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延韻
(點評人董淑璦為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教育局教研室中學語文教研員)
【設計理念】
不少學生畏懼寫作文,不知道作文該寫什么、如何寫。本節寫作指導課旨在教會學生圍繞寫作要求,有意識地運用鋪墊渲染、對比深化等方法構思布局,解決不會搭框架的問題,從而寫好文章。
【課堂實錄】
一、層層鋪墊(遞進式)
師:同學們,之前我們已經探討過作文選材的問題,可是有位同學和我說,就算選好了素材,也不知道該如何架構文章。你們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覺呢?
生(齊):是的!
師:這是因為你們還不太懂得構思布局的技巧。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分析幾篇例文來學習構思布局的幾種方法。先看第一篇例文。
(投影展示,學生默讀。)
距 離
某考生
去海邊看看,是我小學時候的夢想。
雖然離家只有幾十公里,并不遠,但對當時的我來說,比登天還難:既沒有人帶我去,也沒有人允許我去。
我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從家到學校,再從學校到家,在方圓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山窩窩里重復著自己的軌跡。
“爸爸,帶我去看看海吧。”
“等你放假,我閑著了就帶你去。”每次,父親回答得都很干脆。
于是,我就盼著放假,盼著父親有空閑。
但父親和我的時間,總是沒有交集。我們的生活軌跡,就像是兩條永遠不會相交的平行線:咫尺距離,卻如天塹。而大海,就在天塹的另一邊。
小學畢業后,漫長的暑假里,我常常與伙伴們一起到山上玩,但看海依然是我的夢想。站在一塊山石上臨風東望,我就會想:站在海邊吹風,會是什么感覺呢?
“再開學,你便能看到大海了。”一天晚飯時候,父親淡淡地對我說。
“開學了哪還有時間去?!”我有點生氣,覺得父親真是不可理喻。
“我在那邊找了份工作,已經問好了,把你轉到那邊去上學。”
那晚,我整宿都沒有睡著。第二天,我就把這個好消息對我所有的伙伴講了。看著他們羨慕的眼神,我感覺自己正喝著蜜……
現在,站在海邊,我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時的幸福,但對大海的渴慕,已經不再那么強烈了。吹著海風,我總會想起和同學站在山巖上遠望的情景。我的眼前越來越頻繁浮現的,是曾經毅然決然離開的山窩窩,還有那一雙雙與我分別時羨慕的眼——
我想家了!
就像當初想來海邊一樣,初中三年,回一趟家,成了奢侈的事。當初橫在我與大海之間的天塹,現在已經成了我與故鄉之間難以跨越的距離。
雖然這距離,只有幾十公里。
師:這是老師之前看到的一篇考場作文。小作者借日常小事寫出感受,引發人們對“距離”的思考。其實,這篇文章之所以能以“小”見“大”,取得成功,還在于巧妙地運用了層層鋪墊的方法。我們來分析一下,看看文中有哪幾層鋪墊。
生:和大海離得近卻不能去,是一層。
師:嗯,空間上有距離。
生:父親忙,自己學習任務重,是一層。
師:時間上也有距離。
生:“我”與同伴們在山里玩耍,心里卻想著去海邊,是一層。
師:這是什么距離?
生:與大海的距離。
師:恐怕不止于此,你再想一想。
生:與家也有距離。
師:聯想一下《遠和近》里說的“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有沒有答案呢?
生:哦,是心理上的距離。
師:對了。如果將“心理”換成“心靈”,更加妥帖。同學們分析得都非常好,這樣的層層鋪墊,既拓展了“距離”的外延——“我”與大海、父親、家鄉之間,都有距離;也豐富了“距離”的內涵——這是“我”與夢想的距離,是“我”鄉情的厚度。
二、層層鋪墊的變式(并列式)
師:這篇例文中,用來鋪墊的各層在文意上承接照應,我們可以稱其為“單線串珠”式鋪墊,也叫遞進式鋪墊。還有一種“多線串珠”式鋪墊,即并列式鋪墊,我們同樣通過一篇例文來感受一下。
(投影小說《我要穿旗袍》。)
我要穿旗袍(節選)
滕敦太
“這時候買什么旗袍?”聽說李素素要買旗袍,閨蜜王美麗直接反對,“你兒子還有三天就要高考了,你還惦記著穿著打扮?旗袍過幾天再買也不遲啊!”
