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
游泳是在水這種特殊介質中進行的運動,需要全身各器官都參與的一項有氧運動項目,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生存技能。經常進行游泳鍛煉,能有效提高人體內各臟器官的功能。水的密度約是空氣密度的800 多倍,在水中游泳可以極大的增強呼吸肌的力量,增大肺的容量。水的導熱能力約是空氣的25 倍,人體在水中游泳時體溫散失的速度要比陸地上快得多,這就相應地加強了體內能量代謝的過程,以利于產生更多的熱量來維持體溫的穩定性,從而提高了體溫的調節機能,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使人體盡快適應外界不斷變化的溫度,增強身體抵抗力;同時又能提高人的速度、力量、柔韌、耐力、靈敏等各項身體素質,培養與鍛煉堅強、自信、積極進取的良好心理品質。游泳對增進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獨特的作用,是其他體育活動無法替代的。
長期以來,國家不斷出臺各項政策措施來提高國民素質,并大力宣傳與健康相關的知識,倡導推廣全民健身計劃,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參加游泳的學習與鍛煉。如何科學、有效、安全的學習游泳技術,是少年兒童和家長們最為關心的問題。本文查閱了與游泳相關的文獻,結合多年的教學訓練實踐體驗,分析研究少年兒童在游泳學習中經常遇到的一些常見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法和策略。
根據朱智賢在《兒童心理學》中,對中國現行少年兒童年齡階段的劃分[1]。本文所指的少年兒童是指8-15歲這一年齡段,并學習游泳的人群。
我國每年發生的少年兒童安全事故中,溺水排在首位,在溺水事故中,大部分少年兒童是因為不會游泳而導致意外發生。如能夠系統進行兩年以上的游泳訓練,可以有效避免溺水事故的發生[2]。
在歐美等一些國家,非常重視游泳運動的普及與推廣,把游泳作為一門必修課程納入中小學的學習中[3]。目前,我國也有一些省市已明確規定:初中升高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必測的項目除中長跑之外,游泳列為選項之一。游泳不但可以強身健體發展心智,而且也是必須要掌握的一項重要的生存技能[4]。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生長發育水平不僅對個人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也與未來的生活質量密切關系。
少年兒童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其自身所具有的認知、情感等特征都會對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根據這一階段的生長發育和心理特點,普遍認為少年兒童時期已經具備了學習游泳技術的最佳條件,通過合理安排學習內容,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不但可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而且還有利于對知識技能的接受。
在少年兒童這一階段,是其身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頭、軀干、四肢的比例隨著發育的程度而逐漸發生改變;骨骼中鈣、磷等無機成分逐漸減少,有機物和水分較多,骨骼的硬度小、彈性和可塑性大;骨連結結構上與成人的不同,關節軟骨比成人的要厚,關節囊薄,韌帶彈性大,關節比較靈活。所以在少年兒童中發生骨折的較少,但骨骼易彎曲或呈畸形。肌肉的發育不均衡,肌纖維較細,主要是縱向生長;肌肉的重量輕、質軟、水分含量較多,相反蛋白質和無機鹽的含量要少,收縮力量差,易發生疲勞。因此,一些運動負荷大,對骨骼、肌肉有沖撞、擠壓的運動項目,不建議少年兒童過多參與,以免對身體造成損傷。
少年兒童心理年齡特征是在一定社會和教育的條件下,所形成的具有典型性的一些心理特征。皮亞杰以智力或思維水平作為劃分標準,把少年兒童心理發展分為,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依據上述分析,少年兒童的心理年齡、心理特征均處在同一水平,這一時期是個體心理快速發展的時期,主要體現在認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
