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市南沙河鎮南古石小學 趙云龍
在新課程標準之下,小學數學教材中所涉及的各項內容,均需要由教師進行積極的引導,使之盡可能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熟悉的現實生活場景為出發點,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并理解對他們來說難度未必很小的數學知識。特別是在引導學生接觸基本的數學概念時,為了有效減少學生理解的難度,教師更需要密切留意其既有的生活經驗認知情況、數學知識掌握情況,給其提供恰當的生活化的教學實例,用實例幫助學生構建情境,用以增強其對所要學習數學概念的理解程度,為接下來的概念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初步接觸分數知識時,為了使學生充分理解何為“平均分”,教師應當主動調整教學思維,不再直接為學生提供這一概念的定義,而是要先從切合學生平時生活的實例開始引導。例如,筆者在授課時,采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生日宴會分蛋糕視頻的做法,讓學生在這樣一個生活化場景中思考與切蛋糕有關的問題:“在切蛋糕時,怎樣做才有可能讓所有參與者得到的蛋糕分量相同?”當學生思考這一案例問題,并給出獨立的答案之后,教師順勢提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大家明確:讓物品產生等分效果的過程,需要用到“平均分”。事實證明,這種來源于生活的情境及案例創設做法,對于學生準確理解基本數學概念,提高其學習效果將產生較大的幫助。
在進行小學分數知識教學時,因為知識內容本身的抽象性和復雜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有消極配合、抗拒、恐懼等情況發生。因此,教師除了要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之外,還應當針對這些情況,做好基于生活的思維引導工作,使學生能夠因此而產生良好的發散性思維,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數學問題展開合理思考。
教師可以在恰當時機提供類似下面的問題。有甲、乙兩個房間,其中甲房間中有三盞燈:A、B、C,乙房間中有三個和它們對應的開關a、b、c,現在可以肯定的是:一個開關僅可以控制一盞燈,且三盞燈現在都是熄滅的,如果你只能進入甲、乙房間各一次,則應當怎么判斷哪個開關和哪個燈泡相關聯呢?
本題涉及的分數概率的知識,在對本題進行思考時,學生的思維意識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教師如果能夠鼓勵學生深入分析其中的多種可能性,且不做過多的解題方式限制,學生更會因為相互交流和討論而加強自我創新能力。
在小學階段進行數學知識教學時,分數類的數學知識可能因為抽象性較強,教師不能讓學生直接透過表面的數字感受到背后的深刻理論,此時,雖然教師能夠引入生活情景與生活案例,或者所做的講解怎樣清晰,也不足以徹底解決學生與理論知識之間的隔閡問題。此時,若教師能夠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進行課堂的進一步優化,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有效利用平時常見的紙片等物品進入自主動手操作的狀態,那么可以讓學生對生活化的體驗通過更直觀的形式得到進一步深化,與此同時也必然帶來學習效果的提升。例如,當初步認識分數時,為使學生更真實地感受、等數字的真實含義是什么,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折紙片的形式進行體會,接下來再讓學生比較不同部位的大小,具體說一說分數大小的區分方式,這對于提升學生對生活化數學的理解程度,同時增強動手操作能力等都會有較大的幫助。
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注意到:關于生活化的小學數學分數知識指導策略,應當具有兩個走向:一是生活走向課堂與數學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會因為生活化情景及案例的融入,對數學知識產生比較濃厚的興趣,同時可用生活化的形式,配合教師的指導,完成從一無所知到初步感知,再到形成深刻印象;二是課堂中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還要回歸到生活當中去,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會因為理論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自覺地進行所獲取知識與能力的鞏固。對于這一走向,教師所要做的工作比較常見的做法是,讓學生接觸生活化應用題型,并指導學生采取恰當的方式解決此類問題中的難點。
筆者認為,理清生活化的分數應用題題型,最終做出順利解答的技巧,可以總結為看、尋、列、析四步。
步驟一:看,所謂看,就是要求學生看清題目要求,比如需要學生在生活化問題中看出要求:求一個數為另一個數幾分之幾。比如下面的問題:某同學在體育比賽中,已經完成了100米距離的跑步,但是只有完成400米之后,才能宣告比賽結束,那么請問他現在完成跑了幾分之幾?此時需要學生看清,本題需要解決的是100是400的幾分之幾計算問題??闯鲆螅阂阎硵档膸追种畮?,得到這個數?入上面的問題稍做變通:某同學在體育比賽中,已經跑完賽程的四分之一,距離是100米,那么比賽全程是多少米?此時需要學生看清,本題需要從100米是四分之一的已知條件,得到總數未知條件。
步驟二:尋,所謂尋,就是尋找到有價值的數量關系,這一點較前述看的步驟增加了一些難度,對于分數生活化應用題來講非常關鍵。只有學生能夠尋找并且寫出數量關系,特別是找準其中的單位“1”的量,才能讓解決問題過程更加順暢。在教學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避免直接告訴學生單位“1”是多少的簡單做法,而要用恰當的啟迪形式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探索與領悟分數問題之中所蘊含的理論奧秘。事實證明,只要學生能夠根據原數×幾分之一=新數的原理,做出適度的變通,便可以在解答各種類型問題時準確應用。
步驟三:列,也就是按照看或者尋得出的思考,針對具體問題列出解決算式,這將讓學生更接近于生活化問題的解決目標。例如,若教師提出問題A、B兩地距離1152千米,有兩列客車同時從兩地出發,A車每小時運行72千米,B車比它慢2/7,則兩車可在多少小時后相遇?學生在看與尋之后,發現數量關系:總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明確重點應當先求出B車速度,并用畫線段圖的方式明確二者關系,再列式得到最終的結論:72÷1+2/7)=56千米/時,1152÷(72+56)=9(小時)。
步驟四:析,也就是對生活化的分數應用題進行分析,從中發現有利于知識鞏固與能力發展的規律性內容,最終讓這部分的課堂教學圓滿完成。筆者認為,對于生活化的分數類問題來講,解決時最大的難點是:題干中給出的已知條件與未知數量之間不具有直接關系,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非??简瀸W生的思維轉化能力。因此,教師應當使學生特別留意,發現其中的規律,尤其是復雜的,并注意在未來理論學習時與生活實踐時,合理地使用這些規律,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可以說重要的生活習題鞏固環節發揮出了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