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
文化自信不是虛幻的概念構建,而必須依托于堅實的實踐基礎,理論和現實的發展又有著自身的邏輯,現實文化自信的構建必須建立在當前的理論語境和現實語境的基礎上,要構建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就必須從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出發,厘清當前文化自信構建的生成語境。
近代以來,晚清遭遇西方文化的沖擊遠甚于歷史上佛教對中國文明的挑戰,不管晚清有多么腐敗和不堪,這個王朝所代表的文化主體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化急需面對西方文明的挑戰做出回應。從理論上看,這種回應表現得往往比較遲鈍而笨拙,這種無力感伴隨著步步的退讓體現出來,從祖宗之法斷不可變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發展到后來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家店”的全盤西化思維,無不體現了步步退讓和陷入西方文化價值包圍的境況,中國的民族危機深層也體現為文化危機,這種退讓和妥協雖然極其痛苦,但也是無奈之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和深入發展,深刻影響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走向,馬克思主義思想結合中國具體的實際國情和思想文化傳統,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的創造性結合,這種結合體現了構建文化認同的努力,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為中國的崛起提供了精神源泉和智力支撐。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在新思想的指引下,新時代必然呼喚新的文化繁榮,同時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這就要求在文化上、思想上、學術上有一個大突破和大繁榮,這便是當前文化自信構建的理論語境。
近代中國在思想文化上面對西方思想文化的沖擊,出現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境況,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在晚清的回應語境中,只有“剿夷”和“撫夷”,卻沒有“尊夷”,強烈的夷夏之防和文化優越感最終讓中國付出了沉重的歷史代價,英國曾派馬嘎爾尼使團來華試圖建立平等的邦交,但是乾隆皇帝回應英國國王的來書卻顯示了天朝上國的盲目優越和自足:“己卯賜英吉利國王敕書曰: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來庭,叩祝萬壽,并備進方物,用將忱悃。朕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①[英]斯當東著,葉篤文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商務印書館1963 年版,第558 頁。到了道光年間,這種文化價值系統回應并沒有多大改觀,直至西方借助武力逐步打開中國大門。從農民起義到清政府洋務運動的自我拯救,從維新派的變法改良到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中國傳統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新文化運動的暴風驟雨到五四運動的爆發,為馬克思主義傳播提供了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價值功不可沒,甚至還需要繼續深化,但是對待傳統一刀切的做法也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伴隨歷史演進,馬克思主義深入發展,中國的民族意識和文化主權意識在救亡中強大,并最終有效整合社會力量實現了抗戰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列強不僅用大炮轟開了落后民族封閉的城門,而且也把推動落后民族國家意識與市場經濟形成的資本主義政治文化和商品生產方式,融入到這些民族的血液之中。”②楊奎松:《資本主義化,還是現代化? ——讀胡繩遺稿札記》,《現代化研究》(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2 年版,第18 頁。時至今日,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在物質層面已然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不斷發展,伴隨中國逐步走入世界舞臺中央,在文化方面也需要作出理論詮釋和經驗總結,一方面為自身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另一方面也可以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以上變遷構成當前文化自信構建的實踐語境。
文化自信從近代以來經歷了低谷到重建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處于不斷的豐富和發展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構建之所以必要,是和當前資本主義文化的擴張性、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不對等性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關聯的,“西方文明孕育了適宜現代性特有的個人主義,現代化過程又反過來促進了這種個人主義,并且還相當成功地把個人主義擴張到世界的其他地方”。③轉引自章益國:《論儒家資本主義學說》,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3 年,第12 頁。在西方文化占領世界各地的同時也助長了歐洲中心主義和美國中心主義情結,助長了單一的線性文化史觀。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面對這種不對等的嚴峻形勢,就需要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適宜中國發展的文化價值系統和文化話語權,這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
首先,資本的增殖性為資本主義文化的擴張提供了外在經濟動力,現代化進程是隨著資本主義的逐步成功而獲得世界性地位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興起大多充滿著“原罪”,資本的目的在于增殖和追求剩余價值,這也使得資本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從販賣黑奴到四處殖民掠奪,甚至不惜發動世界大戰,資本主義鞏固了在全球的霸權,經濟霸權和政治霸權必然帶來文化霸權,在資本的高歌猛進下,“利益提升為人類的紐帶,就必然會造成普遍的分散狀態,必然會使人們只管自己,彼此隔絕,使人類變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663 頁。人逐漸偏離了自身,人創造出來的東西反過來壓迫了人自身,使人變為資本這架機器上一顆小小的螺絲釘,“今天的資本主義經濟就是一個浩瀚的宇宙,每個人都生在這個宇宙之中,至少對于個人來說,它是一個人們必須生存于其中而不能改變的秩序”。②[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49 頁。資本如同潘多拉盒子中的瘟疫和災難一樣,一旦被打開便不再受控制,和資本的奴役相映襯,資本塑造的文化重新奴役了人自身,資本主義現代性所構建的文化成了“殘酷而精巧的牢籠”,重新對資本控制下的個體進行了深層的“殖民”與“控制”,這也是人們在擁抱現代化成功的同時所付出的沉重精神代價。