根據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在其成長的各個階段給予耐心的引導和正確的培養,可促進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行為習慣。
少年兒童游泳初學者,最常見的問題是產生恐懼怕水??謶质莻€體情緒存在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人們面對某種危險情境,所產生的擔驚受怕的強烈壓抑情緒,表現為過度害怕、氣急、流汗、臉色蒼白、身體發抖等,并伴有一系列的心理現象產生。使認知、記憶、思維過程發生紊亂,甚至嚴重者將產生厭倦、逃避等行為[5]。
少年兒童游泳初學者常見的恐懼怕水主要體現在:不敢下水、在水中不能行走,害怕站不穩,不敢把頭埋入水中,害怕耳朵、鼻子進水,在水中不敢吐氣,害怕嗆水,長時間憋氣,在水面上吐氣,呼吸節奏混亂,吸氣吐氣時機、節奏錯亂;水中直體漂浮動作不敢做,雙腳不能離地,害怕站立不起來、滑倒;身體僵硬、過度緊張、缺乏自信心;做動作時,總希望有人在身邊保護與幫助;水中練習時,對教師所教授的動作要領完全沒有記憶等。上述這些表現直接著影響少年兒童初學者在學習游泳時的效果。
少年兒童初學游泳時出現的一些常見問題,既有個人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如身體素質在少年兒童時期發育不均衡,導致學習領會動作慢,易產生自卑心理,學習游泳的目的不明確,動機不足,缺乏興趣,游泳技術的學習特點,學習環境,教師的執教水平等,都是少年兒童游泳初學時產生問題的影響因素。
身體素質一般是指人體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身體機能能力[6]。在少年兒童時期各項素質發育不均衡,形成了個體差異。如身材弱小、身體笨重、過度肥胖、協調性、靈活性差等。在游泳學習中容易產生怕冷,體力不支,動作不規范而導致的厭學、逃避等現象。
少年兒童在初學游泳時遇到挫折,有的會產生自卑心理,喪失學習信心,時常將自己的不足與別人的長處相比,遇到困難畏縮不前,缺乏動力,沒有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斥責、小伙伴們的輕蔑、家長們的不理解等,都是導致少年兒童在游泳學習時產生不良心理現象的原因。
少年兒童初學游泳時,站在水位達到胸部的池水中,由于胸腔受到水的壓迫,干擾了正常的呼吸,身體站立不穩,行動受阻。這些都與水的壓力、浮力和阻力密切相關。游泳時池水的溫度大約要比人體的體溫低10 度左右,初學者對水溫的不適應,容易造成身體僵硬、肌肉痙攣、頭痛、頭暈等現象,使初學者產生恐懼抵觸等心理問題。所以初學游泳要先熟悉水性,能使身體在水中漂浮起來并保持平衡,這樣才有利于下一步游泳技術的學習。
游泳是人體在沒有任何固定支撐,仰臥或俯臥水中進行的運動。肢體向任何一個方向運動都會受到水的浮力、壓力和阻力的影響。同時水是流動的,這就加大了獲取前進動力的難度,只有保持身體平衡、動作協調,才能向前游進,改變了人們在陸地上習慣的直體行走和運動方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游泳初學者的體位、感覺、知覺發生較大變化,導致不良心理應激反應的產生。
游泳的呼吸與人們在陸地上的呼吸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陸地上的呼吸是自如的,通常是用鼻呼吸。而游泳的呼吸要復雜的多,是用口在水面上吸氣,再用口和鼻在水中吐氣。在吸氣和吐氣之間還有一個短暫的閉氣階段。游泳的獨特呼吸方式要求初學者在完成換氣動作的同時,必須與技術動作有節奏地協調配合。所以,在還沒有掌握規范游泳技術的完整配合時,會出現呼吸與技術動作銜接不連貫,手忙腳亂等情況,造成嗆水、喝水等現象發生。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少年兒童初學游泳時,教師的教學能力、授課態度、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性,有的身體素質發展較為全面,適合學習游泳。有的參加體育鍛煉相對較少,身體素質發展不均衡,對游泳技術的學習掌握要慢一些。還有的以前有過溺水、嗆水等情況發生,在學習游泳時有心理陰影。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要合理安排,授課內容、教學進度、標準要求等,不能完全統一。要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多一些精力關注技術學習慢、自信心不足的少年兒童。而運用不當的教學方法還可能會對個別學生產生緊張、厭倦等負面情緒。
