的是( ).
A.與AlCl3溶液發生反應時,離子方程式為

C.用HNO3溶液完全中和后,溶液不顯中性
D.溶液pH為13

在化學考試中,經常考察學生鹽類水解中離子濃度大小的問題.在該部分知識的考察中,學生們需要考慮到水解理論、電離理論、電荷守恒與物料守恒.如果在解題時,僅僅考慮一部分,那么題目就有可能無法解答準確.所以,在相關題目的練習時,教師們需要讓學生們先根據“無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的規律對題目進行判斷,寫出溶液中存在的所有離子.接著,再讓學生們根據電荷守恒與物料守恒明確溶液中各離子之間的等量關系,從而得出各離子濃度,最后進行比較.
例2正常室溫下,將一元酸HA溶液與KOH溶液等體積混合,進行相應的實驗,見下表:

實驗編號起始濃度/(mol·L-1)c(HA)c(KOH)反應后溶液的pH①0.10.19②x0.27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忽略體積變化).
A.實驗①反應后的溶液中:c(K+)>c(A-)>c(OH-)>c(H+)
C.實驗②反應后的溶液中:c(A-)+c(HA)>0.1mol·L-1
D.實驗②反應后的溶液中:c(K+)=c(A-)>c(OH-)=c(H+)

在有關離子種類多少的比較中,教師們需要在練習教學時讓學生們能夠清楚鹽類水解平衡的影響因素,及規律中的“越熱越水解,越稀越水解”.水解反應中溫度可以使平衡進行左右移動,同時,改變平衡體系中的任意一種物質的濃度,也可以使平衡進行移動.其中升溫水解程度增大,物質濃度縮小也會使水解程度增大.教師們可以利用例3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具體教學.
例3NaHSO3溶液顯酸性,并且,溶液中具有以下平衡:


向0.10mol·L-1的NaHSO4溶液中分別加入以下物質,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綜上所述,鹽類水解知識在高中化學學科中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掌握也存在困難.所以化學教師們需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一定量的專項訓練,促使學生們能夠加強鹽類水解知識的內化程度,從而在解題時,能夠得心應手而不是手足無措,瞎選一通.高中化學教師們需要重點提升學生解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能夠夯實基礎,不斷提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