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語言、文化、生活三者緊密聯系,互相依賴,缺一不可。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包含和依賴語言;語言和文化離不開生活,生活即教育。語言、文化、生活三者相滋相養、互相滲透、有機融合是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以下筆者以繪本故事Mimi the Superhero為例,闡述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緊扣生活實際,品悟文化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情感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小學英語;生活;文化
【作者簡介】黃蕓(1979.07.24-),女,漢族,廈門人,廈門市瑞景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學。
語言、文化、生活三者相輔相成、相生相長。英語作為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思維和交流的工具;作為課程,具有保存文化、傳遞文化、篩選文化、創造文化的文化功能、具有以文化人的學科育人的功能和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文化包含語言,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體現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家認同感,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學會做人做事,培養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語言和文化來源于生活,生活是語言和文化的根基和源頭,脫離了生活的語言和文化,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語言、文化、生活三者有機融合,是實現英語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的必備要素,也是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渠道之一。如何將三者有機融合,筆者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第二級上)Mimi the Superhero繪本故事為例,闡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走進生活,感悟文化的具體舉措。
一、 走入生活,談已知,淺嘗文化
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走入生活,聯系實際,是學生激發興趣、激活舊知、復習所學的重要途徑,是教師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儲備、文化儲備、興趣基礎的必要環節。
Mimi the Superhero(見圖1)闡述了這樣一個故事:Mimi是一個超級英雄迷。一天,她在筆記本上畫了自己扮演成超級英雄的若干圖片。然后興高采烈地將筆記本帶去與同學朋友們分享。出乎意料的是,當朋友們看了筆記本中的圖片后,都在嘲笑Mimi,說她一點都不像超級英雄,她不勇敢、不強壯,沒有超能力。Mimi很傷心,獨自走到了一個沒有人的墻后。突然她發現墻角里著火了,她立馬通知大家疏散逃生,她救了大家,大家這時才覺得她是一個超級英雄。
這個繪本故事以Superhero為故事的開端。筆者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談論生活中所了解和喜歡的超級英雄。學生所喜歡的超級英雄是超人、蜘蛛俠、蝙蝠俠、綠巨人等,所總結出的超級英雄的特點都是高大、強壯、健碩、威猛、具有超能力。而這背后的文化則是美國電影中的個人英雄主義和救世主義。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觀看美國超級英雄電影的觀感,暢談了對個人英雄主義和救世主義的看法,基本上學生都覺得,超級英雄都是靠自己的超能力拯救世界,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實現了個人價值,為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都是正義、自由、善良的化身。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知識涵蓋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方面包括飲食、服飾、建筑、交通等,以及相關的發明創造。精神方面包括哲學、科學、教育、歷史、文學、藝術,也包括價值觀念、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社會規約和風俗習慣。陶行知說過: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以生活為中心。筆者緊扣Superhero的題眼,讓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知識,暢談在生活中對超級英雄和對其背后文化的品悟,有利于學生建立對超級英雄的初步知識的了解(外形、性格、能力、特點)和其文化背景(個人英雄主義和救世主義)及文化體驗(正義、自由、善良)的感悟,為超級英雄的深入學習和不一樣的理解與感悟奠定基礎(見圖2)。
二、 深入生活,析新知,感悟文化
深入生活,結合新知的學習,聯系學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并對繪本的內容作出有個性、批判性、創造性的思考和判斷。
筆者將該繪本以Mimi的心理變化和同學們對她的評價為主線,將故事分成三個部分(見圖1)。Part 1即Mimi在筆記本上畫了自己扮演成超級英雄的若干圖片的片段。以What does she feel ?引出學生的思考,學生從故事中得出答案She thinks she is brave, strong and super. 接著筆者讓學生聯系生活,換位思考:If you are Mimi,what will you draw and what do you feel? 學生們從生活中遇到的真實的困難入手,幻想自己成為超級英雄,去解決這些困難,所以他們的回答真實而易引起共情和共鳴。例如S1: I will be a spider man. I can save the people in fire. I am strong and cool. S2 : I will be the superwoman. I can help the policeman to catch the bad men. I feel I am super and helpful...
