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金昌市第一小學 劉淑娟
先秦經典文集《淮南子》中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美國著名學者阿爾文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自學能力的人”。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授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從“學會”知識變成“會學”知識。
在小學語文高段課程教學中,重點內容是閱讀教學,閱讀能力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能力。但是傳統教學中,多是教師單獨講授課文,較少與學生互動,不太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欠佳,獨立閱讀能力較弱。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改革教學方式,注重教授學生閱讀方法,逐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興趣指人們在認知一些事物時所產生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能夠驅動學習者更積極和更主動地參與思考、探索與實踐,有利于對知識的有效掌握。因此,要想在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促使學生高效閱讀,以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首先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根據課程的主要內容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熱情,驅動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閱讀中,從而更好地導入語文閱讀教學。
問題是思維的源泉與動力,問題的引領能夠引導與促進學習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實踐,進而找出問題的答案,形成某種能力,實現從現實發展區到潛在發展區的跨越。在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為了有效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教師應該根據閱讀教學內容巧妙地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好奇心,引發學生自主地閱讀課文內容。在設計問題時,還可以根據課文主題與內容引入豐富的圖文和視頻資料,找準學生的興趣點,根據相關材料提出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
例如,《精衛填海》一文,同樣是出自先秦古籍《山海經》,但是卻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展示,這對于小學生而言較為困難理解。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教師應該展示生動的情境,結合情境巧妙地設計問題。比如,我在教學中會先利用多媒體工具播放同名動畫片,讓學生看到一只小鳥往浩瀚的大海上投擲小石子。此時,學生都感到十分困惑,進而提問:它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時我引導學生閱讀本文,并結合題目提出若干個問題,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之后試著回答問題,一般提出的問題是:精衛是誰?它來自哪里?它為什么要填海?它是如何填海的?通過以上方式,既可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也可以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
在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只有在良好閱讀習慣的支持下,才能更好地進行自主閱讀,提高閱讀效果和閱讀效率,逐漸形成自主閱讀能力。小學語文課內文本是有限的,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還應該引入一些符合小學生認知的課外文本,通過將課內外閱讀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三步進行閱讀:一是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一般是先查閱課文的寫作背景與作者的資料,自主閱讀課文內容,多次閱讀文本,將其讀通順,識記一些生字詞,思考文章的分層,劃出重點與難點語句,說出文章的大意,標注一些不解的問題等;二是課上認真聽講,跟著教師的思路學習文章,解決大部分問題,同時提出一些不解的問題,積極完成課后檢測;三是根據教師的要求閱讀課外文本,結合課文內容閱讀,完成閱讀任務等。比如在《女媧補天》的課文教學中,我會結合以上方式教學,通過讓學生課前預習掌握本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理解女媧那種善良、勇敢、不怕艱險與甘于奉獻的精神。在課后,我會讓學生閱讀《女媧造人》的故事,并讓學生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
閱讀與寫作具有相輔相成與互為提高的關系,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積累文化知識和學習寫作方法,通過寫作能夠運用文化知識和訓練表達能力。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特別重視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教師可以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先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之后布置仿寫、擴寫、縮寫、寫讀后感等任務,并根據學生寫作情況進行指導。
例如,在《盤古開天地》一文教學后,可以布置縮寫和寫讀后感的任務;在《精衛填海》一文教學后,可以布置擴寫和寫讀后感的任務;在《女媧補天》一文教學后,可以布置寫讀后感和仿寫任務。教師通過開展以上方式的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訓練學生的思維、閱讀與寫作能力,發展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與探究了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教師應在了解當前小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閱讀思維、閱讀習慣等方面入手,結合讀寫結合教學,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