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師在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將教學、學習、評價三者密切聯系。在教學中應設定精準的學習目標 ,設計明確的評價任務,確定有效的教學活動,最終達成一致性原則,進而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 ;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教學活動
【作者簡介】黃翠華,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實驗小學。
“教學評一致性”是實現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原理,是把目標轉變為評價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小學英語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要把教學、學習、評價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評都能圍繞學習目標展開活動。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支點,教學評價應貫穿在課堂始終,促使目標的達成,實現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下面筆者將以攀登英語繪本閱讀“The day without the morning call”為案例,探索“教學評一致性”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設定精準的學習目標,發揮導向作用
在小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就是要設定準確、清晰的學習目標。精準學習目標的確定是進行有效英語教學的前提,并為評價任務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指明方向,發揮導向性作用。所有的教學評活動都應與目標相匹配,以此來評價學生是否通過參與某項活動達成了目標。
學習目標是根據新課標中所規定的英語學科的學科性質、教學要求以及課程安排來設定。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教師首先要研讀新課標和教材,從而準確把握小學英語學科的側重點。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掌握章節內容以及章節之間的銜接點。基于此,在整體上設計教學活動來實現系統性教學。此外,教師應從學生的主導地位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認知水平,從而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結合教材內容設定學習目標。在制訂本課的學習目標時,首先應定位好本課的課型為閱讀課,找出課標中的閱讀教學目標: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能正確朗讀所學內容。其次,認真研讀繪本,找出學習重難點,并分析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制訂以下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的設定為教學工作指明方向。小學英語的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教師可以從記憶、理解、運用三個層次實現教學目標。通過層次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英語課堂中的基礎知識,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設計明確的評價任務,發揮反饋作用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先教學、后評價,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考慮到了教師要教什么、怎么教,而忽略了學生通過怎樣做學到了什么。而“教學評一致性”則改變了老套的方式,逆向設計教學,從學習目標出發,根據學習目標設計評價任務,讓評價貫穿在課堂的始終,并反饋教學效果。
1.評價任務需體現可執行性。評價任務,是指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達到學習目標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做來實現目標。那么,在設計評價任務時就應考慮到這個任務是否清晰明確,學生是否可以完成而達成學習目標。它是一項任務,一項可執行的活動。制訂完本課的學習目標后,設計了相對應的一項或多項評價任務,見下表:
2.評價任務應發揮反饋作用。評價任務與學習目標相輔相成。學習目標的設定為教學工作的實施指明方向,而任務的完成效果是確定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程度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反饋,以調整下一步的教學策略。
例如,在本課繪本教學中,發現學生在故事表演時斷斷續續,語言表達也很不流暢,這反映出學生還沒有能力表演整本書的故事。于是根據故事情節,把表演分成幾個小篇章,降低表演難度,學生的表現就完全不一樣,語言表達清晰,有情感,參與度也高。
教師通過學生完成項目情況評估大多數學生對于哪方面的英語知識掌握不牢固,對癥下藥,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對此內容進行復習以及進一步講解,引導學生查漏補缺,逐漸提升其英語掌握能力。
3.評價應體現多元化,完善評價體系。傳統的評價模式比較單一,課堂結束后根據檢測來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并不能使教師真正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也不能使學生以此為鑒,努力奮進。因此,教師應以學習目標為基準,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設置多元評價,準確評價學生在學習中的習得情況和能力水平。
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主要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檢測和分析,利用提問、游戲、競賽、朗讀、復述、表演等活動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師生評、生生評、小組評和自我評價等方式檢查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標。終結性評價,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之后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的評價,可以通過口頭和書面作業、小測等方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效結合,不斷促進學生發展,提升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
三、確定有效的教學活動,落實目標達成
有效教學活動的開展是確保評價任務的有效實施。由于英語教學內容不同,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活動和方法。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習目標的提出和評價任務的設計,確定有效的教學活動以實現學習目標,并促進評價體系的完成,達到“教學評一致性”的效果。本課的繪本閱讀主要采用了創設情境法、活動實踐法和合作學習法來設計教學活動。
1.創設恰當的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合適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參與、體驗、嘗試與思考來發現和解決問題,不僅培養了學習興趣,還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在導入環節,讓學生學唱歌曲“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on the farm”,在活潑歡快的歌曲中,復習了農場中許多常見的動物,并自然引出本課的故事就是發生在農場,那主人公會是誰呢?帶著好奇心,學生迫不及待要走進繪本故事的閱讀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封面知道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并理解了故事名稱中without的含義。為了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奶牛、驢等對公雞的不滿情緒,教師讓一名學生邊說邊表演奶牛磨豆漿的工作情景,另一名學生表演公雞在旁邊悠閑地踱步,當學生“工作”得很辛苦的時候,教師走上前問“奶牛”此刻的心情,看著悠閑的“公雞”“奶牛”真是憤憤不平,真情流露的吐出了:You are so lazy!
2.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在小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都是以教室作為主陣地進行講課。但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學生。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舉辦區域性的主題教學活動,運用活動實踐法進行教學,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目標。
生詞的掌握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課前教師準備了許多有關字母組合:ou、ea、oo的拼讀練習,學生已基本掌握拼讀方法,再通過課堂上小組競賽拼讀生詞,比比哪個小組拼讀的生詞多,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已基本掃除生詞障礙。故事敘寫是本課的一個難點,課堂上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公雞是否要跟其他動物一樣白天勞作,課后讓學生對故事再表演并查找資料,完成故事敘寫。敘寫可以是單純的文字,也可以圖文結合。這樣通過說、演、找等活動逐步引導學生故事敘寫,達成學習目標。當學生在完成項目出現困難時,教師不能坐視不理更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應給予提示并鼓勵學生,讓學生展開思考,以此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3.指導小組合作學習。合作精神的培養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活躍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合作精神。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與學生一同探究英語知識,這樣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并感受學習的融洽氛圍。
本課教學中的生詞拼讀、故事表演和故事敘寫都是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并收到較好的效果。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活躍學生思維,在遇到問題時,學生要做的不是等待答案,而是與自己的學習小組成員進行討論與分析,進而探索問題答案,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以此達到提升英語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
在教育改革的推進中,“教學評一致性”對當前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應用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能夠將教學、學習、評價有機結合,將三者達成一致性原則,從而在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和運用能力的同時提升小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崔允漷,夏雪梅.教-學-評一致性:意義與涵義[J].中小學管理,2013 (1):4-6.
[3]鄒穎.“教-學-評一致性”在英語課堂中的實施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16(6):108-109.
[4]劉櫻華.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評一致性”探析[J].成才之路,2014(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