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商學院
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是努力遵循“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體育課程的德育功能與價值顯現離不開思政教育的大力推進,應用型高校體育課程實施綱要和體育課程資源建設與開發等環節要緊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推行。
女排精神呈現出的是一種迎難而上、勇于挑戰的戰斗精神,不畏艱險、敢于拼搏的大無畏精神,任怨任勞、甘于奉獻的擔當精神,艱苦奮斗創造佳績終成體壇傳奇,塑造英雄形象,鑄成時代需要的社會標兵,成功打造出體育領域的標桿。從思政教育大背景思考,立德樹人與三全育人很好地詮釋了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問題,與女排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內涵一脈相通。排球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與體育課堂銜接得更加緊密,成為落實思政教育的載體和有效途徑,使直觀性排球教學實踐活動與間接性思政育人功能巧妙銜接,協同共進,內外兼修,引導學生在積極健康正確的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女排精神一直鼓舞學生勇敢地面對生活、堅定信念、接受挑戰及走向輝煌。
排球課程教學實踐中能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上下肢協調性、彈跳能力和力量素質,同時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挑戰肌肉疼痛、克服恐懼心理和規范行為意識,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溝通交流、彼此信任的團隊精神。
排球項目的學習,包括了排球技戰術教學和排球競賽及裁判規則兩大主要方面。排球技戰術教學過程中學生應遵循學習由淺到深的規律,依照技術動作要求掌握標準動作。從動作理解到動作識記,再到一氣呵成動作的自動機械化展現,這一系列過程是學生完成行為規范的路徑。學生在排球技戰術學習實踐中行為規范的養成同時也是社會道德準則悄無聲息滲入的過程,將行為規范與道德準則植培到排球課堂中,可以激勵學生成為遵循規則、明辨是非和強化意識的守法公民。
課程思政的實施需要教師來執行,如何改變排球教師的授課觀念和改變成什么模樣是排球課程與思政教育推行的關鍵所在。一是將排球教學知識的傳授與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導這二者并駕齊驅;二是將排球教學實施過程更加規范化,有具體的思政育人的指導性資料指引,形成有效育人的排球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課程思政的推行不是教師個人隨心所欲的行為下實施的,而是要有排球課程思政教育的整體設計,學生價值觀正確引領的思政育人目標,有實現價值引領的具體實施措施,以及教學大綱的修訂等。三是排球思政元素挖掘時,思政內容與排球知識要相輔相成,不能是骨肉分離的兩張皮,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思想現狀情況,使思政教育極大地服務于學生,擁有健康體魄的同時具備良好道德品質,發揮排球課程思政的最佳成效。
排球課程思政教育以女排精神為先鋒,磨煉意志為陣地、團結協作來攻城、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從思想上和身體上錘煉學生意志,培養學生養成吃苦耐勞、遵規守矩和奮勇拼搏的良好品質。
思政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素質教育的產物是品學兼優的高素質人才,人才需要適應社會發展,服務于社會和人民。思政教育的愛國情懷、責任擔當和團結協作等元素的滲透,能更好地引領和指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各自的人生價值。
把思政教育包含的愛國情懷、為國爭光、艱苦奮斗、永爭佳績、道路自信、百折不撓、責任擔當、行為規范以及人格養成等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創新性挖掘、創造性升為全面而深刻地發掘排球課程中隱藏的體育價值和體育精神、積存的體育文化和體育風貌,借助體育課程思政的全面進行促進學生增強運動能力、凈化思想、塑造良好品格,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實現人生價值。
