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新平 魏星 嚴華東 梅雪瑩 羅海蓉 唐玲 易能 賈俊麗 沈鴻猷 劉華周



摘要 糧食是重要的食品原料和戰略物資,糧食安全是決定社會的和諧、政治的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拉薩市作為西藏自治區的首府,長期受高寒氣候影響,糧食安全保障問題一直以來面臨嚴峻挑戰,事關西藏地區的長治久安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采用查閱文獻、實地調查、統計分析等方法,從糧食種植面積、結構、產量、單產水平以及機械化水平等方面總結拉薩市糧食生產現狀,分析當前糧食安全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拉薩市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當地糧食生產穩步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拉薩市;糧食;生產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24-025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4.061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hasa City Grain Production
JIA Xin-ping1, WEI Xing2, YAN Hua-dong2 et al
(1. Institut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14;2. Jiangsu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enter, Nanjing, Jiangsu 210003)
Abstract Grain is an important food raw material and strategic material, and food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ocial harmony,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capital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Lhasa City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alpine climate for a long time. The food security of Lhasa City has been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Tibet. In this study, w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grain planting area, structure, yield, yield per unit area and mechanization level by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field investig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We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of food safety production at present,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od production in Lhasa Cit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ead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cal food production.
Key words Lhasa City;Grain;Production statu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基金項目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軟科學項目(ZXR(19)019)。
作者簡介 賈新平(1983—),男,山西晉城人,副研究員,博士,從事農業農村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4-07
糧食是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和重大的經濟問題[1-2]。保證糧食產量,維持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水平,是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根本[3]。拉薩市不僅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中心和交通樞紐。拉薩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工業化程度低,糧食作物種植生長受污染很少,被公認為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4]。拉薩市地處高寒地區的青藏高原,受高寒氣候及生態環境影響,糧食安全保障問題面臨嚴峻的挑戰,事關西藏地區的長治久安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5-7]。為了確保糧食供應安全,近年來拉薩市通過多種舉措來提高當地糧食生產水平,人口快速增長、飲食習慣改變、生態環境變化給拉薩市糧食安全保障帶來新的挑戰[8-9]。作為自治區重要的高原特色糧食產業基地,拉薩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及糧食產業培育,以青稞為代表的高原特色糧食產業取得顯著發展成效,但也存在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完善、糧食單產能力較低等問題[10]。研究采用查閱文獻、實地調查、統計分析等方法,從糧食種植面積、結構、產量、單產水平以及機械化水平等方面分析了拉薩市糧食生產現狀,分析拉薩市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拉薩市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對策建議,對于進一步穩定糧食安全,增加優質糧食產品供給,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等具有重要意義。
1 拉薩市糧食種植現狀
1.1 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及結構
目前,拉薩市耕地保有量為5.57萬hm2,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保持在2.67萬hm2以上,集中在墨竹工卡縣、林周縣、曲水縣、達孜區、堆龍德慶區、尼木縣等糧食主產縣(區)[11]。根據拉薩年鑒數據[12],1960年全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2.44萬hm2,1990年達到3.52萬hm2,2019年調整為2.76萬hm2(表1)。拉薩市糧食作物主要是青稞和小麥,其他包括少量的豆類、薯類等。2019年,拉薩市青稞種植面積為1.88萬hm2,占全部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68.12%;小麥種植面積為0.80萬hm2,占全部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28.99%。拉薩市青稞種植面積的穩定增長,確保了“青稞安全”,為拉薩市糧食安全生產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2 糧食作物產量
