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善軍


山東省平原縣前曹鎮崔新華2021年春天種了美味、味帝、恐龍蛋等杏李品種(李基因占75%、杏基因占25%。此文稱李)28畝,行間間種辣椒,李行內也間種了辣椒(圖1)。
進入8月份后,伴隨著臺風煙花到來,李當年生嫩枝出現了褐色橢圓形或不規則病斑,似燙傷狀,后開裂形成潰瘍斑,白色霉層。主干基部病斑梭形開裂,皮層、木質部呈褐色,潮濕時有白色霉層。枝干及嫩枝有時流膠,發病嚴重環繞一周時枝條死亡。當年生枝葉片有圓形紅褐色小斑點,后脫落穿孔。經診斷為李細菌性穿孔病。
李細菌性穿孔病,又叫細菌性潰瘍病、黑斑病,危害葉片、枝條、果實,嚴重時溢出黃白色黏液,是侵染期長、發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的李樹毀滅性病害。具體癥狀如(圖2):
1 葉片癥狀
受害開始呈水漬狀紅褐色小斑點,病斑圓形或不規則,病健組織交界處發生裂紋,后脫落形成穿孔,可引起落葉。葉片上潛育期1~7天 。
2 果實癥狀
果實上病斑呈暗紫色圓形斑,病部略凹陷、變硬、變粗,有時龜裂,果實上潛育期5~15天。
3 枝條癥狀
枝條病斑有春夏之分:春季病斑發生于上年生枝條和主枝,多腫脹開裂,皮層翹起,露出木質部,呈梭形潰瘍斑;夏季病斑出現在當年生新梢上,初呈褐色水漬狀或日灼狀的圓形病斑,后期開裂形成潰瘍。有研究表明,夏季潰瘍斑潛育期3~8天,1年生枝條上潛育期長達8個月。
李細菌性穿孔病是由黃單胞桿菌屬甘藍黑腐黃單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ryuni (Smith) Dye]侵染所致。有研究表明,該病菌不在果實和葉片上越冬,只在枝條病斑上越冬,第二年展葉后通過風雨或昆蟲傳播,從葉片氣孔、枝條葉痕、芽痕及果實皮孔侵入危害。該病在田間可多次侵染,多雨潮濕易發生。有專家指出,該菌在6~7 ℃時開始生長,最適生長溫度為26~28 ℃,隨溫度升高生長速度加快,侵染期長。但該病菌耐干燥能力較差,僅15天左右。樹勢衰弱,加重該病發生。李行內間作辣椒,雨季小樹基部被辣椒遮擋阻隔,通風透氣不暢,易發病。不同品種抗病性不同,通過對185個品種果實上細菌性穿孔病發病情況的調查,發現對細菌性穿孔病免疫的有黑刺李、杏李,烏蘇里李、櫻桃李、美洲李、加拿大李6個種,中國李和歐洲李有部分品種免疫,免疫比例均為81.3%。中國李抗病1、2、3、4、5級的比例為1.2%、1.9%、1.9%、5.0%、8.7%,表現出不同的抗病性。實踐中綏李3號、早紅李等較抗病,杏李味帝以及美洲李如布朗李、琥珀等易感染細菌性穿孔病。
4 防治措施
4.1 強樹
合理增施有機肥,培養壯樹,清除田間雜草,中耕松土,提高樹體抗病能力。
4.2 調整
不同品種的抗病性存在明顯差異,提高群體抗病性,是防治細菌性穿孔病的唯一途徑。新發展李園應在對其產量、品質、適應性、經濟價值、抗病性和當地自然條件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盡量選擇抗病品種,以避免細菌性穿孔病流行帶來的損失。合理間作,不宜與辣椒等茄果類作物間作,而應間作豆類、花生等作物。
4.3 清除
結合修剪,徹底剪除病枯枝,清掃落葉,并將落葉、病枯枝集中銷毀。發芽前全園噴灑3~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50~60倍45%晶體石硫合劑1次,鏟除在樹上越冬的病菌。
4.4 噴防
葉片發病初期開始噴藥。有學者對李細菌性穿孔病進行藥劑篩選田間試驗,結果表明,代森銨、新植霉素、農用鏈霉素防效最好,其次是福美雙,且4種藥劑每2種之間有協同作用,可混用或交替使用。可使用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8%寧南霉素水劑1500~2000倍液、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4.5 涂干
對于開始發病或病情較輕的枝干,可用3%樹大夫(抑霉唑)30倍液、843康復劑原液涂病疤處,在8月、10月、翌年2月涂抹3次,可有效控制和治療,逐步恢復樹勢。
(作者聯系電話:1750544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