“你買什么旗袍?”聽說李素素要買旗袍,開三輪車的男人很生氣,“咱家不寬裕,你還要穿旗袍?”
“您要穿旗袍?”聽說李素素要買旗袍,兒子小宇頓時瞪大了眼睛,“媽,您這身材穿旗袍,那就是飛蛾在撲火。”
看了看來送飯的其他家長,兒子又小聲地問道:“媽,您是不是覺得自己土氣,擔心我啊?”
“不是。”李素素寬兒子的心。
“您穿什么,都是我媽。”
李素素感動得想哭,但買旗袍這事,她是鐵了心的。
高考那天,李素素早早來到考點,送考的家長已經很多了。李素素矮個粗腿,穿著一件大紅旗袍,一臉驕傲地站在人群中。
前些天,有人告訴李素素,孩子高考那天,母親如果穿旗袍,孩子就能“旗開得勝”,考出高分。
李素素知道自己身材不好,穿旗袍難看,可她寧愿這么做。
(選自2019 年第8 期《喜劇世界(上半月)》,有刪改)
師:李素素買旗袍,遇到了哪些阻力?
生:閨蜜王美麗的反對,丈夫的反對,兒子的不理解。
師:他們反對的理由是什么?相同嗎?
生:閨蜜認為她不應該這個時候關注穿著;丈夫認為家里經濟不寬裕,不應該買旗袍;兒子認為她身材不合適。三個人給出的理由不相同。
師:這幾個人物出現的順序能調換嗎?刪掉一個是否影響閱讀?
生:我覺得調換順序無關緊要。刪掉哪一個也不影響閱讀。
師:你的看法是對的。這三個人物,以及他們勸說李素素的理由,就屬于多層鋪墊。只是,這些鋪墊之間沒有必然的承接關系,不在一條時間線上。那有的同學就會問了,既然去掉哪一個都不影響閱讀,還有必要寫這么多嗎?去掉一個不是更加簡潔嗎?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我感覺這樣的反復鋪墊更能表現李素素堅決的態度。
生:我覺得這是從不同的角度寫的。
師:說得都很好。“多線串珠”式鋪墊與“單線串珠”式鋪墊的區別,就如賦與詩的區別。“多線串珠”,增加了埋伏與照應,情節更曲折,渲染更充分,情感更飽滿。你們看,在《我要穿旗袍》里,多人的勸阻說明了買旗袍是多么不合常理,那么,主人公的一意孤行就似乎顯得不可理喻。而直到最后,作者才揭開謎底:原來,導致主人公做出“飛蛾撲火”般壯舉的,只是祝愿兒子高考“旗開得勝”這樣的小心思。掩卷沉思,我們便不難明白李素素的看似“不可理喻”,完全是母愛使然。這就是“多線串珠”式鋪墊的表達效果。
三、對比深化
師:其實,同學們如果細細閱讀上述兩篇文章,應該能夠發現,在鋪墊渲染之外,還隱藏著一種方法,是什么啊?
生(齊):對比。
師:是的。這兩種方法存在一定的交集,經常同時使用。我們回過頭來看第一篇文章。你們能說說小作者是如何進行對比的嗎?
(再次投影展示《距離》一文。)
生:以前渴望離開家鄉去海邊,真到了海邊卻又想念家鄉,形成對比。
師:說得對,這是這篇作文的主線。小作者運用對比,搭建起文章的框架。
生:父親一開始“干脆”地敷衍“我”與突然有一天“淡淡”地做出了一個對“我”而言無異于驚雷的決定形成對比。
師:你讀得很仔細。這處對比是隱藏著的,暗寫了“我”的情緒變化。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的愿望不能實現,導致了“我”對父親的不滿。而這樣的曲折,更加重了對情緒的渲染。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對比不僅有助于我們進行整篇文章的架構,還可以推進描寫,拓展文意。比如小作者在文末寫的“當初橫在我與大海之間的天塹,現在已經成了我與故鄉之間難以跨越的距離。雖然這距離,只有幾十公里”,用“雖然”形成文意上的對比,通過強調“近”,來凸顯“遠”,引人深思:這么近,小作者為什么難得回去呢?其實,利用對比推進文意的例子很多,比如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
(投影《我的空中樓閣》中的部分語句。)
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
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師:這兩段本可以并成一段,作者卻將其單獨成段。大家讀一讀,思考一下作者這么安排的原因。
生:駢句,有節奏感。
生:強調了環境之美。
生:加強了對比。
師:是的,這樣強烈的對比,讓我們更加感受到作者洋溢于外的快樂,推進了文意表達。
四、方法指導與能力訓練
師:分析完這兩篇文章,現在我們來試著探討一下鋪墊渲染與對比深化的實現路徑。
生:添加次要人物。
師:嗯,添加次要人物,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人物要各具特征。
師:說得好,不能千人一面。對照《我要穿旗袍》,誰來說一說,添加次要人物還有什么要求?
