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萍
“研訓”即教研與培訓,是縣(市、區)級教師發展中心的主要工作職能。1.0時代一般重“訓”輕“研”;2.0時代“研”“訓”并重,但存在學科壁壘、各自為政的現象,“研訓”的價值定位、整體推進、實踐探索均需要有頂層設計與主題引領。進入3.0時代,南京市玄武區教師發展中心作為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示范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在推進“四位一體”整合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教科研的引領作用,從三個維度開展課題引領下的“四位一體”研訓聯動探索。
“研教相融”是玄武推進“深耕式”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行動路徑和思維方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玄武聚焦課堂教學陣地,提出“為促進學習而教”(見下頁表1),每五年一個周期,分階段確立主題,推進區域課堂教學研究,形成了一脈相承的玄武課堂教學研究文化。
起初,我們將“研教相融”定義為“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認為“教學研究的過程就是教學實踐的過程,教學實踐的過程就是教學研究的過程”,主要由區教研室牽頭推進區域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然而在推進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區域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需要頂層設計以規避散點式的研究,需要專業引領以規避經驗式的重復,需要多部門聯動以規避各職能部門功能的簡單疊加。為此,在“十五”期間,我們將“研教相融”重新定義為“教育教學的過程就是教科研的過程,教科研的過程就是教育教學的過程”,不僅突出“教師研與教的融合”,突出“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融合”,更加突出“教學研究與教育科研的融合”“科教培電多部門的聯動融合”,并將這一基本理念貫穿區域課堂教學研究的始終。

表1 “為促進學習而教”區域課堂教學研究脈絡
“為促進學習而教”是玄武區20年來課堂教學研究一脈相承的主線。馮友蘭先生有一個提法:“照著講”和“接著講”,其中“接著講”強調要反映新的時代精神,要有所發展、有所創新。玄武區的課堂教學研究每五年為一個研究周期,如何能“接著講”,為“為促進學習而教”的研究主線注入新的時代精神?隨著科研的介入,課題成為“接著講”的一把秘鑰。“十五”立項區級規劃課題“‘三學雙動’主題性課堂教學的研究”、“十一五”立項市重點教研課題“新課程理念下的‘四邊’課堂教學研究”、“十二五”立項省重點資助課題“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背景下‘三全’‘五優化’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十三五”立項省重點資助課題“促進中小學教師課程領導力提升的區域‘新三學’教學研究與實踐”、“十四五”擬申報“育人為本:深化區域‘新三學’課堂教學測評研究”,通過課題研究為每階段區域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定位階段性研究主題,從“一研二抓三優化(以學研教抓健康學習心理和良好學習習慣)”“三學雙動(以教導學、以練促學、以評激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到“四邊雙過關(教師邊教邊導,學生邊學邊練)”,從“三全五優化(全面、全體、全程,優化學習目標、問題設計、互動生成、自主體驗、評價矯正)”到“新三學(理解學生、支持學習、提升學力)”,以科研思維引導區域課堂教學研究從關注“課堂基本規范”到關注“課堂教學載體”,從關注“課堂關鍵要素”到關注“課堂教學支持策略”,循序漸進,不斷生長,區域課堂教學研究有了“可接續”的研究主題。
我們認為,區域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需要教育專業性和基本規約性的指導。為此,我們將之滲透、融入各類重要的區域性指導文件中,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活動要求類。以“十三五”期間“新三學”研究主題為例,區教科所、區教研室先后制定了《“新三學”課堂教學研究活動的意見》《“新三學”課堂教學實施方案》《“新三學”課堂教學研究主題解讀》《“新三學”課堂評價表》等文件、意見,形成“(區)基本建議+(各學科/學校)多樣化探索”的實踐原則。
第二類是工作計劃類。仍以“十三五”期間“新三學”研究主題為例,自2015年“新三學”課題立項以來,在每一年的教育局工作計劃中,區教科所、教研室、教培處和信息中心都會結合時代要求和區域現狀,逐步深化“新三學”研究的區教科所、教研室、教培處和信息中心年度推進要求,強調“新三學”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的正確導向性。
2015—2016年計劃明確提出“深入開展‘新三學’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強調“加強‘新三學’的培訓與研討”“積極落實‘新三學’學校推進方案”“推進‘新三學’試點學校研究工作”“督導室和區教科所、教研室、教培處、信息中心要將‘新三學’研究納入督導和視導中,幫助和指導學校總結好經驗、好方法”。
2016—2017年計劃明確提出“深入落實《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行動計劃》要求,全面推進區域‘新三學’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活動”。
