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鎮中心小學汪家墩教學點 蔣永龍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社會各界廣泛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本著“育人先育德”的教育理念,小學學校教育的教育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上,而是適當地向德育工作以及相關社會實踐轉移,以更多地培養出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兼具的少年,使之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棟梁之材,成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接班人。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排頭兵、先鋒軍,其產生的實際效果對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有著直接的影響,想實現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必須重視德育。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快速發展時期,其觀念、道德素養、認知能力都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此時開展德育能夠助力小學生身心方面健康成長,并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不斷持續推進小學德育是為了更好地深化素質教育,充實教育內容。小學教育是教育的基礎以及根基所在,學生在小學養成的習慣極有可能跟隨其一輩子,做好小學的德育工作能產生強大的慣性力量,推動學生在整個學習生涯甚至未來生活中遵循良好的行為標準、正確的道德認識以及理性的思維觀念。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需要教師明確的方法策略,提升和強化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在進入學校開始學生生涯以后,學習生活就占據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小學的學習方式主要依賴于教師的課堂教學為,推行德育也就必然繞不開課堂教學,教師應該嘗試將德育與各學科的教育進行有效融合,通過各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
如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通過對課內文章的教學,教會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欣賞生活中的美,提升其文學鑒賞能力以及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在數學課堂上,我們要向學生展示一個充滿秩序的世界,給予學生打開探索大門的鑰匙,幫助他們形成旺盛的求知欲望;在英語課堂,我們要讓語言成為文化的載體,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外國的風情文化,拓寬其知識面,促使學生在中外文化交融中健康成長。
當然小學德育不應該也不能僅局限于課堂之中,教師在日常的學校生活中也應注意德育的滲透,從身邊小事做起,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如培養學生節約意識,離開屋子時做到人走燈滅,不浪費筆墨紙張;培養其禮貌態度,遵守公共規則,不亂扔垃圾,不在公共場合嬉瘋打鬧,不大聲喧嘩;培養其誠信意識,不抄襲作弊、不撒謊欺騙等。雖然這些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但“勿以善小而不為”,往往就是這些身邊的小事才有撼動人心的力量,也能更好地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所以推進德育工作高效展開的同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好事不論大小,只要去做就是美德的體現,促進其良好習慣的養成,也讓他們從小就對自己嚴格要求,在學習的同時注重德行操守,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為他們日后的自我學習、自我提升、自我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教師必須認識到德育教學并不是單純的理論教學,其與實際生活聯合緊密,體現于生活中切實存在的好人好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選取恰當的教學案例,在抓住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進行德育教學,提高德育教學效果。為了將生活中的案例用好,教師要在班級內贊揚好人好事。
學校可以設立好人好事反饋信箱,每個班級設立專人專職負責資料的整理及上報,從而將身邊的好人好事集中到教師的手里,這樣在進行德育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用實實在在的,身邊發生的真實事件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讓學生潛意識里產生對同齡人的模仿心,促進全校德育水平的提高。
校園文化包含校風、校訓,也包括教師和學生通過學習實踐帶來的精神收獲以及文化風潮,由于校園文化往往與學生本身有關,其對學生也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好的校園文化具備強大的號召力及引導力,能夠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正向積極的感染,也能有效提高小學德育工作的質量。因此,學校以及教師有責任參與到校園文化的構建中來,與學生一起開創有人性關懷、具備開放民主、能合作共享的優質文化環境,以讓學生能夠在良好氛圍中主動發展。在學校生活中,教師可以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帶領學生了解校訓、裝扮班級,如在教室內放置正能量的箴言警句,也可依照學生實際情況設立圖書角、學習工具角等,以人文共享的理念讓學生感覺到來自學校、教師以及同學間的溫暖,并從多樣化的校園文化展示中收獲正確的價值觀念,進而使德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總之,在小學階段實行德育,一方面是素質教育推進的必然舉措,另一方面也能有效促進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無論立足哪一角度,小學德育都需要得到學校、教師以及家長的重視和支持。教師應通過一點一滴的引導、對好人好事的宣傳及創設文化氛圍等,科學合理地開展小學德育工作,進而培養出高素質的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