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巖
(青島臺東六路小學,山東 青島 266021)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針對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實際指出:中小學要適應新教育時代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改變統一的教學模式,確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和接受性的養成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佳發展成績。如何提高數學教學成績,做到省時高效呢?在三十幾年教學生涯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以來,小學畢業生全部直接升入初中,他們在情感、意志、能力、智力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初中階段是普及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這就要求在初中階段必須實施分層次教學。
目前,農村初中階段輟學現象十分嚴重,其主要原因是這一部分學生學習跟不上而導致輟學。一方面教師總以統一的教學計劃,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的教學進度在一個班級進行施教,缺乏針對性;另一方面,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聽不懂,弄不明白,逐漸失去學習動力,從而導致輟學。為有效地控制學生流失,就必須改變大一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
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而應試教育主要是面向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教師往往喜歡成績好的學生,排斥成績差的學生,在課堂提問、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等方面照顧“尖子生”忽視差等生,從而挫傷了這些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1]。
思維是智力的重心,培養學生的思維潛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小學階段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首先低年級學生語言不規范,不準確,不完整,對題欠理解。教師要從說一句完整的、準確的數學語言開始,注意學生說話時不完整的地方,并加以改正,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以“說”促“思”,達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其次,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處于萌發狀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動腦,還得提倡動手,這樣手腦并舉,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意,還能收到以“動”促“思”,培養思維能力的效果。
再次,教師抓住以啟發促思維,變多講為多問,根據已知條件,層層提高,層層深入,使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逐一掃除題中的障礙,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達到拓展思路目的。比如:12×6=?可以讓學生說出如下幾種不同的表達形式:1.1 12乘以6得多少?1.2 6乘12得多少?1.3 6乘12得多少?1.4 6個12是多少?1.5什么數除以6得12?等等。這樣訓練,既要以溝通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深化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拓展思路,發展思維。
在拓展學生思維的基礎上,同時要搞好“后進生”的轉變。“后進生”不是天生就笨,是由周圍各種原因所造成的。如何轉變“后進生”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2.1 “后進生”往往受到家庭、學校、老師太多的批評,或棄之不管的冷遇,有時與老師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對立情緒。所以,這時老師要放棄批評,選擇關懷愛護,同他們進行推心置腹的談話,讓他們從教師身上得到一種親切感。在以后出現問題時,應像慈母般給予幫助,使之由衷地感到心服口服。再抓住他平時點滴的進步給予贊許和認可,從而起到正面教育效應。
2.2 “后進生”的智力并不低,而屬于課堂上的“靈活多動”學生,老師要根據這一特點,上課時要經常與他們視線接觸,以免上課活躍,糾正他們的不良習慣,督促他認真聽講,讓他們從教師的熱情目光中看到對他們的期待和鼓勵。從而融化“后進生”上課時的逆反心理,變厭學為好學,好學為趣學,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已蔚然成風。
我在教學中利用小學生的求知欲好勝心,創造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主動探求數學知識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多種感官并用,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處于最佳學習狀態。例如,在講“商不變的性質時”,我給同學們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猴山上,猴王帶著一群小猴子,其中有一只名叫胖胖的小猴子既貪吃又自作聰明,猴王就利用分餅的機會幫助它。猴王分別給每個小猴子10塊餅,要它們平均分2天吃完,許多小猴子都拍手表示滿意,唯獨胖胖大叫著說:“10塊太少了,不夠吃”,猴王說:“那好,我給你20塊餅,平均分4天吃完。”話音剛落,胖胖又說:“不夠,不夠”。猴王又說:“那我給你40塊餅,平均8天吃完”,胖胖又說:“太少太少”猴王最后說:“那我給你80塊餅,平均分16天吃完怎么樣?”胖胖得意地說:“夠了,夠了。”猴王和其他小猴子都笑了起來,而胖胖卻莫名其妙。老師問:“同學們,為什么猴王和其他小猴子聽完貪吃而又自作聰明的小猴子的話后,都笑了呢?”在教師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入,喚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誘發他們的好奇心,吸引他的注意力,從而變枯燥學習為趣味學習,從中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逐步形成興趣。
分層次教學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每個學生的遺傳素質、生活環境、教育條件及實踐活動的不同,存在著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改變統一的教學模式,承認學生個性化差異,根據量力性和接受性原則,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注重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發展。實施分層次教學,真正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不僅有效地控制了學生流失,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有了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