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推進課程思政與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的有機融合,是目前英語專業教學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之一。本文以內容依托式教學(CBI)為理論基礎,探討《英語寫作》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認為把思政與英語寫作課程相融合,可以從師資隊伍建設、考核內容、教材及教學資料建設、教學研究、教學方法等方面出發,找到有效路徑,在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和英語專業素質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文化自信。
【關鍵詞】課程思政;英語寫作;內容依托式教學(CBI);改革
【作者簡介】王學文,女,湖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g20190445)、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項目編號:201901209012)、湖州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GKG1914)、湖州師范學院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項目編號:DS19007)的研究成果。
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地方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大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確保育人工作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課程思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課程思政建設的大背景下,利用英語課程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點,研究如何持續把課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語寫作課程建設中,找到有效路徑,將思政教育與英語專業課程各環節教學相結合,具有深遠的實際應用意義。
一、 課程思政與英語專業課程建設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開創國家高等教育新局面。教育部發布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素質要求是:外語類專業學生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學科基本素養。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課程思政目標。
內容依托式教學理念,簡稱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由西方思想家圣奧古斯丁在公元389年提出。他主張,語言學習過程中,內容學習要注重有意義地學習。Brinton指出,CBI是一種將特定學科學習內容與語言學習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其著重強調內容對語言教學的意義,教學中所用素材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模式選擇。CBI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水平,而且對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英語學習積極性或興趣等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課程思政下的英語專業教學,不僅要完成語言教學目標,更應注重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輸入,通過真實情景下的語言技能訓練和教學活動,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想政治覺悟。本文以英語寫作課為例,以內容依托式教學理念為理論基礎,探討如何在英語課程體系中使用蘊含的思政元素,為在新時代培養合格的新文科人才服務。
二、 英語寫作課程的特點及進行課程思政的切入點
英語寫作是語言學習的主要輸出過程之一,是綜合評價英語學習者是否掌握所學語言的重要手段。我校英語寫作課是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要求高,建設力度大。英語寫作可以界定為一組相輔相成的參數特征。這些特征包括:獨特的創意性、鮮明的主題性、一定的文化性、基本的專業性等。一篇好的文章離不開主題+結構+語言+銜接,即為什么講故事,講什么故事,講關于什么的故事,如何講故事。Brinton等提出,CBI三種教學模式之一就是主題式,即以某個主題為中心來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把討論或寫作主題作為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達成思政目標。舉例見表1。
在全員、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的背景下,以英語寫作中的部分話題為例,通過素材中思政元素的自然凝練,把英語寫作課和思政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樹立文化自信,堅定愛國主義信念。在教學過程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是顯性的,包括課程內容、教師教學、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而素質和思想意識是隱性的,包括思政效能、教師示范、素質養成和世界觀形成。課程思政正是處于顯性和隱性教學之間,實現育人目標的橋梁。
三、 英語寫作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我們應發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內容,融入教學環節,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將思政教育素材適時、有效地融入教學過程,完整地實現育人目標。英語寫作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培養學生語言輸出、用正確的語言深刻表達思想的能力,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更能培養出專業水平高、思想過硬、具有全球化視野的人才。本文建議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可以考慮如下因素:
1.師資隊伍建設:課程思政的元素凝練,需要專業水平高超、品德高尚的教師團隊。CBI的教學理念要求語言教師要有某方面的專業知識。在課程思政理念下,英語寫作教師應博采眾長,多方吸收思政教育資源,將其融入專業課教學中。作為當代外語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語言,尤其是英語在新時代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理念過程中會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同時要牢記學術使命和社會責任,做一個有社會擔當的人。 作為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遞語言技能,還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做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語教學。教師是課程思政的關鍵,要想把課程思政和英語寫作課程相融合,必須打造一支專業過硬、道德高尚、文貫中西的愛黨、愛國、敬業的高素質師資隊伍,這樣才能得心應手、積極主動地把思政教育融入英語寫作教學當中。
2.教學方法改革:有了課程思政這個載體,寫作課程可以提供細微的內容,而不是空洞無物的話題。有了內容,才能言之有物,真正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有中國情懷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無論是從傳統的認識,還是新銳的觀點來說,三教(教師、教材、教法)的問題,始終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永恒主題。在教學過程中,根據CBI教學模式,寫作教師針對某一選定主題,組織學生小組分工合作,查找資料,積累素材,課上進行主題展示、討論、辯論等,挖掘思政元素,開展寫作訓練。從英語專業特色出發,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圍繞思政教育與英語寫作教學相結合、思政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挖掘英語寫作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進行英語寫作課程思政建設。
3.教材建設改革:CBI教學理念下,教學方式從注重形式轉變為注重意義和功能表達,從注重技能轉變為注重教學內容,從依托單一學科到立足多種學科。CBI教學模式下的教學過程絕不是機械的、乏味的語言操練,而是更加強調教學內容的選擇。在教材編排和選擇時,寫作課教師應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選擇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境界高尚、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材料傳授給學生。思政教育可以根據課程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與課堂內容相關且與時俱進的內容,既可以進行思想教育,又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觀念和想法,不斷促進大學生思想的健康發展和眼界的開闊。
4.考核方式改革:突出寫作課程的成果導向性。考核時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成長動態,目的是既提高水平,又提高素質。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特別強調個體差異,實施以過程性考核為主的評價機制。CBI理念下,教學評估注重形成性評價,看重學生在各個教學環節的參與度和參與效果,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與同伴合作學習能力,形成學生、教師、和網絡三位一體式教學過程管理閉環,提高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在考核過程中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在平時寫作測試和期末考試中加入思政考核環節和內容,讓學生重視思想政治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關注時事,將愛國情懷融入英語寫作學習中。
5.教學研究探索:課程思政解決的是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寫作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傳播技術,提高學生分析問題、邏輯思辨和有效表達的能力。課程建設不是三分鐘熱度,而是一個理論和實踐有效結合的長期動態過程,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做好教學設計、完善教學評估、提高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反思。CBI理念下,各個教學章節都有針對性的主題,主題的選擇與思政元素緊密結合,由教師參與+學生合作完成。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寫作教師應該善于總結規律,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進行教學研究,把思政+英語寫作有效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來,反哺于教學,推廣利用,最大化地發揮作用。
四、結語
教書和育人從來不能分開。本文以課程思政為核心,結合內容依托教學模式,探索英語寫作課程思政建設路徑。CBI模式著重強調內容對語言教學的意義,教學中所用素材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模式選擇。打造基于課程思政的英語寫作精品課程是系統工程。價值觀的升華,需從個人價值升華到社會價值。通過教學改革,使英語寫作的每一節課都融入思政內容,使大學生在增強英語專業水平的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有高度的認同感和責任心,從點滴小事做起,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這樣,英語專業才能培養出專業素質強、思想覺悟高、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綜合版),2017(7):10-14.
[2]Kasper L F. Content-based College ESL Instruction[M].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2000.
[3]Briton D, Wesche M.Content-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