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宗運,闞峻嶺,殷云霞,馬 春
(安徽中醫藥大學醫藥信息工程學院,安徽合肥 230031)
2020 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國都普遍執行了延長假期政策。在線教學成為特殊時期學校開展課堂教學的必然選擇,教學模式的轉變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促使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作出新的思考與探索。
自主學習能力決定終身學習能力,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要目標是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1]。教高〔2019〕6 號文件明確指出,當前高等教育要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選擇權,建立健全本科生學業導師制度,讓符合條件的教師幫助學生制訂更具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和學業生涯規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隨著社會環境、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教學條件的巨大變化,自主學習能力已然成為大學生應對各種挑戰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
自主學習指在總體教學目標的調控和教師指導下,學生獨立進行問題分析、知識探索、課題實踐、難點質疑、技術創造等一系列學習,進而實現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3]。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習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教育界的廣泛應用,也使傳統學習方式受到了巨大沖擊。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尤為重要。
近幾年,很多高校教師對大學生自主學習展開了深入研究。蔡玉潔等[4]通過問卷調查對新疆高校大學生自主學習效果進行了調查研究;郭劍鳴等[5]調研了大學生自主學習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了提升路徑。由于網絡的普及,互聯網背景下的自主學習顯得尤為重要,魏萍華等[6]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指導策略,戴歆[7]研究了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現狀及提升策略。隨著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張偉[8]和白旭峰[9]開展了基于翻轉課堂的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模式研究,陳芳蕓等[10]開展了MOOC 背景下我國高校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隨著新媒體和新平臺在高校教學中的使用,胡曉琳[11]研究了新媒體時代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羅冰聰等[12]主要對知乎平臺下地方高校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模式進行探究。這些都很好地推進了大學生自主學習研究進展,但這些研究主要是針對特定條件或特定環境下進行,研究成果不易復制,不利于推廣。為了解決該問題,本文從SSDL 著手研究通用性較好、易復制、利于推廣的自主學習模型。
高等教育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相關培養模式研究[13-15]已成為高校課程改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SSDL(Staged Self-Directed Learning)模式教學最初由Grow[16]提出,已不斷應用于自主學習模式教學中。SSDL 模式根據學習時的依賴程度或自主學習水平,將學生分為依賴型、興趣型、參與型和自主學習型4 種類型,學生自主學習水平分為4 個階段[16-19],如表1 所示。

表1 SSDL 模式
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教學模式,只有對他們各自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教學方法。SSDL 模式下,當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與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匹配時,就會產生T1/S4 不匹配、T1/S2-3 不匹配、T4/S1不匹配問題,如圖1 左所示。SSDL 模式下,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與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階段匹配,并使學習者準備進入更高的階段,如圖1 右所示。

圖1 學習者階段與教師風格之間的關系
應用SSDL 模式可以規劃教學總體思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該模型還可以作為一種技能應用于專業課程規劃、理論課程設計以及實驗課程規劃等方面。如在一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先以講解為主(S1),然后結合講解以有引導的討論為主(S2),再是以有引導的討論為主(S3),最后達到學生自主討論(S4)。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角色會隨著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知識掌握的深入而發生相應變化,從依賴型到興趣型、參與型,最后達到自主學習型。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與學生的能力階段匹配,教師角色也會根據學生情況不斷變換,即從教練型到激勵型、促進型、顧問型。
3.1.1 研究對象
為了驗證SSDL 模式教學對傳統模式教學的提升效果,本文設計了兩組對比試驗,如表2 所示,選取安徽中醫藥大學部分計算機、信息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是2017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1 班(對照組)和2 班(實驗組)兩個平行班,2016 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對照組)和2016 級醫學信息工程(實驗組)兩個平行班。實驗組采用SSDL 模式教學,而對照組采用傳統模式教學,研究對象對實驗課程先驗知識相同。