生:要能突出對主人公的刻畫。
師:能具體說一下嗎?
生:文中三個次要人物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買旗袍的“不合理”。
師:對的。那么,同學們再思考一下,次要人物是不是越多越好?
生:我認為不是越多越好,夠用就行了。
師:能結合例文說一說嗎?
生:閨蜜、丈夫、兒子是與李素素關系特別密切的三個人,不同的身份代表了不同的看法,已經足夠襯托出主人公的“不可理喻”,再添別人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師:有道理。除了添加次要人物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我認為可以通過添加生活場景來實現。
師:好想法。場景與場景之間,文意上最好有遞進。如果只是單純地堆疊生活畫面,會造成重復。
生:還可以添加環境描寫。
師:也是不錯的主意。環境描寫“天生”就有渲染、烘托、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鋪墊怎能少了它?
生:我認為可以添加細節描寫。
師:好!細節很有表現力。生活中,同學們要善于發現,這樣寫作時才能靈活運用。說了這么多,看來同學們已經有些體會了,那我們就來練習一下吧。請運用鋪墊渲染和對比深化的方法,構思一篇作文,文題自擬。也可以對上次寫的作文進行升格。注意:現在可以只列出提綱,課后再完成全篇寫作。
(學生列提綱。)
師:我看到有的同學已經大致完成了。哪個同學來交流一下?
生:我想把我寫的上一篇作文修改一下。我寫的是與父親關系疏遠。他天天忙,我在家里很少見到他。除了問我成績如何之外,他就和我說不上幾句話。
師:你的文章里原本就有對回家時清冷的環境和父子倆相處時沉悶的氣氛的描寫,寫得很好啊,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你打算如何進一步升格呢?
生:我想再加上小時候父親很疼我的內容。小時候,他出去串門都帶著我;我喜歡的東西,他也都會買給我。這樣一來,就與現在他和我的疏遠形成對比。最后,我這樣收尾:“今天,我讀到了顧城的一首詩:‘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我一下子明白了:父親啊,以前,我是您眼里的寶;而現在,我的成績,就是您眼里的‘那片云’。”
師:改得好。用小時候備受父親的疼愛與現在的遭受冷落作對比,更能表現內心的傷感,思想上也更加深刻,點出了家長該如何正確關愛孩子的問題。
生:我打算用三個場景來寫我腳脖子上的疤。
宿舍里,舍長眉飛色舞地向大家宣布她下周要帶裙子來。“學校又不給穿裙子,你帶來也白搭。”我賭氣似的說。“不給穿我也帶。我不在校園里穿。我來時穿,走時穿!”舍長抖著肩膀,搖頭晃腦地說,就差唱起來了。
我也喜歡穿裙子。世上有不喜歡穿裙子的女生嗎?但我腳脖子上有塊疤,很明顯。穿裙子?那不是自找難堪嗎?上鋪坐在那兒,雙腿在我眼前蕩悠。我恨不得擰她一把。
因為這疤,我沒少出洋相。有一次站隊,有同學挽起褲腳,露出好看的腳踝。我卻不敢。班主任走過來,批評了她,然后指著我的褲腳表揚我著裝整齊。同學們都偷偷地笑。我弄了個大紅臉,兩只腳不知該如何放,只希望班主任快點走開。
周末回家,媽媽說:“天熱了,明天去逛逛街,順便給你買條裙子吧。”
“我不買。”我說。
“你不是很喜歡穿裙子的嗎?”媽媽說,“你穿裙子可漂亮了!”
“你知道我腳脖子上有疤。”
“心里沒有疤,腳上的疤,有啥關系?”
“……”我一下被媽媽嗆到了。
是啊,心里沒有疤,腳上的疤,又有啥關系呢?
