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野調查對于藝術學研究和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藝術學類專業中引入田野調查的方法,有助于學生轉變對待民族民間藝術的態度,促進藝術教育方式的轉變,也有助于保持藝術研究的原創性,促進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
【關鍵詞】藝術類;田野調查;作用
田野調查(fieldwork)又可翻譯為田野工作、實地調查等,它是人類學、考古學等學科開展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參與當地人的生活,在一個有嚴格定義的空間和時間的范圍內,體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思想境界,通過記錄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滿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會如何構成”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最早一批人類學學者就深受田野調查方法論的影響,如我國第一代人類學學者吳文藻就曾提出人類學研究要“以試用假設始,以實地驗證終。理論符合事實,事實啟發理論,必須理論和事實糅合在一起,獲得一種新的綜合”②。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這一時期的學者們運用田野調查的方法對我國少數民族社會及其文化展開了廣泛的調查,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第一手研究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人類學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一路走來,中國的人類學始終沒有放棄田野調查的情懷”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在語言學、考古學、教育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過程中,也廣泛運用田野調查的方法與范式,使田野調查逐漸成為學者們開展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藝術界,藝術家一直沿用“采風”的方法去深入生活,了解民間的風俗,感悟大自然的美,并收集相關素材運用于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但是,采風是一種相對隨性的調查方法,它并沒有嚴謹、科學的方法論體系,對于嚴謹的學術研究而言,采風存在著隨意性太大的缺陷。因此,僅僅使用采風的方法對民族民間藝術進行研究就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正因為如此,學界早已經有人提出采用田野調查法代替藝術采風。④筆者認為在藝術研究的過程中引入田野調查的方法,能使得我們的藝術研究“接地氣”,有助于促進藝術研究的發展。此外,在藝術教育過程中開設田野調查課程,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民族民間藝術根植于民族傳統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有著密切關系,它是人們表達美好愿望的形式和載體,蘊含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然而,民族民間傳統藝術在現行教育體系中長期處于缺席的狀態,使得大部分年輕人對民族民間傳統藝術缺乏了解,甚至認為民族民間藝術是一種過時的、無用的東西。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缺失或斷層。面對這樣的困境,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增強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興趣,從而轉變他們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態度。田野調查課程的開設,恰好能夠讓年輕的大學生直接接觸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潛移默化地感受、學習、了解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進而轉變其對民族民間藝術的固有態度。
通過田野調查,使學生進入到民族民間地區直觀地接觸、感受、記錄民族民間藝術,會促使學習者產生一種文化自覺性,加大他們對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探究興趣,使之重新認識我國民族民間的傳統藝術。
在田野調查過程中,民族地區的文化沖擊從視覺、聽覺、觸覺上給年輕的大學生多種感受,這不是書本知識能夠帶來的。另外,學生與調查對象進行充分的接觸、交流和探討,也會進一步了解民族民間藝術的深層內涵。以筆者對瑤族神像畫的研究為例,2006年4月,筆者陪師姐赴廣西金秀進行瑤族長鼓舞的田野調查。在金秀六巷鄉上古陳村坳瑤道師盤志強家中,和盤志強師傅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到他手上收藏有神像畫,并且,盤志強師傅很熱心地向我們展示了他所收藏的神像畫,正是因為看到這些瑤族神像畫使得筆者對之產生了進一步研究的想法。2006年到2008年,筆者的田野調查主要是集中在廣西金秀瑤族聚居區,曾先后六次到廣西金秀大瑤山進行瑤族神像畫的田野調查。其中四次都是在盤瑤聚居區進行,剩下兩次分別在茶山瑤聚居區和山子瑤聚居區進行調查。另外,我們還在與金秀縣毗鄰的象州縣進行田野調查,收集到了漢族道師所用的神像畫。2008年到2010年,我們先后到桂北的融水、永福、灌陽等瑤族聚居區調查,也收集到不少瑤族神像畫資料。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瑤族神像畫研究的各個方面及材料的客觀性、可靠性往往要取決于田野調查的詢問記錄,我們調查記錄之時,神像畫上描繪的大多數神人形象及其內涵都是在和瑤族道師們訪談中獲知。⑤可見,開展田野調查是年輕學子發現學術研究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開展學術研究和創作的重要方法。