其次,基督教精神為資本主義文化的擴張提供了內在精神動力,現代化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基督教精神有著內在的關聯,“‘人們履行天職的責任’這個今天看起來非常熟悉、但實際上又不是那么順理成章的特殊觀念,恰恰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社會倫理中最為典型的特質,而且在一定意義上說是資本主義文化的根基所在”。③[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49 頁。在這種內驅力的作用下,資本主義文化的擴張獲得了持久的力量,并且這種力量在社會實踐中成功轉化為經濟力量,“加爾文教把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敬業精神歸結為一種‘天職’或‘神召’觀念的結果,從而就使得人們可以理直氣壯地投身于發展生產、創造財富的世俗活動中”。④趙林:《基督教與西方文化》,商務印書館2013 年版,第318 頁。在新教倫理的驅動下,資本主義在經濟財富的創造上獲得了正當的理由,這種經濟上的成就又反過來鞏固了資本主義文化的地位。
再次,市場為資本主義文化的擴張提供了外在條件,毫無疑問,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社會財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伴隨市場的開拓和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在增殖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擴張?!耙粋€人只要介入到市場關系的系統中來,資本主義經濟就會迫使他遵守資本主義的行為準則?!雹輀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49~50 頁。從資本的貪婪性來看,資本必然攜帶其思想文化武器為其掃平道路,資本及其價值觀如同“病毒”一樣隨著市場的發展交互傳播。借助市場,資本所到之處,也是資本主義文化浸淫之處,由于資本增殖的本性,其塑造的文化也呈現空心化、平面化、享樂化、消費化、單一化、工具化特點。“現代性有基本‘擴張主義’的趨向,而科技發展之后,價值意識越發變得只剩下‘工具理性’”⑥勞思光:《當代西方思想的困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年版,第27 頁。,伴隨資本主義文化的擴張,現代社會進入一個擴張和危機并存的時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9 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年末全國平均每萬人公共圖書館建筑面積121.4 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7.0 平方米;全國人均圖書藏量0.79 冊,比上年末增加0.05 冊;全年全國人均購書費1.68 元,比上年末減少0.09 元。”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9 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詳見: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2006/t20200620_872736.html? keywords=可以看出人均藏書、人均購書支出均處于較低水平。就當前中西方文化互動和彼此影響來看,西方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遠遠大于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這種不對等性是以西方現代文明為基調的,資本主義社會在近代以來依托工具理性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中國文化對于西方文化所具有的優越性在近代逐漸弱化,中國文化在面對列強的殖民和瓜分中逐步喪失話語權和解釋權,文化一旦占據精神的高地就變成一種權力,這種權力就可能轉化為文化霸權和政治霸權,往往以居高臨下的俯視姿態表現出來。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今天依然在進行中,這種碰撞的不對等性突出表現為文化輸入與文化輸出的不對等,對于中國而言表現為“文化赤字”,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在圖書、報紙和期刊進出口方面存在明顯的逆差問題,見表1:

表1 2018 年我國圖書、報紙、期刊進出口數據對照表
從統計數據可以明顯看到在進出口冊數和進出口金額方面存在巨大逆差,進口金額與出口金額之比為6.33,隨著我國經濟地位的提升,文化產業也應該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需要協調發展。
在版權輸出和進口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從引進版權數量和輸出版權數量看,我國與西方大國相比都表現為逆差,美國版權輸出是我國的4.11 倍,英國是我國的6.56 倍,日本是我國的4.89倍,法國是我國的3.58 倍,德國是我國的1.74 倍,見表2。

表2 2018 年我國版權引進和輸出數據對照表
盡管統計數據并不與價值輸出相對等,但是也可以反映出中國與發達國家文化輸出相比依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這種不對等性對中國文化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價值觀的輸出往往融合在文聲圖像的輸出之中,一葉知秋,可知文化強國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其一,構建文化自信是滿足人民內在精神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基礎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但是人民精神生活的充盈沒有和經濟同步協調發展,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人的精神內核需要進一步夯實,精神文明建設需要以文化作為基石。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內核根植于人民的信仰之中,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文化自信是由內而外生發出來的,而不是外在構建起來的。
其二,構建文化自信意味著思想的創造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可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智力支撐和精神動力。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擁有巨大的能量,從近代西方的發展來看,盡管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具有侵略和殖民的罪惡,但是不得不承認近代以來西方啟蒙思想和文藝復興開啟了資本主義的崛起之路,推動了西方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使得西方在近代逐步超越東方,西方的文化資源扮演了重要角色。反觀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我國是文化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必須借助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的力量,一方面,通過創造性轉化為民族復興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撐;另一方面,需要把文化產業轉化為經濟效益,實現文化和經濟的創造性結合,進而最終實現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的轉變。
