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貞
(新疆莎車縣人民醫院,新疆 莎車)
我國每年腦卒中發病人數約為250萬人,這些患者中約有70%~80%的患者發病后無法獨立生活。臨床中腦卒中后偏癱肌痙攣情況是較為常見的,發生率約為65%,痙攣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等,還會影響患者的心率健康[1]。康復期間,如果不能采取有效、可行的康復治療措施,可能會導致患者肌痙攣情況加重,喪失最佳的運動功能恢復機會,甚至會導致能夠恢復功能的肢體無法恢復正常功能[2]。本次研究對本院收治的89例腦卒中后偏癱肌痙攣患者,應用康復運動療法獲得良好效果,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89例篩選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腦卒中后偏癱肌痙攣患者,計算機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n=44)男女比例為25:19,年齡在45~81歲,平均(59.72±2.67)歲。觀察組(n=45)男女比例為26:19,年齡在46~83歲,平均(60.15±3.67)歲。患者均經確診為腦卒中后偏癱肌痙攣,均為首次發病,排除意識和精神障礙患者。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患者家屬知情,簽署同意文件。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中醫推拿按摩,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治療方案。
觀察組患者實施康復運動治療,具備方法為:(1)被動運動法(適用于弛緩期),患者保持平臥位,治療時輔助患者開展關節運動訓練,運動原則從近端關節開展最后活動遠端關節;首先活動一個關節,慢慢聯合幾個關節一起活動;先活動健康一側肢體,患者適應后再活動患側[3];每個動作保持3~5 s(重復5~10次),最初運動時動作輕柔,避免牽伸速度過快,注意詢問患者耐受度,不能過于急進;注意按照正確方向運動,安全、有效的開展康復運動;(2)自主運動法(適用于恢復期)患者可以選擇舒服的體位和運動方式開展運動,主要為徒手運動,也可以適當借助器械,護理人員需要進行監督和指導,根據患者情況制定運動方案(運動速度、次數和時間等)[4];運動遵循原則:首先開展被動運動,適應后再開展主動運動,運動時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和疲勞為宜;多做一些放松肌肉的練習;首先做簡單動作,逐步過渡到較為復雜的動作;練習過程中,健康一側肢體同樣做鍛煉動作,有助于幫助癱瘓一側肢體盡快恢復運動功能,重視開展協調性訓練,長期斷料強化肢體協調性能力[5];首先做簡單動作,慢慢過渡到復雜的協調動作,確保運動時肢體對稱性;訓練是步伐姿態要自然、準確、穩定,能夠筆直前進,逐步跨越障礙物;動作要反復多次練習,從而養成生理習慣基礎,構建新神經通路[6]。
根據FMA評定量表評估患者肢體運動能力,總計100分,分數和肢體運動能力呈正比。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參考Barthel量表進行評定,總計100分,60分以上表示具備基本生活自理能力;41~60分表明生活需要他人協助;20~40分表明生活需要他人大量幫助;20分以下表明無生活自理能力。患者神經缺損功能得分根據NIHSS量表評定,總計42分,分數越低證明神經功能更缺損程度越輕。
數據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計45例,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肢體運動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三項評分分別為(63.45±3.26)分、(62.34±3.27) 分、(32.45±1.26) 分 及(88.45±1.26)分、(84.65±1.26)分、(12.45±0.45)分;對照組總計 44 例,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肢體運動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三項評分分別為(63.44±3.43)分、(62.34±3.25)分、(32.44±1.25)分 及(73.48±2.26)分、(72.45±2.45)分、(22.45±1.02)分。經計算,兩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評分治療前差異不大(t=0.014,P=0.989)、治療后差異顯著(t=38.857,P=0.000);肢體運動能力評分治療前差異不大(t=1.435,P=0.155)、治療后差異顯著(t=34.011,P=0.000);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治療前差異不大(t=0.038,P=0.970)、治療后差異顯著(t=60.065,P=0.000)。由此可知,兩組患者治療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肢體運動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三項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肢體運動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三項評分進行比較,觀察組具有明顯優勢,差異均呈統計學意義(P<0.05)。
腦卒中患者發病后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為腦卒中后偏癱肌痙攣,疾病主要因為腦組織損傷后影響肢體運動能力,導致運動障礙引發偏癱、肢體發生痙攣,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運動功能、自理能力等都有嚴重的危害[7]。臨床常用中醫推拿按摩等方式進行治療,對于患者肌肉痙攣情況能夠發揮一定效用,但是整體恢復情況不理想。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和發展,中醫領域的新型治療模式不斷涌現,將傳統的按摩、推拿進行優化和完善后,形成一種新的中醫綜合療法-康復運動療法,這是一種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措施,主要分為兩個部位,被動和主動運動治療,能夠循序漸進的幫助患者恢復運動能力[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肢體運動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三項評分進行比較,觀察組具有明顯優勢(P<0.05),表明中醫推拿按摩基礎上開展康復運動治療效果顯著,通過開展被動治療,由醫護人員協助患者進行初期運動,按照正確方向進行運動,有利于改善患者肢體運動能力,緩解肌肉痙攣癥狀;患者情況穩定,進入恢復期后便可應用主動運動治療,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運動方案,還可以利用器械輔助進行運動,能夠幫助患者盡快恢復肢體功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偏癱肌痙攣應用康復運動療法可顯著改善相關癥狀,提升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可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