在藝術學類專業中開設田野調查課程,能夠給大學生提供特有的學習視角,使大學生更為快捷地了解民族民間藝術的形式、圖案、造型以及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另外,田野調查課程的開設能夠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對田野資料的認真甄別,對民族民間藝術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實踐加工,進行尊重事實、合乎邏輯的分析研究,從而提升學生實際運用民族藝術元素的能力。
開展細致、完整的田野調查也是促進藝術創新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田野調查由于更加系統、規范,因此,通過田野調查所獲得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料及其相關的文化信息更加完整、全面。藝術采風和藝術寫生教學往往只注重民族民間藝術的表面形式,而忽略藝術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寓意。藝術院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傾向于對事物視覺特征的敏感捕捉,而對事物背后的形成原因、發展歷程以及象征意義等文化內涵往往容易忽視,如此一來,使用民族民間藝術元素進行藝術創作時就會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例如對于銅鼓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學生更多地停留在對于直觀可視的銅鼓形態以及紋飾的應用,而對于銅鼓的起源、使用銅鼓對地域性少數民族的意義、銅鼓的發展歷程、銅鼓的形態類別、鑄造工藝、銅鼓紋飾的來源及意義等文化信息的探尋沒有多少興趣,這就導致在對銅鼓元素的設計應用時出現元素胡亂套用的現象,如有學生將羽人紋、翔鷺紋等圖案元素應用在便池、垃圾桶的設計之上,這就與銅鼓作為壯族等少數民族的“神圣器物”的文化觀念相悖。但是,在藝術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民族民間藝術開展嚴謹的田野調查,則能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通過田野調查,我們不僅認識并記錄了民族民間藝術,更是通過參與觀察、訪談等方法了解民族民間藝術的內涵、意義、生存方式以及藝術背后的“人”與藝術的關系。如此,我們在運用民間藝術元素進行藝術創作之時方能提升其文化意義,不會出現應用膚淺和原則性謬誤等問題。
在藝術教育和藝術研究的過程中,開展田野調查的地點不囿于民族民間地區,在繁華的大城市也是開展田野調查的重要場所,尤其是針對當代藝術的研究,我們將不可避免地把田野調查地點選擇在大都市之中。例如200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方李莉受北京市政府委托研究798藝術區,她的田野調查地點就是在北京市的798藝術區。⑥對于藝術研究而言,不論田野調查地點在民族民間地區還是繁華的大都市,其田野調查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研究資料,進而為藝術研究服務。在田野調查中,由于調查者是親自觀察藝術作品或者親身參與到藝術創作行為之中,因而,調查者能夠更為直觀地感受、了解相關信息,能夠突破單純從文獻上獲取資料的那種抽象感、冷漠感,調查者親自參與到藝術作品、藝術行為、藝術現象之中,使藝術研究更具直觀性,也更具有溫度感。
在傳統的藝術研究范式之中,研究資料的來源往往是傳世經典作品或者是歷史文獻資料,對于實地開展田野調查重視不足。因此,從研究資料的原創性來說,傳統的藝術研究范式已經很難進一步突破,但是田野調查恰好可以克服這種不足。通過開展田野調查,研究者不僅可以獲取更為直接、全面的第一手藝術研究資料,而且還可以直觀地感受藝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藝術研究保持原創性。比如,在壯族地區開展壯錦的研究,我們深入到壯族社區之內,調查了解人們日常生活中怎樣使用壯錦、制作壯錦,同時還調查與壯錦相關的民風民俗、生產生活,這樣就獲得了對壯錦立體式的調查研究資料。又如,在北京市798藝術區開展陶瓷類文創產品的田野調查,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陶瓷文創產品的生產、銷售情況,還可以了解陶瓷文創產品的創作者、消費者等方面的資料。
在藝術創作當中,借鑒和吸收田野調查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也有助于藝術創作實現原創性。通過開展田野調查,接觸和記錄民族民間藝術的基本元素,將這些元素作為藝術創作的表達對象或者表現手段,對于增強藝術創作作品的文化內涵,轉變藝術作品的形式具有積極意義。歷史上,古代統治者為了了解民間民情,會派專門的大臣到民間收集民間音樂,以便“審樂而知政”?!渡袝に吹洹分芯陀小皻q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的記載。這也說明在古代,通過田野調查所獲得的藝術資料信息,能夠為統治階層作出政策決策起到積極的作用。對于藝術創作而言,最著名的論斷莫過于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其中就含有利用田野調查收集所需的創作資料的意思。在開展藝術創作之前,針對創作的內容和主題進行充分的田野調查,收集相關數據、資料,最終得出創作所需的前期素材,已經成為當下許多藝術家進行創作的重要手段。