少年兒童初學游泳時,首先要在任課教師帶領下,盡快熟悉游泳學習場地和環境,了解學習游泳時個人必備的器材、上課程序、上課地點、游泳輔助器材的使用方法等。通過老師的介紹了解水的特性及其危險性,熟知游泳池深水區與淺水區的區分標志,時刻注意游泳學習過程中安全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
少年兒童初學游泳,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就其學習難度來說,不亞于游泳專項訓練,必須重視基本技術的學習,而不是先學習掌握某種游泳姿勢。游泳基本技術主要有水中呼吸、漂浮站立、滑行等內容。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反復練習,逐步熟悉水下環境,熟練掌握游泳基本技術,為下一步游泳姿勢的學習打好基礎,從而減少在學習過程中因缺乏必備的技能而產生的不良刺激因素,達到消除恐懼心理的目的,充分建立學習游泳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少年兒童初學游泳,教師可充分利用他們的求知、求新和爭強好勝的心理,激發和培養其學習游泳的興趣。游泳技術的學習都是通過反復練習到熟練掌握,才能達到在水中游刃有余的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不斷強化水中實踐部分的應用能力練習。例如教學中增加潛泳、踩水、游戲等一些趣味性、游戲性和競爭性強的比賽,并及時進行評價,指出學生在比賽中的優點,對于不足之處及時改進。讓他們不斷體驗到技術提高和個人進步時的成就感,這樣將會極大的提高少年兒童對學習游泳的興趣。
少年兒童初學游泳,必須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其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信心,盡快消除恐懼害怕心理。尤其是個別學生的不良行為可能會影響整個班級的教學效果。因此要在教法上總結經驗,提升創新,不斷提高游泳教學的效果。
用游戲進行教學,是少年兒童學習游泳前期階段課堂教學最好的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把技術動作和要求編進游戲中去,掌握運用規則后,游戲就成為少年兒童學習游泳前期階段學習技能的主要方法。通過游戲的運用實施,去實現、鞏固課堂教學中需要掌握的技術內容。
實施過程:設計游戲-實施游戲-總結游戲-導入課堂,逐步引導學生盡快進入課堂教學情境。如在淺水區水下憋氣、蹬邊滑行、水底尋物等。多采用游戲教學法,對熟悉水性、學習游泳基本技術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學習和改進游泳技術時,可提供各種不同形式的幫助,減少動作難度,可以使學生盡快獲得掌握技術動作的本體感覺。如水中不能掌握平衡游進,這時給予少許前進速度上的幫助,可以使學生盡快的渡過難關。托起學生身體的某一部分可以讓其體會正確動作或糾正錯誤技術。使用漂浮背心,可使頭部保持在水面上,開闊視野,增強練習時的安全感[7]。但是,教學中需要注意,前傾角度太大的身體位置不利于掌握正確的游泳技術動作。
分層累加教學法是通過由少到多,逐步積累的方法,掌握復雜技術動作和動作細節的一種教學方法。主要依據程序教學原理、學習者的身體素質和動作的形成規律,把技術動作分解為小的步驟,及時反饋,以達到互相聯系、共同提高的目的,按順序實施教學步驟。在進行游泳教學時,一個動作會有幾個技術要點,假若把技術要點同時進行講解,學生會無法理解,不知道應該先練習什么,尤其對于少年兒童,講解如果不突出重點,容易使他們無所適從,所以需把動作按難易程度逐步講解,每次只講一個要點,當掌握后再講下一個要點。通過由簡到繁的積累,直到掌握規范的技術為止。
實施程序:提出問題-講解要領-分解練習-連貫動作-發力要點。如蛙泳手臂技術動作可按照以下層次實施。首先,明確技術動作環節,可理解為抓水、劃水、抱夾水、伸臂四個環節,接著再把每個環節的技術要點按照順序依次提出。其次,掌握用力方法。先學習動作要領,再學習動作節奏,最后掌握用力要領。
教學中運用最多的工具是語言。一個技術動作通過教師精煉的語言描述,概括技術要領、運動軌跡、動作節奏等,可促進學生對技術動作的認知和理解水平的提高,激發自我監控,便于記憶,在大腦中初步形成動作表象[8]。
教學實施過程:提出問題-示范動作-提煉口訣-運用口訣。如在自由泳技術學習過程中,教師可總結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技術,進行歸納,并形成正確技術與錯誤技術的對比示范,讓學生辨別技術動作的好與差,并提煉正確技術要點編成口訣:身體俯臥平又直,繞著縱軸左右轉,上下打腿不停頓,兩臂交替須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