表2 研究對象基本信息
3.1.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以“自主學習”為關鍵詞,搜集大量自主學習相關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思路。
(2)實驗法。為了驗證教學效果,將SSDL 模式分別應用于全程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教學中,具體如下:
實驗課程:Java 程序設計基礎、網絡開發與應用實訓。
實驗時間:2019 年2-6 月,每周4 學時,共16 周,共64學時;2019 年9-10 月,每周8 學時,共6 周,共48 學時。
實驗條件控制:教學由項目團隊老師擔任授課教師,在實驗班中采用SSDL 模式授課,實驗前先對上述4 個自然班學生進行了課程知識基礎以及自學能力調查和測試,結果符合實驗要求。
實驗地點:安徽中醫藥大學教室和實驗教學中心。
實驗步驟:雖然同一個班級,但不同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階段可能各不相同。并且,即使同一個學生在向高一階水平階段發展中,也可能會出現反復和倒退現象。這些現象都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程掌控,注重因材施教,及時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即使S4的學生實施教學,也需要輔以必要的技能訓練(S1),讓學生暫時返回S1的教學方式,是為了有效調節,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當注意到某些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時,教師也可采用S3的教學方法。
(3)問卷調查法。項目實施過程中,設計了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調查問卷和軟件開發團隊意識及協作能力調查問卷,內容包含Java 程序設計基本情況、網絡開發與應用實訓基本情況、自主學習能力評價、小組學習人際關系協調等方面,在教學實驗結束后發送問卷217 份,收回217份,有效問卷217 份,有效率為100%,能夠滿足研究需要。
(4)數理統計法。利用微軟公司的Excel 軟件進行數據記錄,并采用SPSS 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
3.2.1 實驗結果
理論課程選取Java 程序設計基礎,實驗對象為2017 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醫藥軟件開發方向)1 班、2 班兩個平行班,1 班是對照組,2 班是實驗組,采用SSDL 模式教學。考察方式是記錄兩個班級每個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理論成績采用無紙化考試模式。通過分析,采用SSDL模式教學的優秀率比傳統模式教學的優秀率提高9%,通過率提高6%,如圖2 所示。

圖2 理論課程的考試通過率和優秀率
實訓課程選取網絡開發與應用實訓,2016 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2016 級醫學信息工程兩個平行班,信管班為對照組,醫信班為實驗組。考察方式與理論課程教學類似,也是記錄兩個班級每個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期末考試以小組合作完成大作業的方式提交。通過分析,SSDL 模式下教學的優秀率比傳統模式下提高8%,通過率提高2%,如圖3 所示。

圖3 實訓課程的考試通過率和優秀率
通過問卷調查評估參與者滿意度,具體方法是利用問卷星,通過一份包含30 個問題的問卷評估每個參與者的滿意度,每個問題都可以用5 分制回答。統計結果顯示,90%的學生認為自己較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86%的學生認為掌握了該門課程,87%的學生認為SSDL 模式教學對學習有積極幫助,如圖4 所示。
3.2.2 結果分析
通過兩個學期,對4 個班級SSDL 模式下的實踐教學進行分析如下:
(1)SSDL 模式能有效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兩個學期的SSDL 模式教學實驗后,兩個實驗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SSDL 模式能有效提高大學生團隊意識及協作能力。教師在進行分組討論或分組項目開發時,將水平各異的學生融合在一個小組,鼓勵基礎好的學生幫助基礎差的學生,有助于整個團隊協作能力培養。

圖4 問卷調查結果統計
(3)教師角色需適應自主學習內涵的要求。每個學生自主學習水平不同,SSDL 模型顯示不同階段的學習者需要不同的教師角色和教學風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適應各類別的差異化教學內容設計,同時應注意各差異化教學環節的銜接性。
(4)SSDL 模式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自主學習效果和效益評價還不足讓人信服、很難把握學生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的發展等。這就需要更加關注未來自主學習評價工具研發,以及自主學習效果、效益評價等方面的研究,也需要在后續實踐中對SSDL 模式進行不斷完善、補充。
本文運用SSDL 模式進行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在實際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師角色,以便與學生所處不同學習階段的角色相匹配,并靈活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逐漸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SSDL 模式認為學習者所處的自主學習階段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進行不同學科、不同情境的學習時,學習者所處的階段也有可能不同。這需要每位教師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深入研究模式并靈活運用。
在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從中小學到大學都在積極探索在線教育教學新路徑,并開展線上教育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出現,讓許多學生不適應,可能會造成學生“分層”、出現“分化”現象,而這種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緣于學生各自自主學習能力的差異。在課堂方式和育人模式都發生變化的形勢下,如何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大學生由“學會”走向“會學”,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問題。本文采用SSDL 模式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進行了探索和實踐,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