第二天,我和媽媽一起,去商場挑了一條裙子。
師:非常好。我有一個感覺,你寫得這么快,應該是得益于并列式鋪墊這種構思方法。
生:是的,想三個場景很容易,然后照著腦中的畫面就寫出來了。
師:大家看,生活中的小事,只要能夠合理、巧妙地加以組合,就很精彩。我們來說說各個場景描寫的精彩之處。
生:宿舍場景,以舍長的神態描寫開篇,代入感強烈。
生:對舍長是詳寫,對上鋪同學是略寫。舍長的話、上鋪同學的動作,再加上“我”的心理,一段中有三個層次的鋪墊。
師:你們讀得很細心,分析得也很到位。站隊時的場景描寫也很精彩,誰來說一下?
生: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明寫“偷偷地笑”,暗寫“疤”。另外,同學被批評與“我”被表揚形成面上的對比;同學的“樂”與“我”的“窘”形成內在的對比。
師:說得太好了!層次很豐富,又句句圍繞中心,實在精妙。第三個場景呢?
生:媽媽說“我”穿裙子漂亮,再次渲染,讓“我”對疤的糾結更深了一層。然后通過對話,自然地引出媽媽富含哲理的話,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師:小作者用小小的“疤”影響穿裙子這一生活小事,一步步引出“我們該用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缺點、別人的看法”這樣的主題。這樣的層層鋪墊與對比,就讓小小的“疤”具有了很強的現實意義。而題目呢,或許可以擬作“難忘的疤”,當然,也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建議我們的小作者課后再想一想。
(學生會心而笑。)
師:同學們,我們用鋪墊渲染的方法去構思,把生活中瑣碎的小事擺出來,串起來,這些材料就形成了合力,能夠突出主題。我們用對比的方法去構思,不僅讓文句表達更精彩,在立意上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請大家課后根據課上所學,完善自己的構思,完成習作。下課!
【教后反思】
不少學生對寫作存在畏難情緒,不知道該寫什么、如何寫。不知道寫什么的學生,大多是不會從生活中發現素材;而不知道如何寫的學生,則是對寫作框架和思路沒有概念。對于前者,我已在之前的寫作課上給予學生指導。針對后一種情況,我設計了這樣一節課,旨在引導學生對文章框架心中有“譜”,告訴他們框架就是遞進或并列式的鋪墊,材料就是生活中的人和事,進而立框架、填材料,綱舉目張地完成寫作。
從教學效果看,學生對遞進和并列這兩種結構方式把握起來并不難,構思時也能自如運用;至于對比的表現方法,則很少有人能夠主動使用來推進文意,因而今后還需強化這方面的訓練。
【名師點評】
這節課的訓練主題是通過鋪墊與對比進行主題的渲染與深化,這一訓練主題的確定是精準的。學生寫作時,往往缺乏圍繞主題層層鋪墊渲染的意識,缺乏根據立意聚合素材的意識,因此,這節課上,倪老師抓住“鋪墊”與“對比”,借助兩篇典型例文,引導學生體會如何圍繞主題層層鋪墊渲染,如何根據立意聚合素材,從而快速搭建文章框架,使行文曲折靈動,立意更顯深刻。“方法指導與能力訓練”環節,學生的文章質量值得稱道,說明倪老師的方法指導是有效的。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的許多問題,比如厭學、精神不振等,都是由于學生沒有看到自己的力量與才能所造成的;學生學習的最大苦惱,是看不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倪老師的這節課也給出了答案。他在出示例文之后,以問題引領的方式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距離》一文中,對“距離”的外延與內涵的認知,就源自學生的自主閱讀與探究;《我要穿旗袍》一文中,對寫作方法和效果的認知同樣源自學生的自主閱讀及師生對話交流。只有學生“思維產出”的知識,才可能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當然,本節課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拿“對比”這一寫法的講授來說,倪老師提供了例子,讓學生感知其作用,是可以的,但如何具體實踐操作,還需要教師在思維的拓展、素材的選用、意境的生發等方面給出明確的指導。此外,像“層層鋪墊(遞進式)”環節中,出示文章后,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說出文中使用了層層鋪墊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當更有幫助。
推 薦 書 目
《江蘇省中考作文命題趨勢與點評》
張彩萍 主編
本書內容是對近3 年來江蘇省13 個設區市中考作文的全面梳理與回顧,包含“原題回放”“命題透視”“迷津指點”“佳作賞析”“新題練筆”五大板塊,逐一例析當年各設區市中考作文的命制特點,講授寫作技巧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