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洪水鎮城關小學 呂選民
所謂依賴心理,從字面上來看,即一種出現問題時首先會想到依靠他人力量解決問題的一種心理。具有依賴心理的學生,通過表現為上課不認真聽講,經常出現溜號現象,遇到問題時極少主動分析、思考,過于依賴他人的答案,即便是基礎性的家庭作業,也需要在教師以及家長的陪伴下才能高效率地完成。除此之外,具有依賴心理的學生,往往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就連當堂練習也無法及時完成,內心深處總想著向他人求助,一旦離開他人的幫助,便會不知所措,會導致個人的學習效率降低。
自卑心理是當前小學生學習時常見的一種心理。具有該心理問題的學生,往往并不是自身的學習能力不如其他學生,而是過于看輕自身的實力,進而逐漸喪失學習信心。比如,當學習成績長期處于中等以及中下等時,便會滋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如他人。為此,在學習過程中即便自己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但也不敢輕易肯定,生怕會受到教師的批評以及其他學生的嘲笑。
畏懼心理通常會出現在性格內向的學生身上,具有此類心理的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中往往孤僻、沉默寡言,害怕教師對自己進行提問。學生一旦出現這樣的心理,便會逐漸喪失學習信心,久而久之,便會滋生嚴重的厭學情緒,從而導致不愿意與他人進行交流,始終將自己縮在一個圈子中,自己走不出,別人也進不來。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更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引導者以及指導者的身份,而課堂的主角則為學生,為此,教師應盡可能地喚醒學生的主觀意識,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分析探索代替麻木的被動學習,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享有學習的主動權,使其在學習中自行發現問題,以便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進行探尋出問題的內在規律以及性質,從而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提升個人的數學水平。例如,針對某一數學應用題講解結束以后,教師可圍繞這一道應用題補充問題:“爸爸買了8 只黑兔,14 只白兔……”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提出多元化的問題。學生經過短暫思考以后提出“白兔比黑兔多幾只?”“爸爸總共買了多少只兔子?”幾分鐘的時間,通過自主學習學生便提出了幾個問題,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也能對教學重點進行鞏固,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打破傳統教學中的不足。
數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雖然數學教材中存在大量的生活化素材,但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部分素材學生并沒有真正接觸過,而這樣的生活化案例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會逐漸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為此,教師應針對教學素材靈活變通,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從而調整個人的學習態度,克服自己的畏懼心理。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表內乘法”時,便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融合起來。如9的乘法口訣,便可以農村菜園種菜為例,一片菜地長可以種植9 棵白菜,寬可以種植8 棵白菜,引導學生將菜園的示意圖畫出來,并編寫9 的乘法口訣。又如,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這樣的生活化素材:菜園中共有18 個成熟的西紅柿,奶奶將其中的9 個摘走,試求出菜園中剩余西紅柿的個數。再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位置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施,將本市的地圖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以學校為參照物,說出自己家在學校的哪個位置,教師也可加大難度,讓學生找出上學途中經歷的事物,并以此連成一條直線,加深對本章知識的理解。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案例,學生能夠聯想到自己的實際生活,極大程度上可消除自身的畏懼心理,確保個人數學成績的進一步提升。
正所謂,興趣是學生學習時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所在,學生一旦對數學學習充滿一定的興趣以后,便會主動進行學習,產生學習欲望。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他們的注意力難以保持集中,且極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由此可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與注意力較為發散,想要長期對一件事情充滿興趣非常困難,而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沖擊,教師多半會采取在黑板上書寫知識的方式,讓學生機械式地記筆記,生怕學生記得不全,有的教師還會走下講臺指導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便產生了厭煩心理。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應注重改革創新,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此一來,學生便對數學知識有了充分的把握,逐漸消除了對數學知識的厭煩心理。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乘法知識時,就不能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而應將理論知識與實物操作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乘法知識的理解與認知,教師可以將4 個小球放在一個箱子中,然后再放入4個小球,而在另一個箱子中直接放入8 個小球,讓學生分別數一數兩個箱子中小球的個數。這樣學生便會明白,教師直接放入8 個小球,而放4 個小球時放了2 次,但是兩個箱子中小球的個數是相同的。從而學生便能推導出:教師第一次放入小球的個數(4 個)乘以放入的次數(2 次)便可以得到教師直接放入小球的個數(8 個)。教師可以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以便強化學生對乘法知識的掌握,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消除學生的厭煩心理。
總而言之,面對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身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給予一定的關注之外,更要吸收全新的教學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從而找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真實原因,并與學生攜手有效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進而為學生日后的生活以及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