2017—2018年計劃明確提出“深化區域‘新三學’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強調教研室和教培處要深入開展“新三學”主題式區域教培活動,促進教師學科課程價值理解、目標分解、內容重構和教學實施等能力的提升。
2018—2019年計劃明確提出“深化區域‘新三學’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強調教科所、教研室積極開展“新三學”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交流各學校在“理解學生、支持學習、提升學力”研究與實踐中形成的操作策略和有效經驗。教培處要圍繞“新三學”研究與實踐主題研訓,加強“教、學、評”一致性研究,信息中心要拓展完善區域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推進開放資源匯聚共享,通過精準化推送學習資源等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2019—2020年計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強調教科所、教研室要注重凝練和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成果,并在全區推廣實施。教科所、信息中心要積極研究國內外教學改革動態,開展全區新一輪的課堂教學調研,論證具有前瞻水平、又能引領全區新一輪教學研究的主題,持續推進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研究。
回溯“新三學”課題立項以來六年的計劃編制,它更像是一部理解國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握時代發展脈絡、強調正確思想導向、追求務實行動的玄武“為促進學習而教”的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發展史和行動圖譜。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努力將一個個工作計劃變為區域意見,從思想上、觀念上、行動上為區域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提供專業引領,豐富課堂教學改革的玄武樣態。
每一階段,圍繞“為促進學習而教”這一區域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主線,區教育局、區教師發展中心會依托課題研究,建構階段性研究主題區域推進的基本路徑(見圖1),遵循“調查階段問題—確立研究主題—出臺指導意見—制定實施方案—依托課題研究—‘四位一體’推進—階段成果運用”的技術路線,執行“課堂診斷、價值引領、路徑設計、專業支持、成效追蹤”的解決方案,以教科所為智力支持,前期調研,確立主題,申報論證專題培訓;以教研室為業務指導,制定方案,全員培訓,學科滲透,常態推進;以信息中心為技術支持,網絡研修,搭建平臺;以教培處為隊伍保障,過程跟蹤,骨干培養。
玄武的區域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一直遵循“(區)基本建議+(各學科/學校)多樣化探索”的實踐原則,每一階段提出的課堂教學研究主題都是一個區域范圍的引領性主題,區教科所牽頭設計該研究主題的具體框架,供各學科、各學校參考。
作為南京市唯一一家國家級教師發展中心,玄武區教師發展中心始終以建設“更具有道德力、研究力、引領力的教師發展中心”為愿景,對玄武教培員隊伍提出了“研究型”教培員的高要求。20年一脈相承的區域課堂教學研究文化,耳濡目染,玄武教培員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慣例——圍繞區域課堂教學研究主題,申報并立項省、市課題,通過教培員領銜的學科類課題研究,推動區域課堂教學的學科探索。
如“十三五”期間,隨著這一階段區域“新三學”課堂教學研究主題的確立,各學科教培員根據“新三學”中“理解學生、支持學習、提升學力”的三大維度、11個視角,通過與教科所的對話、確立選題、多輪磨稿,申報并立項了學科類研究的子課題。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區教培員共立項省規劃課題18個,市規劃課題11個,從開展學科課程建設、細化學科課程標準、課堂教學行為改進、提升作業品質、加強學科質量評估等多方面開展“為支持學習而教”的學科探索。以物理學科為例,“區域提出的‘新三學’僅僅是一個研究主題,而非一種課堂教學范式,如何讓初中物理課堂實現‘為促進學習而教’”,這一直是困擾物理教培員胡少希老師的難題。通過與區教科所的多輪對話,胡老師逐漸形成了關于玄武初中物理課堂的基本價值主張,即“新三學”主題下,從“為支持學習而教”的視角看,應該將學習者即學生作為初中物理課堂的中心和課堂學習的主體,所有的物理課堂教學資源與活動都圍繞學生學習來進行優化配置,強調學習者在親歷學習的過程中建構物理學科的核心概念、習得關鍵能力、形成學科思維。于是,有了胡老師領銜的市“十三五”規劃課題“構建學習者為中心的初中物理課堂的實踐研究”。初中物理學科團隊就以這一課題為引領,在推進物理課堂教學改進的實踐中,區教科所深度介入,以科研思維助推初中物理學科通過“課題核心概念再明晰”“課題研究課切片分析”“教培員上課題‘下水課’”“基于教與學行為的課堂觀察及數據分析”等形式,開展了既指向區域“新三學”主題又具有鮮明學科特色的課題引領下的研究與探索。
研訓3.0時代,對研訓的價值定位、整體推進和實踐探索的頂層設計與主題引領是各個縣(市、區)教師發展中心都要思考的問題。玄武區教師發展中心以“研教相融”“課題引領”的“四位一體”研訓聯動從區域層面對“研訓”進行頂層設計與主題引領,推進了玄武一以貫之的“深耕式”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走進學科,走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