其三,構建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復興,包括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等多個維度,任何單一維度的強大都是不完整的,大國崛起的過程之中,往往都伴隨文化的崛起,近代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以及美國的崛起都與文化的崛起緊密相聯,民族復興必然蘊含文化的復興,隨著“經濟中國”的崛起,現在更需要“文化中國”的崛起,值得警惕的是,文化中國的發展和經濟中國的地位并不匹配,二者之間的張力急需得到化解,新時代呼喚新理論、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出場。這就需要在文明對話中展現中國文化的力量和魅力,這種力量不應該是強制性的力量,而是吸引性的力量。中國形象、中國元素、中國符號共同確證中國身份,中國身份確證最根本的體現在文化身份。中國需要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成果,但同時中國也需要向世界貢獻自己的文化智慧,中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從近代的“去中國化”,需要轉變為“再中國化”,即重新發現“文化中國”,重新發掘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進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通過揚棄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最終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文化自信說到底是一種觀念上的自信,體現的是一種心理上的狀態,而觀念上的自信必須以社會現實作為基礎,這種自信滲透于經濟、政治、文化、道路和制度之中。在文化自信的構建路徑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構建文化自信的思想指導;必須把超越“古今中西”之爭作為構建文化自信的應有視野;必須以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文化自信構建的戰略支撐。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逐步構筑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
從理論邏輯來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在理論斗爭和比較中確立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不同思想斗爭和比較中脫穎而出的,20 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伊始,也存在著無政府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改良主義、自由主義、新村主義、議會主義、合作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多種思潮,在各種思潮的比較和斗爭中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從實踐邏輯來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經過實踐不斷檢驗確立的。近代中國的主要目標是救亡圖存,實現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選擇的結果。一種主義能否被人民接受,關鍵在于這種主義能否實現人民的目標和夢想。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武裝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理論的說服力必須通過實踐檢驗,馬克思主義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確證其價值,結合中國具體的國情,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確立了自己的指導地位。
文化的崛起必須以國家綜合力量的崛起為基石。“我們建設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不是社會主義文化,而割斷了中國文化傳統就沒有中國特色?!雹訇愊冗_:《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第29 頁。在黨的領導下,通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世情、黨情的創造性結合,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艱辛奮斗,才獲得了今天讓世界矚目的成就,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引下、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保障下以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武裝下,中國才夯實了自信的基礎,因此,要構建文化自信,必須繼續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地位,在實踐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深化。要構建文化自信,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進而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綜合保障。
“古今中西”問題從近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之一,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傳統,同時從西方思想文化中汲取養分,才可以實現文明的不斷延續和創生。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言:“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②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商務印書館2007 年版,第490 頁。因此,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必須關照西方文化,這里就涉及“古今”和“中西”兩個維度。
從“古今”維度來看,表現為保守性與現代性的爭論。就目前而言,這里的優秀傳統包括以儒家為指導的多元文化傳統和近代以來以民主革命為背景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文化傳統再造的基石。就以儒家為指導的多元文化傳統來看,“文化雖然永遠在不斷變動之中,但是事實上卻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一旦盡棄其文化傳統而重新開始”。③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性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36 頁。任何文化都是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企圖全盤否定的態度往往會導致文化自卑和文化失敗主義以及歷史虛無主義,文化的開花結果需要長久的土壤滋養,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可否認具有改造之功績,經歷了一個由圣返俗的階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個體意識的覺醒和啟蒙,但同時對于傳統做了過分的否定,只顧打倒而忽略建設往往容易導致文化信仰和精神內核的迷失。錢穆的提醒依然振聾發聵,作為本國之國民,應該對本國歷史懷有“溫情”與“敬意”,“其國家乃有再向前發展之希望”。①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開篇即言:“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有再向前發展之希望?!睔v史傳統所生成的價值系統具有很強的“慣性”,在面對新的價值系統時會產生自我保護的天然抗拒,在近代中國現代化的變遷中就一直存在傳統和現代之間的張力,面對傳統文化遺產,需要經過“理智”的銖分毫析來再次厘清,正如殷海光先生所言:“多少年來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分析告訴我,人間的一切向往,如果不放在一個理智的水平上,那么很可能大部分是海市蜃樓?!雹谝蠛9?《中國文化的展望》,中華書局2016 年版,第7 頁。因此,面對深厚的歷史傳統,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以促進中國現代化建設是需要理智面對的問題,從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可以確認傳統資源是可以為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的,價值系統的“迭代”還在深化過程中,既要避免復古的保守主義,又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應該采取辯證的態度進行創造性轉化,從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中實現中國現代性的構建。