田野調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藝術創作的方向。雖然,藝術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屬于藝術家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但是對于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性藝術的創作,則更加需要縝密、細致的田野調查。通過開展田野調查而進行的藝術創作往往更符合人們的需求,也能夠獲得更加理想的藝術效果或者更加符合現實需求的藝術作品。如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韓珂、王義強和馬力通過對公共場所洗手與節水的問題進行細致的田野調查,他們發現在公共場合洗手人均用水量基本是1.2L,人們洗手通常包括6個連續的動作,即打開水龍頭、將手淋濕、取洗手液、搓洗雙手、手部沖洗和關閉水龍頭。他們通過對洗手動態的分析發現,將手淋濕和手部沖洗兩個動作的耗水量最大。此外,洗手過程對水量的要求并不相同,淋濕手和使用洗手液搓洗階段只用少量水或者基本不用水,最后才需要大量的水進行沖洗。所以,他們通過田野調查所得出的數據,提出超節水解決方案并設計出噴霧式節水洗手器,該洗手器將水流轉化為氣壓式水霧流,極大地節省了用水量,對超市、體育場、銀行大堂、公園、廣場、教室等公共場所的節約用水具有積極作用。⑦
近年來,對于民族民間藝術的挖掘、開發和利用已經成為社會熱點,不僅學術界很多學者、研究機構紛紛投入到民族民間藝術的研究中來,社會各界也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等資源到民族民間藝術的開發和利用中。一時間,使得許多民族地區成為人們旅游、獵奇的地方。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尤其是對部分民族地區的人文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沒有經過認真、細致的田野調查就盲目地開發、利用民族民間藝術應該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們強調開發和利用民族民間藝術的前提是必須要經過科學的田野調查,只有經過科學的田野調查和科學研究,才能做出有助于傳承、保護以及開發、利用民族民間藝術的對策和辦法。
通過田野調查,可以讓我們深入了解民族民間藝術的制作技藝、形式、使用范圍、受眾以及相關文化習俗、宗教禁忌等內容,也有助于了解民間藝人的生存狀況、技藝傳承情況,這對于相關部門制定民族民間藝術傳承與保護政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相關文化機構也可以通過田野調查深入了解民族民間藝術的現狀,從而制定更加符合傳承、保護民族民間藝術的政策。
田野調查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它需要調查者事無巨細地記錄、詢問、訪談以及參與觀察。這就要求調查者主動接近調查地的人們,和他們建立親密友好的關系,使彼此了解,相互信任,成為朋友。同時,田野調查者還需要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只有強壯的身體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才能幫助我們順利完成田野調查工作。事實上,這也是藝術研究與藝術創作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因此,在藝術學類專業教育中引入田野調查課程,在促進大學生專業進步的同時,更能鍛煉大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及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對于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總而言之,在藝術學類專業中開設田野調查課程是當前藝術教育與藝術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藝術教育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注釋: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紅色文化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傳承與發展的機制及路徑研究》(2019KY0482);2019年度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背景下的設計類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GY2019130)。
①(美)伯基:《社會影響評價的概念、過程和方法》,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第295頁。
②吳文藻:《〈社會學叢刊〉總序》,商務印書館,1947,第3頁。
③瞿明安:《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932頁。
④傅謹:《藝術學研究的田野方法》,《民族藝術》2001年第4期。
⑤黃建福:《瑤族民間神像繪畫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第27—30頁。
⑥方李莉:《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人類學家與藝術家對話錄》,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第64頁。
⑦韓珂、王義強、馬力:《公共場所洗手需求的超節水解決方案》,《裝飾》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