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國伶
(保山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云南 保山 678000)
保山學院2016年為云南省創新創業改革試點學院,學校明確了“地方性應用型綜合院校”和“扎根保山、立足云南、服務邊疆”的辦學定位和服務面向準確體現了服務云南及保山區域行業產業應用人才需求的價值取向。在學校應用轉型的背景下,藝術類專業以項目驅動專業實踐教學,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探索實踐教學創新,以學科競賽和大創項目為依托,對準美術類人才培養目標,發揮項目帶動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目前,獨立美術學院、設計類院校、師范類院校是我國高等學校美術教育的三大類型,以培養美術工作者的高等師范院校中的培養模式多延續了美院純藝術專業的專業設置和師范教師技能課程相結合的方式。大部分本科院校美術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沿用的是2+1+1的模式,第一、二學年以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程為主,第三學年分專業方向,第四學年畢業論文、畢業創作、教學實習。目前我院美術學專業采取1+2+1的模式進行了一定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第一學年以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程為主,第二學年分專業方向,第四學年畢業論文、畢業創作、教學實習,在培養的方式及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傾向于專業能力的發展與專業研究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在第一學年開始引導學生學習專業課程,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和科研項目,拓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1.1 堅持協同育人的理念。美術與設計學院在產學研合作育人中,積極探索與開展項目進課堂教學模式,組織學生參與裝飾公司、工藝品廠等企業的產品開發和設計,工學結合,開展創新活動,本科畢業生近10余人到合作企業就業。已經建成“滇西文旅眾創空間”(市級),“云科保山學院文創眾創空間”(省級),推進建設“滇西文旅產業聯盟”服務地方產業發展。通過“1235”著力,即著力推進“服務地方文旅發展卓越藝術團隊”建設,整體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途徑;著力夯實省、市兩級兩個“文旅文創”眾創空間團隊建設;著力加強產品設計“非遺文創”文旅團隊建設,依托產品設計專業加強推進服務地方發展的產品研發生產;著力推進美術學“藝術鄉建設”文旅團隊建設,依托美術學專業推進服務地方文旅發展的藝術鄉建;著力探索環境設計“人居環境”文旅團隊建設,依托環境設計專業探索服務地方文旅發展的環境建設;著力加強學術交流、能力培訓、制度機制、團隊文化、角色定位五大團隊內容建設。
1.2 項目推動教學改革。學院對準應用轉型發展的目標,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將學科競賽與大創項目融入課程教學模塊,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突顯辦學特色,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實行“3+3”實踐教學管理的規定。“3+3”,即教師在每個年度要完成3個實踐教學任務;學生四年學習周期內要完成3個實踐學習任務。教師的3個實踐教學任務指完成1次公開課程;完成1項科研項目;完成1項輔導項目,指導學生獲得校級以上專業競賽、教育教學等專業競賽1項;或指導學生申報立項科研課題 1項;或指導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篇或指導學生完成社會實踐項目1項。“3+3”學生四年學習期內完成3個實踐學習任務指完成1個專業實踐項目;完成1項科研項目;公開發表省級及以上學術論文1篇或申報立項校級及以上各類科研課題1項;或申報校級及以上各類科研課題1項;或申請獲得各類專利1項;完成1項專業競賽。即:獲得市級以上專業競賽1項或創作作品入選市級以上展覽1幅。
學院美術和設計專業2016年至2020年學生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項目,2016年國家級大創4項,省級大創6項,校級大創16項,大學生科研項目12項;2017年國家級大創2項,省級大創5項,校級大創12項,大學生科研項目12項;2018年國家級大創3項,省級5項,校級科研12項,2019年“互聯網+”校級比賽獲獎13項,大學生科研項目13項;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國家級1項,省級4項,校級科研項目10項。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實踐教學中注重項目對教學改革與課堂教學的推動作用。
學院教師在“3+3”的實踐教學推動下,積極申報項目,2017年立項省級哲學社會科學藝術科學課題1項,2019年立項省級哲學社會科學1項,2016-2020年立項市廳級課題13項,校級教學改革項目18項,校級科研項目28項,在研究領域中注重教學改革的探索、建設在線開放課程、線上線下混合課程、教材改革、地方民族民間文化的研究等。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對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美術類專業課程體系轉型應用技術型,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從人才培養的目標、課程教學的改革,課程模塊的構建區別于“純學術”式的美術學,構建以社會行業應用型文化創意模塊項目為主體的美術學課程體系,是高校美術學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課程系統轉軌的一個重要途徑。
根據學校近幾年互聯網+創新創業獲得的成績,2016年獲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銅獎1項,云南賽區金獎2項。2017年獲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云南賽區金獎1項、銀獎6項、銅獎7項,在云南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學院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競賽的引導作用,使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加強實踐課程模塊,增加實踐實訓課時優化實踐課程的設置,在模擬項目設計課程中,通過高水平學科競賽獲獎作品和創新創業大賽作品實例進行解析,根據創新創業項目進行實訓,對設計說明、項目設計書、設計構思進行討論與指導,通過實踐環節的訓練,提升了動手能力,增強了創新意識,提高了項目設計與規范化處理能力,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對準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目標,有效改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學科競賽有效融入課程模塊,并專門開設了模擬項目設計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融入學科競賽獲獎作品典型案例,將專業理論有效融入于作品的設計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課程教學能有效、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科競賽,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在實踐教學中通過模擬項目設計,采用主題討論、設計構思、撰寫項目設計書、以小組形式組成團隊完成項目設計,設計案例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激勵學生進行討論式、研究式,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的評價上,側重目標導向,多種評價方式保障,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院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室、省級眾創空間平臺,專業工作室、實習實訓基地、本土文化產業、校企合作等資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開展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和環境。關于學生作品的加工等問題,由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切實保障了學生作品成品轉換的問題。同時,空間平臺、實訓室、校企合作等資源對學生的專業競賽和創新創業項目起到引導和推動作用。
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專業競賽,主要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學校科研項目、專業學科競賽等,通過科研項目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完成項目的能力。通過學院的3+3實踐教學,教學成果顯著,近三年,學生參加云南省專業競賽獲獎3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科研項目40多項。“教學——競賽——項目——大創”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1],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有明顯提高。
在地方高校應用轉型的背景下,在專業教學中以學科競賽和大創項目為驅動,努力構建“教學——競賽——項目——大創”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2],充分發揮專業學科競賽和項目的引導作用,推動美術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努力適應社會人才需求,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團隊意識,培養具有專業能力強、具有較高素養的人才。綜上所述,從實踐效果及社會評價看,以學科競賽和大創項目驅動的“教學—競賽—大創—科研”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科學有效且適應當前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