從“中西”維度來看,爭論主要體現在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間。從近代中國的變遷來看,西學東漸已經影響中國思想界的各個角落,社會轉型也面臨文化價值觀的陣痛,這種轉型從近代以來一直延續至今,從近代“舊”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坍塌到“新”的文化價值體系的建立經過了將近百年的緩慢過程,這一過程還在緩慢深化之中,涉及“器物”“制度”的變革相對來說比較快捷,但是涉及文化內核精神的吸收轉化必然要經歷漸進的過程,“從前佛教傳入中國,從漢代到宋代,經過近一千年的發展才有理學出來總結了思想重建的歷史事業”。③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商務印書館2007 年版,第43 頁。因此,必須超越“遏制”與“對抗”的狹隘立場,必須超越陳腐的“華夷之別”,既不可挾洋自重,又不能唯古是從?!叭绻總€人都要堅持自己聲音的純粹性和至上性,我們得到的將僅僅是無休止的爭斗聲和血腥的政治混亂?!雹躘美]愛德華·W.薩義德著,李琨譯:《文化與帝國主義》,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3 年版,第15 頁。必須超越中西之爭,文化固然有其民族性和特殊性,但是也存在共通性和普遍性,正如象山先生所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堅持匯通中西的世界性視野,要以世界眼光和開放胸懷對待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
通過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吸納外來優秀文化資源,跳出非此即彼的對立思維,這一過程盡管千轉百折充滿荊棘,但在理性的審視下必然會成功穿越“思想史三峽”,最終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建立起中國思想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進而夯實文化自信基石。
文化自信的構建最終顯現為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不是借助強制性的力量,而是通過展現自身文化魅力獲得外界的認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一方面可以為本國國民提供精神文化依托,也可以提升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文化自信的構建不是文化決定論上的狹義文化構建,而是涉及“價值信仰”“社會發展”“政治制度”“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以及“法治建設”等多維視角綜合形成的軟實力構建,這里具體包括整體維度、具體維度和個體維度三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維度來看,文化自信關乎文化安全和國家利益,2015 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就強調,“美國必須在國內堅持自身價值觀,同時在國外推廣普世價值觀”,2017 年最新發布的報告中又明確表示要“推進美國的價值觀”并且“絕不會忽視美國價值觀”。①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7):“I pledged that we would revitalize the American economy,rebuild our military,defend our borders,protect our sovereignty,and advance our values.”“We will never lose sight of our values and their capacity to inspire,uplift,and renew.”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也要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特色,“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4 頁。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構建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和社會主義文化體系,文化軟實力的構建最終要依托于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和傳播中國思想,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國家層面整體推進“文化中國”的構建。
第二,從具體維度來看,文化自信的構建必須以發達的文化產業作為基礎。縱觀世界文化強國,往往都具有發達的文化產業,只有具備發達的文化產業,文化的轉播才成為可能,文化的輸出才具備先決條件。另一方面,發達的文化產業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文化產業和文化軟實力彼此互動,有了文化產業作為載體,文化之魂才有了根。因此,文化自信的構建不是概念上虛幻構建,而必須落實到文化產業上,滲透于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制度等方方面面。一旦在文化產業上獲得了影響力,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就成為必然的結果,同時文化自信從根本上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三,從個體維度來看,文化自信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應該落實到個體。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落實到具體的個人,文化的繁榮和創新離不開個人的貢獻,不管是以人民為主體的大眾文化創新,抑或是以學者為主體的學術文化構建,都離不開個體的智力支撐,文化的創造和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主體的創造性。從公民出發,文化軟實力的增強體現為公民素養的提升;從文化工作者出發,文化創生要能夠回應并解決現實問題,發揮“公器”的價值;從個體心靈出發,文化創生必須能夠滋養個體心靈才有持久的生命力③任何思想文化的的創生和發展必須依托于現實中的個人,因此對于思想者來說就要區分“為己”與“為人”,臨川先生早就有所警示:“是以學者之事,必先為己,其為己有余,而天下之勢可以為人矣,則不可以不為人。故學者之學也,始不在于為人,而卒所以能為人也。今夫始學之時,其道未足以為己,而其志已在于為人也,則亦可謂謬用其心矣?!?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楊墨)。只有從多個維度出發才可以構建文化中國的身份認同,進而真切地為個體心靈提供精神安頓。
在現代化過程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必須結合時代發展、回應時代召喚,不斷發揮主體創造性力量,必須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總結經驗、構建理論、解決問題,“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①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21 頁。這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既是考驗,也是淬煉,不管是從古今發展還是中西視野,都迫切需要發展出富有中國特色、中國作風、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