Part 2是Mimi把筆記本帶去與朋友們分享,卻被嘲笑的片段。筆者以What do her friends think? What does Mimi feel? 引出了Her friends laugh at her. They think Mimi isn't strong, brave and super. 以及Mimi is so sad and inferiority. She wants to hide。接著筆者以兩個問題If you are Mimi's friend,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Mimi, you are laughed at, what will you do?引發學生站在生活中真實的角度思考,學生給的答案都比較正能量,例如,如果我是Mimi的朋友,我會夸她很有想象力;我會夸她畫畫的很棒;我會鼓勵她成為超級英雄;我也會和她一起做超級英雄迷……而第二個問題,學生的回答,更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性格的反映:如果我是Mimi,當我被嘲笑,我會對他們的嘲笑嗤之以鼻;我會罵他們;我會傷心,覺得他們不懂我;我會告訴媽媽;我會生氣,不和他們做朋友……這時,筆者適時引導學生總結出:朋友之間要友善和真摯,不要隨意嘲笑他人。面對別人的嘲笑,不要自卑,要正視和正確處理。這是朋友之間和遇到嘲諷時的處事態度,是學生深入生活,換位思考,分析新知,深入感悟文化的體現。
Part 3 是Mimi發現著火了,按警報器并幫助大家疏散逃生的片段。該片段的文眼是Everyone is safe. Mimi really is a superhero,筆者仍然以What do the friends think? What does Mimi feel? 兩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學生們說:因為Mimi 救了大家,因為Mimi 不計前嫌,因為Mimi 很勇敢、當機立斷,所以她是超級英雄。因此超級英雄不是以外貌長相的強壯與否為評價標準的(見圖3)。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語言與文化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意識,實現將文化知識內化為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認知,行為和品格。教育的本質是文化的傳遞,而文化的傳遞要結合生活并融入生活。新知學習的部分,筆者緊扣Mimi的心理變化和同學們對她的評價這一主線,始終以兩個問題What do the friends think? What does Mimi feel?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的經驗和感受,換位思考,使文化的滲透由表層走向深刻,由繪本走進生活,由文本提示走向自我頓悟,最后實現文化知識的滲透,由分析與比較走向認知與賞析的過程。
三、高于生活,理脈絡,品鑒文化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知識的學習要以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為目標,文化學習不僅需要知識的積累,還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內涵,并將優秀文化進一步內化為個人的意識和品行。語言和文化離不開生活,語言和文化要走進生活、深入生活,還要高于生活。
Mimi the Superhero的繪本故事,學生們結合生活經驗,挖掘文本要素,感悟文化后,明白了不能以貌取人,不能僅通過外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超級英雄。但筆者不滿足于此。筆者以What is the superhero? Who is the superhero?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超級英雄是否都有健碩和強壯的外表與體魄?是否都像電影里一樣,擁有超能力?是否都做著拯救世界的大事?是否都是遙不可及?生活中誰是超級英雄?……學生結合生活中的點滴,得出結論(見圖4):真正的超級英雄不在乎外表,他們沒有電影中的超能力,他們都是生活中真真實實的人,只是他們樂于助人,甘于奉獻,幫助他人,不計得失。超級英雄可以是做大事的拯救萬民于水火的英雄,如鐘南山等防疫英雄、消防員等救火英雄;可以是見義勇為的人;可以是警察、民警、交警等在平凡的崗位上保護我們的人;可以是在平時在生活中幫助我們的人……這些都是真實生活中的超級英雄。接著,筆者追問What can we learn from Mimi or the superhero? 引導學生從感知、分析、理解文化,走向賞析、汲取、內化文化,并走向行為與表征,即我們要像Mimi一樣,不一定要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一定要在生活中永葆一顆善良與慈愛之心,樂于助人,不計回報,盡自己所能,講究方式地見義勇為(例如像Mimi 一樣通過按警報器,打119叫消防員等方式救人)。生活中的超級英雄越多,社會才會越來越好,從而實現正確價值觀的無痕滲透,也增強了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全部表現。教育是一種由目的,有系統地傳播文化的活動,英語教學亦是一種文化活動、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文化陶冶和文化歷程。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與傳播,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它需要經過感知中外文化知識——認同優秀文化——加深文化理解——形成文明素養的過程。因此教師不僅要緊扣生活,挖掘文本的文化要素,引導學生淺嘗和感知文化;還要跳出文本,深入生活,引導學生進行更全面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文化;最后要高于生活,將語言、生活、文化高度融合,引導學生品悟、鑒別、賞析、內化文化。該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分析與比較文化——賞析與汲取文化——認知與內化文化——將文化內化為行為與表征的過程,從而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從品悟文化中,學會做人做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增強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Jane langford,Andy Catling. Mimi the superhero[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3]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張卓然.彰顯與優化:教學的文化性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