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趙干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只有為初中語文教學插上“讀”與“寫”的雙翼,把閱讀作為一種吸收知識的過程,結合語言表達的寫作方式,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語文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將語文綜合水平提升到更高層次。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寫作教學 結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8.035
初中語文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完成讀寫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及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本文從引導學生獨立完成讀后感、引導仿寫訓練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提高語文教師對初中語文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基本語法和詞匯。
一、強化閱讀材料與寫作教學的整合
讀書是學習的基礎,是進行寫作的必要前提。為此,教師必須加強閱讀材料與寫作教學的整合,打通兩者之間的渠道,使學生能夠在兩者綜合建構的自由空間中任意取用所需內容。比如,七年級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的寫作題目是“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愛,是一個對初中生來說比較抽象,很難理解的題目。通過本單元的閱讀,教師可以通過對課文的回顧和材料的分析,幫助學生快速確定“愛”的具體形式。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雖然沒有一個表達情緒的詞在文中出現,但結合文章的背景,可以了解到作者是在心情愉悅、生活順遂的情況下寫出這一抒情散文。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其中的擬人、比喻等修辭技巧,并運用于作文寫作。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
初中生閱讀寫作的熱情和主動性對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兩者結合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一個適應過程。為此,有必要通過趣味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興趣,加速適應過程,實現平穩過渡,并從一開始就在學生心中建立起綜合學習閱讀與寫作的意識。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寫作題目是“說明的順序”。因為說明文具有嚴謹、說理性等特點,在有些學生眼中比較枯燥乏味,而且在寫作時,容易變成干癟的數據堆砌,成為“流水賬”。要打破這種局面,教師就必須借助本單元的教材,通過趣味教學的方式,增強學生對閱讀和創作說明文的興趣。如《自然的語言》一書,整篇文章雖然是以說明式的形式展開的,但在語言風格、文章內容上,卻又具有明顯的藝術性特點。如第二段“杏花開了,……‘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一段用排比、擬人和擬聲詞來說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四季開花、杜鵑鳥生活等視頻,讓學生對此內容有更全面的認識。再請學生通過仿寫、續寫這一文章,以熟悉這一藝術化的說明文寫作方法,有效地啟發學生另類寫作思路,避免寫作中出現干癟、淺薄等問題。
三、加強文章的泛讀,提高語感的表現力
寫是表現能力的體現,如果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較弱,邏輯思維缺乏,沒有良好的語感支撐,難以準確、具體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應加強文章泛讀指導,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第一,泛讀是快速閱讀過程中,學生能抓住主題句、關鍵詞、中心大意的能力,與學生的語言功底、理解水平密切相關。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日常教學中主動分析文章的思路,記下閱讀感受。同時,組織閱讀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泛讀能力,讓學生遇到不同文章類型時,能迅速找到重點語句,從而掌握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并以此作為指導,轉換情景,提供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通過移動語序、轉換人稱等方法判斷語言合理性,提高分析能力。例如,《阿長與〈山海經〉》這一內容,作為一篇回憶散文,文章比較長,在教學中有必要引導學生通過泛讀的方式,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表達的思想情感。其次,圍繞中心選擇具體的材料進行分析,一方面要掌握文章的敘述線索,另一方面要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懂得從普通人身上發現閃光點。通過對這篇回憶性散文的泛讀,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人物描寫技巧,啟發學生從身邊人入手,思考如何用質樸的語言展示人物的特點。在此過程中,可向學生提供相應的材料,然后要求學生進行創作,通過靈活安排,形成完整的文章,表達思想感情,體現文章的深意。
四、借鑒創作技巧激發寫作靈感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章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每一閱讀文本都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精神內涵。所以,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深刻感受作者的真實情感,通過學習和借鑒作者的寫法,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為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印象,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整篇文章呈現在大屏幕上,然后挑選學生代表分段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其他同學應找出文章中的點睛之筆,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并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文章結構以及深層次含義。例如,以楊絳的散文《老王》為例,這篇文章是用平實的語言,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片段進行了描寫,從而展現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為使學生從本文中尋找到寫作的靈感,教師將整篇《老王》作品投射在屏幕上,然后選擇學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讀,然后,教師可將文章中的一些點睛之筆勾畫出來,讓學生進行重點學習和理解。例如在描述老王的外貌特征時,作者寫道:“老王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了。”這個句子用了層層遞進的手法,突出了老王這一引人注目的外表特征,使人一下子產生了一種同情心。從這種簡練、質樸的語言中可以看出,老王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在自己拮據的時候,心里還裝著別人,體現了老王身上無私高尚的品質。因此,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應緊緊抓住作者的創作技巧,并在實際寫作過程中,運用作者的寫作技巧來提升寫作質量。由此可見,一篇優秀的閱讀文章,能帶給學生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五、培養遷移能力,提高寫作創造力
現代教育中,知識的遷移與運用是教學的目標,它深刻地反映了學生的舉一反三、思維轉換能力。在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學習中,許多學生寫作能力低下,在寫作過程中常常不知所措,沒有清晰的方向。歸根結底是因為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知識素材的積累不夠深入,即使掌握了大量的語言和句子,卻不知道如何在寫作中靈活運用。所以,把讀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時,要特別注意二者之間的轉換,要以提高學生寫作創造性為目標。一是以閱讀為載體,教師可以選擇在閱讀過程中見到的優美語句和表達方式,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和主題中進行模仿,從而鍛煉學生對多種寫作技巧和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創新,把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的思維和主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大膽延伸,從多維度進行思考,將文本轉化為文字,在作文中形成亮點,使思維和知識的應用在寫作中得到深刻體現。
例如,《回憶我的母親》一課,在文章中,作者通過回憶具體的實例來感受母親的品格,字里行間都蘊藏著對母親的深情。那么在教學中,首先要引導學生了解回憶錄的特征。它是以回憶的形式記敘歷史事件或個人的真實生活,并在記敘的基礎上適當地議論和抒情的一種文體。其次,在學生明確這一寫作方法的基礎上,展開閱讀探究,以加強閱讀的理解效果。其中整篇文章最突出的就是“夾敘夾議”手法的運用,教師要特別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借助具體的語言和段落來分析,讓學生感受這一手法運用的效果。最后,向學生設置人物回憶錄這一寫作訓練主題,要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運用“夾敘夾議”的手法描寫事情,并在其中融入質樸、真摯的語言,加強作文的感染力,鍛煉知識遷移能力,深刻表現自身對人物的情感。
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語文教師在實踐教學當中,應當借助于“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理念使學生對閱讀與寫作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一體化的教學策略,充分發揮閱讀文本的帶動與促進作用,激發出更多的創作靈感,使閱讀能力與寫作水平能夠同步而行,攜手共進。
參考文獻:
[1] 何思敏《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促進寫作的途徑研究》《讀與寫》2020年第17期。
[2] 王香平《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新模式探究》《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年第8期。
[3] 陳艷《初中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有效結合研究》《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4] 王雄《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策略》《試題與研究》2020年第32期。
[5] 左明月《探討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讀寫算》2020年第28期。
[6] 楊玉楠《小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中國校外教育》2012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