糧食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糧食產量的穩步增長對于糧食安全至關重要[13]。根據拉薩市統計年鑒數據[14],全市糧食作物總產量已由1960年的2.73萬t增加到2019年的15.64萬t,增長了5.73倍(表2)。其中,青稞總產量從1.37萬t增至10.18萬t,增長了7.43倍;小麥總產量從0.37萬t增至5.22萬t,增長了14.11倍 。
1.3 糧食作物單產水平
提高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對確保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15]。根據拉薩市統計年鑒數據[14],糧食作物單產已由1960年的1 118 kg/hm2增至2019年的5 667? kg/hm2,增長了4.07倍(表3)。從表3中可以看出,青稞單產由1960年的1 058? kg/hm2增至2019年的5 415 kg/hm2,增長了4.12倍。小麥單產水平也在穩步提升,小麥單產量由1 133 kg/hm2增至6 525 kg/hm2,增長了4.76倍。
1.4 糧食種植機械化水平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
拉薩市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農牧民勞動效率得到很大提升,糧食生產安全有了更好保障。2019年,拉薩市農業機械總動力約149.39萬kW,三項作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穩定在81%以上。近年來,拉薩市重點提升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建設了一批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實現了“藏糧于地”戰略,為發展糧食生產提供基礎保障。截至目前,拉薩市累計建設了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2.71萬hm2,促進了農業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2 拉薩市糧食種植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糧食種植面積面臨新挑戰
受地形和水熱條件限制,拉薩市適宜糧食種植的土地資源少,且大部分已墾殖利用[16]。尚未利用的耕地資源不多,質量較差、開發難度大。拉薩市正處于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建設都需要大量土地,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不可避免地占用一部分耕地和基本農田,加之生態環境脆弱,耕地后備資源匱乏,耕地保護形勢非常嚴峻。此外,種植蔬菜、水果、飼草等經濟作物的效益明顯高于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漸增加,糧食生產面臨著種植面積可能縮小的嚴峻形勢。
2.2 農田基礎設施薄弱
近年來,通過對口援藏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青稞生產基地建設等,拉薩市農田基礎設施有所改善,但由于基礎差、底子薄,特別是一些地區處于高山峽谷地帶,耕地零散細碎,耕地質量差,工程性缺水較普遍,加之交通不便,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受自然條件的制約糧食生產的保障程度較差,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靠天種地的狀況還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2.3 農作物品種更新速度慢
早期西藏自治區農業上沒有科學的栽培種植技術,農業發展處于粗放經營的狀態。經過育種工作者長達60年的試驗,育成了藏青320、藏青2000、喜馬拉22號、冬青18號、山冬7號等新優特青稞品種,逐步淘汰了生產性能不高、純度不夠的品種[17]。因科研研究投入不足,農業基礎研究薄弱,育種方法和手段滯后,低水平重復研究多,導致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的速度較慢。目前,糧食作物高產優質高效新品種少,不能滿足農產品優質化、商品化和市場的需求,更不能適應糧食產業對青稞品種多樣性要求。
2.4 農牧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
部分農牧民在科技知識的數量、質量以及運用于農業生產實踐的熟練程度上較差,對農牧業科技的接收能力不高,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學種植知識,缺乏對農業科技的了解[17]。由于當地農牧民的文化素質較低,思想保守、觀念落后,接受和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的能力較差,部分農戶種植以傳統耕作方式為主,糧食產量低、種糧收益少,造成農牧民種糧積極性不高。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由于糧食生產經濟效益較低原因,大量種糧農牧民外出打工從事副業,田間管理與施肥等勞動減少,不愿施肥除草和防病治蟲的現象依然存在,糧食種植難以達到精耕細作和科學種植。
2.5 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完善
目前,拉薩市農業科技人員匱乏,且農技人員專崗不專職、一崗多職、離崗他職現象普遍存在,特別是基層技術推廣人員十分匱乏。由于工作環境艱苦等原因,一些農技人員不愿在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工作,各縣(區)農技推廣機構存在缺人缺編缺工作經費等問題。當前農業科技服務綜合能力遠遠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糧食穩產增收的新任務、新要求,體現在科技成果創新不足,新技術轉化應用、集成推廣慢。農業信息化建設是拉薩農業科技服務建設中的薄弱環節,農牧民很少接觸科技知識,對很多新成果感到陌生[18]。
3 拉薩市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對策
3.1 確保糧食種植面積
耕地是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存糧于田是維護糧食安全的根本措施[19]。確保糧食生產安全,首先要確保糧食種植面積不能減少,從根本上保證拉薩市糧食的總產量。以確保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切實把確保糧食種植面積作為重點納入整體規劃統籌謀劃、科學安排種植面積。要加強政策宣傳,向廣大干部和農牧民群眾講解保護耕地的重要意義,使保護耕地的觀念深入人心,防止耕地“非糧化”現象,保障耕地面積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此外,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控制耕地的非農業占用,堅決遏制亂征濫用耕地現象。
3.2 加強優良品種的選育與推廣
農作物優良品種是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科技載體,也是驅動糧食增產的重要動能。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糧食企業合作,根據拉薩市糧食生產發展需要,加大對糧食作物優良新品種的選育和示范推廣的資金和項目扶持,選育出適合當地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作物新品種。結合生產實際,與主推技術配套,建好良種良法示范點,促進主導品種與主推技術的大面積應用,提高良種良法的推廣普及率。此外,以良種推廣為載體,大力推廣良種、良田、良法技術配套,發揮良種對糧食生產的引領帶動作用。
