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澤亞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由于傳承形式單一、傳承人老齡化嚴重,許多“非遺”傳統技藝亟待挖掘保護。“非遺”只有找到與現代教育相融合的切入點,才能實現創造性繼承與創新性發展。在高校美術課程中,一些教學內容與部分“非遺”項目密切關聯,教師可以依托高校的教育優勢,將“非遺”傳統技藝的傳承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探索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非遺”特色的美術課程。
“非遺”之所以能夠一直延續傳承至今,是因為它往往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在民間廟會、集市、節日期間,各地區都會舉辦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活動,“非遺”往往是其中的亮點。選擇當地喜聞樂見、貼近民俗與日常生活的“非遺”項目融入美術教學,會使學生更有親切感和代入感,學生因為“我見過”“我聽說過”,進而在課堂上表現出“我想學”“我喜歡”,從而在學會一些“非遺”知識和技藝之后體驗到自身技能提升的成就感與想要宣傳展示的自豪感,使其一邊走進課堂,融入藝術實踐;一邊又走出課堂與生活接軌。這樣既秉承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理念,又解決了學校教育和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脫節的問題。
“非遺”的類別包括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民俗等。其中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類的部分“非遺”項目,可以探索與高校美術課程相融通。以江蘇省徐州市的高校為例,徐州市有國家級非遺9 項、省級非遺48 項、市級非遺159 項,在這些豐富的非遺項目中,經過綜合衡量,國家級非遺“徐州香包”“徐州剪紙”,省級非遺“徐州泥塑”,市級非遺“徐州面塑”“云龍編結”“邳州泥玩具”“泉山花鳥字”“徐州毛猴制作技藝”等多項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的非遺項目,與高校美術課程融合度高,都比較適合融入高校美術課程。
在選擇“非遺”項目進課堂時,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有一定危險性、操作難度過大、取得成果周期過長的“非遺”項目不適合選擇。一些工具和材料簡單易得、制作方法通俗易學、短期成果易于展示的項目比較適合開展課堂教學,如類別為繪畫、紙藝、布藝、繩藝等的“非遺”項目。此外,還要綜合考慮所在高校自身的師資情況、教學場地以及教學經費的配備是否能夠保證此項“非遺”融入教學的順利開展。把“非遺”項目與高校自身專業和教學特色相結合,整合與學校有關的“非遺”資源,將文化生產、文化學習、文化研究相統一,進而形成適合學生學習、有利于學校發展的“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機制。
“非遺”本身并不是美術課程,也不是美術課程的必修內容。“非遺”是獨立于美術課程之外的概念。要使其成為美術課程資源,必須對其進行開發、轉化和利用。以國家級非遺“徐州香包”為例,這一“非遺”項目主要蘊含了思想上、學科知識上、師資人力上的資源要素。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及標志,是具有一定價值和意義的傳統文化的載體。黨的十九大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來到了徐州。他在徐州賈汪區馬莊村買下了村民制作的徐州香包,笑著說:“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我也要捧捧場。”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祥地,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中有“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的詩句,側面反映了在漢代時徐州香包工藝已經出現了,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工藝。“徐州香包”在2008 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是“香包”這一類別中的唯一一項。這些傳統文化元素可以作為美術課程的優秀教學資源。
民間美術是美術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徐州香包就屬于民間美術中的一種,圖案多選用喜慶吉祥的題材,造型純樸、色彩絢麗。徐州香包從造型上看有心形、圓形、菱形、元寶形、蝴蝶形、花瓶形、水滴形、長方形、人物娃娃等。徐州香包形狀淳樸敦實,整體粗獷簡潔,極具裝飾性,局部刺繡嚴謹細膩,這與徐州漢畫像石的藝術造型風格頗為神似。徐州香包內外全由手工縫制而成,香包上的刺繡圖案由民間藝人一針一線手工繡制而成,取材和設計多來源于民間的生產生活勞動,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藝人的思想與技藝。其中蘊含的色彩搭配知識、造型設計知識、工藝繡制知識都可以作為美術學科教學資源加以利用。
徐州有一批制作香包的非遺傳承人,比較著名的有王秀英、井秋紅、王振俠、孟憲云等。傳承人作為“非遺”的重要載體,是美術課程重要的人力資源。可以把“非遺”傳承人請進高校開展示范教學、講座,對高校美術教師進行“非遺”知識的普及與指導。或聘請“非遺”傳承人到學校兼職任教、建立工作室,實施新型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與傳承人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中,師生能夠更好地體驗到“非遺”身口相傳的“絕技秘籍”。
“非遺”對于手工藝等技術性要求相對高,只有加強高校自身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才有可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學校可以加大對高校美術教師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訓力度;在各類比賽、評比中加入這一項的相關內容與要求;聘請相關“非遺”傳承人對接美術教師進行一對一指導教學;定期組織教師到當地的“非遺”傳習基地進行考察學習等,都是促使教師進一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儲備有效途徑。
高校的教學體系中,理論研究占較大的比重,而“非遺”傳承更注重的是“口授身教”的實踐育人。在學校開展主題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濃郁的“非遺”文化氛圍,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端午節”“春節”等具有紀念意義的節日,采用“走出去”的方式,組織師生走訪民間“非遺”傳承人、工作室,近距離接觸“非遺”;同時采用“請進來”的方式,邀請有關專家、傳承人進校講學、展示,鼓勵學生以“非遺”為素材進行藝術創作,通過參加各類比賽和匯報演出,激發學生傳承“非遺”的熱情。
學校在將“非遺”融入日常美術教學的同時,還應該重視文化傳承的有效性與延續性。經調研,許多大學生對“非遺”的內容和形式僅僅停留在新奇、有趣、彰顯個性的淺表層面,并沒有深入學習、研究、傳承、創新的意識和實踐機會。一些學校進行了課程、項目、社團等形式的推進,但由于受到經費、師資、教材、場地等因素的制約,整體上工作進度緩慢甚至停滯。學校應把非遺納入課程體系,加強學分化管理;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非遺”工作室、傳統文化體驗館等,加強科學研究、注重輻射帶動、廣泛交流展示、融合創新發展。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的一片璀璨星空,每一項“非遺”都是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高校美術教師應身負使命感,努力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將更多適合高校開展教學的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遺”資源融入高校美術課程,讓這片“星空”在新時代更加耀眼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