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康
摘 要:情景語境(涉及的事件,作詩的時間、地點、場合,參與交際者的身份地位、閱歷、境況、心態等)、文本語境(意象的選取與表達 詩歌的章法? 詩歌的遣詞用句? 詩歌的藝術手法)、歷史文化語境,是古典詩歌的重要語境。本文就語境內容加以闡釋并用具體事例進行示范,進而破解古詩閱讀“讀不懂”的困境。
關鍵詞:語境 古詩 閱讀教學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8.015
當筆者和學生完成古詩專題復習后,發現大部分學生依然讀不懂詩。反思上一輪的復習,我把古詩復習的重心放在:“概括并熟記不同類別古詩內容及情感要點;識記鑒賞詩歌的常用術語;規范詩歌鑒賞常見題型的思維模式以及各類題型的答題步驟。”以致課堂上知識輸灌得多,解讀示范少;練習題量多,思維訓練少;套路總結多,思考感悟少;妄圖以“共性”代替具體詩歌的“個性”。因此,在新一輪的高三復習中我想通過入“境”的閱讀方式來突破這個“困境”。
首先,何為“境”?就是每首詩歌呈現出來的語言環境。它可分為:情景語境,文本語境,歷史文化語境。
其次,如何入境悟詩意,我想通過以下幾點來談,并用具體的事例來示范解讀。
一、把握詩歌的情景語境和歷史文化語境
在情景語境上大致可以分為“個人語境”和“交際語境”兩類。
個人語境類詩歌偏重于借助描摹意象、敘寫事情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志趣、抱負。例如《觀刈麥》《望岳》等。閱讀此類詩歌應關注抒情主體的身份、閱歷、境況;明確詩作所涉及的事件;關注作詩的場合、時間、地點。
交際語境類詩歌除了表達詩人情感志趣外還有明顯的交際意圖,多是唱和、酬贈詩。閱讀此類詩歌,應明確抒情主體與交際對象間的身份、關系,明確雙方的閱歷、境況、心態等;明確詩作指涉的具體事件,明確詩作關聯的時間、地點、場合。
把握情景語境、歷史文化語境可以從標題、注釋、知人論世三個方面入手。
二、把握詩歌的文本語境
(一)抓意象,所謂“詩言志”,即無論詩人選用怎樣的載體,最終都指向詩人自身情感志趣的表達。詩歌的意象包含物象(景、物等意象)、人物形象。
(二)關注詩歌的語言和形式
1.借助體裁特點讀詩
古體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方面常常在意思轉折處轉韻,在敘述高興、使人興奮的意思時,往往使用平聲韻;在敘述悲怨,憤怒的意思時,常常使用仄聲韻。
近體詩:講究章法起承轉合,起:起句或突兀有力,或以舒緩的節奏從容地將讀者引入詩境;或點明與詩題相關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給讀者提供一些相關線索;或渲染氣氛,奠定全詩的基調等。承:所謂“承”就是承上啟下,根據情路、景路、理路,將上下文之間緊緊地聯系起來。“既可以對起句、起聯起到補充闡發、擴展延伸的作用,還可以在結構上起縫合傳遞的作用”。轉:所謂“轉”就是轉折、轉換。常見的“轉”有景與情的轉換,時空的轉換,事與理的轉換,人與物的轉換,虛與實的轉換,詩歌境界由窄到寬的轉換等。合:所謂“合”就是結尾,收束全文,合句一出,中心明了。可以分為以“理”結,以“情”結,以“景”結。
2.抓關鍵詞
所謂關鍵詞包含:能直接表明情感態度的詞;能暗示情感態度、情感脈絡的詞(常常是虛詞);涉及古漢語知識的詞。
(三)關注“詩家語”
“詩家語”因其交際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故而具有含蓄性、跳躍性和凝練性幾大特點。它常常是不合理的,但因無理而有情,反顯得無理而妙。而理解這種妙處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樹立詩歌的“區隔意識”。區分、隔開詩歌中的時間、空間、他者與自我等,理解抒情主體情感的層次性或合理性。
詩歌語言除了不合理之外,常常也是不合法的。“古代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為: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省略壓縮詞語、以詞語超常規搭配的方式組句、反常規組合句子”等等,了解詩歌語言組織的規律并加以還原語言的原來面貌,就能迅速進入詩歌的意境。我們在閱讀時,可以通過“還原語序”“補充省略”解讀詩歌。