3.3 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
完善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調動廣大農牧民的種糧積極性。推動各級財政支農支出重點向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領域傾斜,加大青稞新品種選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設施建設、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投入力度。出臺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重點落實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機具購置等補貼政策。通過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減少農牧民生產投入,促進農牧民增收,進一步保證糧食生產。健全農牧區金融服務體系,建立農牧業政策性貸款保證保險制度,保證糧食特別是青稞再生產需要。
3.4 建設高標準良種繁育基地 對良種繁育田進行統一規劃,實現良種集中繁殖,統一供種,保障優質種源、抗災種子貯備及生產的良種需求,為農牧民種糧提質增收提供基礎保障。在糧食主產縣建立固定的以良種繁育基地為內容的種子生產專業村(鎮),形成相對固定的高標準良種繁育基地;提高良種繁育、種子加工質量,逐步做到種子生產標準化、良種繁育基地化。
3.5 推進青稞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活動
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大糧食特別是青稞生產的支持力度,積極探索高產創建模式,把高產創建與培育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專業化服務結合起來,逐步實現以百畝高產示范片帶動周邊農牧戶青稞高產高效種植積極性。加強中低產田改造,配套推廣高產高效技術,實現均衡增產。根據拉薩市青稞生產發展需要,加大對青稞、小麥優良新品種的選育和示范推廣的資金和項目扶持。
3.6 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
科技進步能夠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降低資源消耗費和生產成本,保障農民種糧收入提高和糧食增產[20]。完善市、縣(區)、鄉、村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優化基層農技推廣基礎設施、人員配備、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經費保障等服務條件。推行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引導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服務,有效緩解了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斷層”現象。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加大實用人才培訓力度,重點培訓高效栽培、農機操作、穩產增產等重大實用技術。開展農業科技下鄉進村活動,組織農業科研、教學、推廣、植保等方面的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進行科技指導服務。大力推廣農機作業技術,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力爭糧食作物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提高農機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朱澤.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實證研究與政策選擇[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 宋佃星.陜西省糧食生產安全驅動因素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3,25(2):135-139.
[3] 胡令,朱榮花.我國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證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0):316-322.
[4] 胡俊,毛濃文,趙潤彪.拉薩市青稞產業化的SWOT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375-378.
[5] 鐘祥浩,劉淑珍,王小丹,等.西藏高原生態安全研究[J].山地學報,2010,28(1):1-10.
[6] 成升魁,沈鐳.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探討[J].資源科學,2000,22(4):2-11.
[7] 高利偉,徐增讓,成升魁,等.西藏糧食安全狀況及主要糧食供需關系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7,32(6):951-960.
[8] 段健,徐勇,孫曉一.青藏高原糧食生產、消費及安全風險格局變化[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4):673-688.
[9] 徐增讓,張鐿鋰,成升魁,等.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思考[J].科技導報,2017,35(6):108-114.
[10] 尼瑪扎西,禹代林,唐亞偉,等.大幅度提高青稞單產 有效保障青稞安全[J].西藏科技,2013(2):5-7.
[11] 宗吉,扎西央宗.淺析拉薩市區青稞生產推進方略[J].西藏科技,2019(5):10-12.
[12] 拉薩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拉薩調查隊.拉薩市統計年鑒201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140-141.
[13] 蔡蔚然.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我國糧食安全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16-17.
[14] 拉薩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拉薩調查隊.拉薩市統計年鑒201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138-140.
[15] 唐亞偉.西藏種業發展對提高單產與良種覆蓋率的意義[J].西藏農業科技,2016,38(4):8-10.
[16] 王穎.拉薩市青稞生產優劣勢分析及發展對策[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20.
[17] 張華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西藏青稞產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1):205-207,212.
[18] 李祥妹,劉鍵,王小丹,等.西藏自治區農牧民素質對收入的影響[J].山地學報,2003,21(S1):92-96.
[19] 旦增,方曉玲,更藏卓瑪.拉薩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完善問題研究[J].西藏研究,2016(6):61-67.
[20] 姚於康.江蘇省糧食安全問題及其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12,24(1):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