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寧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留守兒童現象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由于父母雙方長期不在身邊或與孩子缺少溝通交流等原因導致了他們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本文從留守兒童和其學習、生活環境及人際關系方面入手分析研究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來幫助解決這一難題;同時也為學校更好地管理留守兒童提供參考依據,以達到教育目的。
關鍵詞:農村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留守兒童出現了各種問題,特別是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往往在學校學習中得不到老師和家長更多地關注與關心。導致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都可以總結為父母離異、監護人教育不當以及家庭結構不完整等因素;針對上述影響農村在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行為表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加強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重視培養良好個性品質,重視培養他們健康成長環境。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也產生了許多不好的因素。兒童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其正處于身心尚未成熟的時期,不具備辨別善惡的基本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不好的行為習慣及心理問題。[1]同時,隨著時代發展,網絡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在此背景下,夾雜的許多不良信息,一些負面的、極端的思想也會趁機融入到校園中。使小學生稚嫩的心靈被一些不良因素所影響,尤其是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因此,就要不斷增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及保護,重視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讓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環境里健康成長。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教,更加容易被某些因素影響,產生不良習慣及心理問題,可能會出現孤僻、內向、自卑等消極情緒,這些心理問題都會對學生的學業產生影響。讓留守兒童感受到集體的關愛以及對自己的重視程度。在新時代背景下,保證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位教師的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由于教育計劃的壓力,導致教師無法顧及到每一位同學,所以,目前一些學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存在一定缺陷。
二、實現對農村在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有效教育的途徑探究
(一)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
只有確立了人生目標和正確的人生態度,才會讓學生決定成為什么樣子的人,也決定著學生的心理是否能夠健康發展。[2]通過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目標的人生態度,再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人生觀,從而有一個健全的人格。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讓學生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不輕言放棄,讓學生養成一個主動、獨立面對困難的習慣。只有讓學生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學生才會對未來有規劃,產生明確的奮斗目標,讓學生為自己的目標不懈奮斗,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加學生的抗壓能力。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豐富教育途徑
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是一個需要關愛和守護的群體,用愛心去融化他們內心的寒冷,為他們用愛營造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創造一個快樂的童年。[3]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能夠讓學生及時面對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在學校的教育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更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關愛。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時,多關注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還可以開展心理健康健康平臺,利用網絡充分實施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構建師生交流平臺,增加師生溝通的機會,從而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校合作,共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作為幼兒生活中最重要、接觸最多,也是其健康發展最為關鍵時刻。家長和學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培養留守兒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建立良好得價值觀,不因生活中的困難放棄自己,鼓勵他們將困難轉化為力量。做出正確的自我判斷,在不斷學習中培養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家庭、學校、社會是兒童接受教育的主要環境,這三點同時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生時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和家庭中度過的,這兩個環境都決定著學生的身心是否能健康的發展。單靠學校,或者單靠家庭都無法保證學生的的健康發展,只有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分為和家庭氛圍。
總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逐漸增多,他們在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由于他們缺乏家庭的關愛和心靈的慰藉,各種心理問題隨之產生,同時也受到學校環境變化所帶來不良人際關系對其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楊慧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
[2]王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4
[3]張連生.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J]中國公共衛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