(四)關注詩歌的藝術手法:在具體的語境中落實表達方式、修辭、表現手法以及結構技巧。
【解讀示范】
例1:個人語境類
野歌
李賀
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
麻衣黑肥沖北風,帶酒日晚歌田中。
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
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
1.情景語境和歷史文化語境
(1)“野歌”提示事件,即詩人在田野放歌。由此可以提示我們思考詩人因何放歌?“歌”了什么,要表達什么情感等。
(2)李賀,“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任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其詩長于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
2.文本語境
(1)抓意象
物象:(鴉翎羽)箭、(山桑)弓——弓箭普通。意象:春柳(煙濛濛)——生機。形象:仰天射落(動作)——躊躇滿志,技藝高超。黑肥麻衣(外貌)——顏色暗沉,衣服不合身且粗糙,可見困窘不得志。沖北風(動作)、帶酒(狀態)、歌(動作)——逆風而行,放聲高歌,可見其豪邁。
(2)判斷體裁,借助體裁特點讀詩
本詩中間兩聯沒有遵守對仗要求;第五句出現了重字,可以推斷本詩為古體詩。根據古體詩的特點,可以比較容易分清本詩的敘事部分和抒情部分。
(3)抓關鍵詞
“又”為暗示情感態度、情感脈絡的詞,寫出了詩人對“寒柳”變成“春柳”的喜悅。
“窮”是古今異義,在古義中解釋為“困窘”“處境艱難。”
小結:詩人面對世道的不公,并非一味地悲怨與感憤,抒懷之時既有感嘆不遇、不甘沉淪的內心表白,也展現出了積極用世、奮發有為之志。
例2:交際語境類
寄江州白司馬①
楊巨源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
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
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
1.情景語境和歷史文化語境
本詩屬于寄贈詩。此類詩歌是離別后寫給親友的詩歌,一般是寄托別后對親友的思念,關切之情,表達對親友鼓勵、勸勉之意等。
2.文本語境
(1)抓意象:惠遠? 東林? 離鴻? 病鶴? 雨花社? 青云
(2)借助詩歌的章法讀詩。
起句:首聯兩句連續問候,詢問其生活起居,身體狀況,看出詩人對白居易的關心,牽掛;承句:頷聯詩人承上句,借景抒情,江州之地有著美麗的廬山風景,當可寬汝謫宦之心;轉句:虛實結合,表達對好友的思念牽掛,以及對好友的理解;結句:尾聯“合”,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情志即規勸友人不要沉溺于佛法,不改青云之志。
(3)關注“詩家語”,通過“區隔意識”“還原語序”解讀詩歌。
頸聯包含時空的區隔,現實與想象;自我與他者區隔,我與白居易。而頷聯應該是“曾聞湓浦似衣帶”“見說廬峰勝香爐”。
(4)借助詩人的“煉字”讀出詩歌情感的豐富、婉致、流轉。
“平安否?”三個字寫出詩人急于想知道好友近況的迫切心情;“曾聞、見說”為“聽聞”之意,極言江州景物之美,望友人可借機游覽,來寬慰友人貶謫的苦悶;“鶴”象征著圣潔、清雅,指代友人;“莫謾”表否定,詩人以容置疑的口吻勸諫友人不改青云之志。
本詩既通過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關切、勸勉,又通過用“惠遠”“東林”兩個典故,委婉地表達了對白居易出入佛寺的關切以及勸告,含蓄地勸誡友人不要輕易產生逃避、厭棄官場的情緒。
新高考試題體現了非常明顯的“隨文設點”的出題傾向,更加關注學生學科素養的提高。因此,在備考期間絕不能只是讓學生學一些答題的套路,而是應該從詩歌文本出發,把學習的重心放在如何讀懂詩歌上。
參考文獻:
[1] 王兆平、胥照方《江蘇省高考文言文命題格局及應對策略》,《語文教學通訊》2013年第12期。
[2] 王艷玲《〈南澗文集〉校注》,廣西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