根據可查資料記載,1905年排球運動傳入中國時在廣州和香港這兩個地區就已首先開展了這項活動。這是中國對排球運動最早的記錄,直到1953年中國排球協會在北京成立使得排球運動步入正軌的發展道路,1954年正式成為國際排聯會員。依據排球運動在我國發展階段的時間節點結合我國當時的國際政治實況進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滲透,在教授排球相關知識的同時,整理挖掘在排球運動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關鍵事件,講述人物的核心觀點和重要事件所表達的精神思想都一一呈現在知識傳授內容中,并進行思政教育的加工和思考,總結獲得排球運動發展史中的政治思想亮點,加深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印象。
女排精神是排球運動的一張閃亮名片,女排精神展現的是團隊頑強戰斗、迎難而上和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質。在排球課程教學中以扎扎實實、勤學苦練優良作風精神融入排球技戰術練習中,鼓勵引導學生克服肌體疼痛感,克服枯燥無味、千篇一律的技術練習,把排球課程打造成技戰術知識傳授、價值觀引導和綜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有機統一的課程。
以女排代表性人物郎平、朱婷等人的先進事跡為立足點,挖掘他們身上的家國情懷、不畏艱險、艱苦奮斗、責任與擔當等思政元素進行設計,杜絕內容淺層和手段單一的授課形式,以案例集的形式呈現在教學內容中,理論結合實踐應用于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排球知識與思政教育湯料融為一體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潤物細無聲的吸吮大思政教育的養分。
課堂教學實踐過程是思政教育的主戰場,排球教學過程的課堂常規、課堂管理、師生互動和器材管理等方面都是思政元素滲入點。
排球課上使用的排球借還這一項任務的落實就是思政教育非常好的一個切入點,排球數量、質量的匹配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數量少不利于學生有效的練習,排球質量差影響技術動作的掌握水平,從責任擔當、行為規范和愛護場地器材等思政元素著手進行教學設計,修改完善教學大綱,確定思政教育目標,制定課程實施具體辦法,教案撰寫的分步落實,只要教師精心鉆研和挖掘就會有成效。
排球技術教學應遵循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循序漸進且由易到難的學習規律,排球墊球、傳球、發球和扣球等專項技術都需要學生千百次的練習才能掌握標準的技術動作,在一次次的練習中學生肯定會感到非常的枯燥,如何讓單一枯燥的技術練習加入潤滑劑,變成學生自主感興趣地去練習,就需要思政教育發揮巨大作用,從磨煉意志和價值觀引領兩方面融入思政教育。
排球競賽規則知識點能體現行為和意識規范思政元素,每一項運動項目都有其迷人的競賽規則,制約著運動員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舉止,一旦有人違反了競賽規則就要獲得處罰,目的是將比賽更加正規化,同時約束運動員的言行舉止,使競賽規則和思想道德準則的目的和出發點相吻合,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形成遵紀守法、遵守規則和尊重裁判等良好的品質與行為習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目前教育發展階段強化知識育人和能力育人弱化了思想育人的功能,排球“課程思政”就是加強思想育人的具體途徑。此外,排球課程教學中要大膽嘗試改革,解封之前固有的教學模式,重建融入課程思政的排球課程知識體系,推進排球思政教育的不斷深化,發揚探索和創新精神,結合大學生知、情、意三方面的需求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架起師生間由體育知識傳授與心理成長、體育價值體現和肌體運動能力提升的互助橋梁。籌劃應用型高校排球課程教學滲入思政元素教育高效融合的課程建設,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明道和信道,以三全育人為奮斗目標,在教學實踐中蹚出一條適合排球思政教育前行的道路。
排球課程思政元素的滲透和融合需要各方面的協調配合來實現,學校政策的支持和教師的正確引導,為人師表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相關部門籌劃制定明確的課程改革“時間表”和切實可行的“方案圖”,給予經費支持、獎勵機制等方面的保證條件,打開思政教育建設的大門。教師進行課程建設和實施的積極性,依附于教師個人與學校的政策,把教師被動改革建設成為教師主動改革,明確思政教育的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案教學設計、課堂組織形式和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加大籌建力度,結合融入的思政元素編寫排球課程思政教學的案例集,按照教學案例的設計安排更好的開展教學,使課程思政大樹上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