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軍
(江蘇省海安市南莫中學 226681)
在進入高中階段之后,不等式在數學學科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也是必考知識點,雖然表面上看不等式屬于數學運算技能,但是只有學生深入了解不等式的性質、精準掌握基礎內容,再結合反復的操練才能夠實現靈活運用.不管是現實世界、還是日常生活中,都存在著很多不對等的關系,而不等式正是刻畫這些不對等關系的關鍵模型,因此針對不等式的學習和求解有助于解決現實問題.和初中階段相比,高中階段的不等式學習內容更為廣泛,不等式的類型更復雜,未知數的階次也更高,因此需要對高中不等式的解法展開深入探討和研究,以尋求更有效的教學策略.《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數學思想在解題教學中的應用,滲透數學思想于不等式解題教學之中,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華羅庚先生指出:“數無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由此也表明數學學習過程中數與形之間的微妙關系,通過數形結合能夠改變原有的抽象狀態,可以促使宏觀圖形和微觀數值之間的相互轉化,以此實現簡化題意的目的,使二者相輔相成.在高中不等式解題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充分利用函數圖形的直觀性,引導學生求解不等式中x的取值范圍.
1.借助數形結合,求解不等式取值范圍
在高中數學不等式解題指導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數形結合的方式,對不等式取值范圍進行求解.這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夠有效地對不等式取值范圍進行確定,從而達到高效解題的目的.
例如,在指導高中生求解“ax2+bx+c>0”及“ax2+bx+c<0” 這兩個一元二次不等式時,可以將不等式與方程函數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機融合,通過求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并結合二次函數f(x)=ax2+bx+c的零點展開判斷,用于描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x取值范圍.這樣,學生通過二次函數的圖象,能夠形成更直觀的感知,了解函數值的取值區間,再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之后,就可以根據其根判定二次函數的值在哪一點出現了變化,從而明確更精準的x的取值范圍.這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夠基于數形結合順利實現不等式的求解.
2.借助數形結合,求解不等式組取值范圍
在高中數學不等式解題指導教學中,也可以在二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求解過程中引入數形結合,通過直觀的圖形展現,改變不等式的抽象狀態,結合線性規劃不等式組進行平面展開,不根據數學計算,從中發現x、y過零點,由此便可確定x、y的取值區間,再結合圖形分析,并能夠明確具體的取值范圍順利求解.
可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不等式解法指導教學需要充分展現數形結合所具有的典型優勢,不僅要有效滲透這一數學思想,也應當全面提高學生對數學結合這一思維方法的應用能力,以此推動不等式的學習提高解題技能,既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認真觀察圖形的良好習慣,能夠正確總結規律,這樣才能夠使不等式的求解更易于學生理解以及吸收,使其可以高效掌握.
高中數學中的一些不等式是比較復雜的,高中生在解不等式的過程中,采取常規的方法往往不能夠快速地得到答案.化歸思想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所謂化歸思想,簡單地說就是當學生已經存在相應的知識或者經驗,結合類比或者聯想等方式對問題進行轉化,從而改變問題原有的復雜狀態,形成簡單的問題或者問題組,進而實現有效解決.在高中數學不等式解題指導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化歸思想,能夠讓不等式求解簡單化
針對不等式的解題,可以先將式子視為整體,之后替換其中的變量,這樣的解題過程必然會更加簡便.這種不等式的轉化方法,特別強調的是換元以及建構元.所謂換元法,就是以原有的等量代換為基礎,對其進行延伸或者拓展,改變之前的研究對象,實現對問題進行化解.實際上,換元法也可以稱其為輔助元素法,最直觀地理解就是需要在原有的不等式中,借用或者輔助新的變量,這樣就能夠將問題中的分散條件集中起來進行綜合處理,還有益于揭示其中的隱含條件;或者也可以在解題的過程中將結論以及條件進行結合,將原有的題意轉化為學生比較熟悉的結構,為有效解題提供便利.

可見,在引入換元法之后,能夠大大簡化對原有不等式的證明難度,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解不等式的效率.教學實踐證明,在指導高中生解決不等式的過程中,通過換元法是十分有效的,通過換元之后,就能夠把原本比較復雜的不等式簡單化,這樣,學生就能夠達到高效解題的目的.其實,在高中數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滲透換元法,特別是在不等式解題中,通過換元的策略,能夠切實提升解題效率.
在高中數學不等式解題教學中,運用模型思想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需要結合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更需要具備敏銳的目光,能夠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然后將其引入數學課堂中,不僅可以對學生的思維形成有效引領,還可以輔助不等式的學習,有助于促進發散性思維,使學生在面對相同問題時能夠生成不同的見解.對于這種教學方法而言,這就能夠讓學生在求解不等式的過程中,思路更加明晰化.
以“簡單的線性規劃”為例,這是高中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類題型,而且與現實問題相關聯,特別注重綜合與變化,不僅揭示了不等式的幾何意義,還能夠在解決優化問題中體現其應有的價值.針對相關內容的教學,需要鏈接學生的生活經驗,觸發其舊知,并帶領學生親歷問題的轉化過程,將其抽象為數學模型,然后進行解釋和應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不等式的性質,也能夠為提高優化思想奠定扎實的根基.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關鍵的難點是如何立足于現實生活提煉出抽象的數學模型,就此引發學生的深入剖析和探究,使學生體會并把握數學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如果選擇反轉課堂的方式將課堂延伸至課外,學生能夠結合課堂所學展開交互行為,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也能夠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對數學形成更深入的認知.
可見,高中數學教師不僅要熟悉高中數學教材,也需要掌握具有創新性的獨特教學方法,能夠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展現引導功能,促使學生展開獨立思考.類似的問題必然會在學習過程中再次出現,而此時學生便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快速且高效發現正確的解題思路.所以,最優的教學方法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學順利解答問題或者對復雜問題進行簡化,這才是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
總之,在高中數學知識體系中,不等式占據著重要地位,也是必考知識點.《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數學思想在解題教學中的應用,滲透數學思想于不等式解題教學之中,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針對不等式的教學過程中,并不存在過難的知識點,所要考察的關鍵在于學生是否能夠以不等式作為解題工具,能否以此作為必要的數學模型思想,提高自身的解題能力.對于一線高中數學教師而言,必須要立足于實踐體現這些數學思想,需要在數學教育理論以及高考指導思想的引領下,有效地落實于教學,不僅是為了滿足學生的知識以及情感需求,同時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