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偉奇?張艷麗
【摘要】高職高專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存在注重英語語言知識的教學和西方文化的輸入,回避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的問題。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時,應當以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有效措施作為出發點,分析出英語教學和傳統文化滲透教學之間的差距,以教學觀點的創新、文化理念的鞏固、英語教學的實踐探索出高效的教學途徑,平衡西方文化導入與傳統文化輸出。本文主要就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重要性進行闡述,并提出了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途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職高專;英語教學;途徑
【作者簡介】蔡偉奇(1971-),女,河南舞陽人,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張艷麗(1972-),女,河南臨潁人,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引言
作為新時代的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知識、體驗西方文化魅力、掌握西方文化特點時,更應當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為基礎,認識到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并運用學到的英語知識和技能,更好地解釋中國傳統文化,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深入了解中國,以此實現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并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真正目的,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得到繼承與弘揚,并在融傳統文化于高職高專英語教學過程中,能夠全方面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
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把中國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英語教學,實現良好的思想文化教育效果,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使學生學習的英語知識能夠具有雙向性特點,并將學習到的英語知識與傳統文化融合,獲得更加具有學習價值的內容,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輸出的重要途徑,使學生具備優良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在英語學習中進行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對比,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其更加深刻理解文化之間的差別。因此,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把英語知識習得與文化精神弘揚相互結合起來,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保持一種積極學習的觀念,增強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關鍵因素
在以往的文明沖突中,西方文化的流行發展勢頭較猛,嚴重影響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對新時期青年人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避免西方文化不良效果的影響,提升自身的文化實力,才能實現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均衡發展,在人們的文化生活和物質生活中,發揮出更大的文化優勢,學生才能以寬容、共融的文化態度去學習英語知識和西方文化。
三、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入的具體策略
1.挖掘高職高專英語教材素材,側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在我國高職高專英語教材中,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深入改革,是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的基礎,也是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依托于教材,同時英語知識的教學也依據教材內容。因此,英語教材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到英語知識,還能在英語知識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神,通過適當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引入傳統文化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發展和成長。
例如,在講解西方的一些節日時,可以適當強化中國傳統節日的教學,結合一些比較有趣的英語短文和故事,使學生以另一種語言體系去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如中國傳統節日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節(The Lantern Festival)、清明節(The Sweeping Festival)等,在教材內容中加入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教學內容,以英語表達節日中的生活習俗、倫理道德觀念等,都是體現傳統文化融入的教學手段,也是學生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英語表達形式學習的一種方法。在這種教材內容的挖掘與設計中,老師可以通過對比法講解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差別,這是課堂教學中比較重要的教學方法,把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有目的地進行闡述與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形成一種比較深刻的文化認同感,更好地理解兩種文化的異同,減少學生的文化認知障礙,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
2.轉變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觀念,提升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與交流能力是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目標。英語教師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引導者、傳授者,需要具備的英語教學能力和語言表達功底,才能高效開展英語課堂教學。老師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中,能夠呈現出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使學生隨教學進程,全面掌握英語重點知識和文化知識,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為了讓老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發揮出自身教學的優勢,可以促使老師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加強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西化文化傳授的程度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教學力度,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文化自信心的形成需要老師積極地培養,鼓勵學生能夠更加自信地學習英語知識,運用英語知識去表達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到民族精神。要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老師的教學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是基礎,老師自身具備傳統文化素養,才能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增強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以此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強化老師自身對文化教學轉型的能力,帶領學生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學會正確處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問題,克服民族文化的狹隘主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既維護好中國傳統文化,也充分尊重西方文化。因此,做好文化傳播的引導者、促進者,需要不斷適應新時代的教學觀念,明確自身的教學使命,加強自身的實踐能力,這是整個英語教學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
3.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基礎的英語知識去實際運用,才能增強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因此,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老師精心地構建與設計,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可以全身心投入學習。角色扮演實踐活動的開展,是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在不同的角色表演內容和環境中,使用恰當的語言結構與表達方式,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中,能夠深入角色進行文化知識的理解與體驗。
例如,在中西方文明的互動和交流中,中國人一般會問“吃飯了嗎”“干嘛去啊”,而英國人更習慣以天氣情況為話題,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差別,老師可以結合自身掌握的文化差別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在角色扮演的學習環境中深入感受不同的交流方式,讓學生輪換開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口語交際活動。學生在深入角色的情感與文化的體驗中,才能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別。這種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可以定期更換表演主題,學生不僅能在表演的過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還可以在文化認知中學習到豐富的知識,促使學生明白文化需要求同存異、互相尊重,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避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以正確的學習心態去審視西方文化,進一步實現文化自信的提升。
4.整合文化教學資源,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需要建立在資源體系的針對性、覆蓋范圍廣闊、融合度高等方面,并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資源進行選擇性使用,才能將中國傳統文化真正得到體現,構建整個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教學體系,為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的保障。其中,整個文化教學體系的構建需要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梳理、分類,使學生在比較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教學主題的有效開展實現教學資源整體優化,這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前提條件,也更加順應英語課堂教學計劃的實施與發展。比如餐桌禮儀的不同文化體現,就需要老師將中方餐桌禮儀和西方餐桌禮儀進行整合,并結合教材內容提供更多的閱讀書籍,改變學生固有的認識思維,提升學生的跨文化學習能力。同時在多樣化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資源融入過程中,學生在以英語口語表達自身的學習觀念時,能夠進行中西方文化的互融,針對性作出對比來實現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刻認知,自然能夠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5.創設線上互動平臺,共同提升文化自信。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文化自信提升的主要群體就是老師和學生,實現老師和學生文化自信的共同提升,需要老師和學生在一個和諧友好的互動交流環境中,老師傳授更多專業知識,發揮出老師自身的主導教學作用,針對教學中文化內容的不足進行增加,用來豐富教學的文化知識和道德品質,激發學生的文化信心。而學生則需要發揮出自身學習的主動性,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意識增強,打下英語知識學習的基礎,更加體系化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深入探究傳統文化精神,從而積累更加多樣化的文化內容,促使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鑒別西方文化,搭建中西方文化互動交流的平臺,提高學生的文化互鑒能力。
例如,老師可以選取具有教育價值的網絡圖文或者原創短文等,通過線上活動平臺進行推送,學生不僅每天都能獲取有趣的中西方文化知識,還能真正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傳播,以此提升老師文化教學的自覺性和學生文化學習的積極性。
結語
總之,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在不同階段進行不同程度的教學,應當結合教材內容的創新性設計、文化教學資源的整合、教學觀念的轉變、傳統文化素材的挖掘等,讓學生在錯綜復雜的文化環境中,保持自身的文化道德修養和民族精神的持續提升,有利于學生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對中國文化建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嵐.淺談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新東方英語,2019(4):43-44.
[2]董梅,李顯寧.中國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初探[J].職業技術,2017(11):68-69.
[3]楊勝剛.淺析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34):253.
[4]王楊,張玲玲.淺談傳統文化進課堂——高職高專英語課堂如何與時俱進[J].風景名勝,2019(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