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第一中學 武開宏
數學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性課程,數學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們日后的整體高考成績。那么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在自身的教育實踐中應當如何去做呢?身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筆者在自身的教育實踐中積極梳理了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了可行的應對方法。以下筆者僅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對此進行分析與研究。
就當前來看,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縱觀當前高中數學教學實踐,相當一部分的數學教育工作者未能挖掘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這就導致我們的數學學科教學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也正因為如此,不少學生感覺自己學習到的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在實際生活中沒有應用的可能與必要。為此,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也會偏向低迷,并且很難實現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深刻認知與理解。這是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相較小學與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高中數學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復雜與抽象。為此,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一條化抽象為直觀、化復雜為簡單的教育路徑。但是就當前實際來看,很少教育工作者意識到這一點,許多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地講解具體數學知識,卻未能根據高中階段學生的實際認知特點采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復雜的數學知識點。這也是導致高中數學教學效益及其質量難以提升的重要原因所在。
不同的學生有著截然不同的學習需求,但是就當前數學教學實踐來看,很少教師會有意識地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也很少會有教師有針對性地面向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這種忽視學生客觀差異而完全采用統一化的教育模式的現狀,導致學生個性化的數學學習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從而嚴重挫傷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也使學生的數學素養難以有效獲得應有的提升與鍛煉。這也是高中數學教學中所暴露出的問題之一。
在明確了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后,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可以嘗試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應對與解決。
生活是知識的來源。高中數學知識雖然較為抽象,但是其也來源于生活,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到大量蹤影。對此,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且必須積極尋找生活中蘊含的豐富數學教育資源,面向學生實施生活化的數學教學。這樣教師才能拉近學生同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讓我學生體會到在現實生活中學習高中數學知識必要性及迫切性,從而喚醒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同時幫助他們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深刻理解數學知識。這是優化高中數學教學效益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教學“等差數列”這節知識時,筆者沒有急于向學生詳解具體的等差數列知識,而是首先為學生設置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情境:已知某個月有五個星期六,且這五個日期相加的和為85,請利用所學到的等差數列相關知識計算該月每個星期六的日期分別是多少號?這一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意識到原來自己學習到的等差數列知識還可以運用在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難題。而這一意識的形成,顯然能讓學生對等差數列相關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更加濃厚,他們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也更加高漲。這都將轉化為學生認真聆聽與學習等差數列數學知識的持續動力,從而大大保障了“等差數列”這節課程的教學效果及其質量。綜上,教師尋找生活中的資源,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可行性得到了強有力的證明。
前面提到高中數學知識相對抽象與復雜,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應當探尋一條幫助學生輕松突破重難點的教育路徑。信息化教學手段兼具信息含量豐富、操作方式簡便、呈現效果直觀生動等眾多特點,因此教師恰當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向學生實施直觀化、現代化的數學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讓數學教學過程更加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現有的實際認知水平,也能幫助他們更深刻地認知與理解數學知識,這也是提升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例如,在教學“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這一節知識的時候,要求學生認識直線與圓的三種不同的位置關系,分別為相交、相切、相離。不少學生在初步接觸該知識時很容易“張冠李戴”,出現互相混淆的情況。針對此,筆者便及時引進信息化技術手段,為學生再現了直線與圓的三種不同位置關系,且通過直觀化的展示為學生生動地呈現了直線和圓為相交關系時具有的兩個公共點以及一條圓的割線;直線和圓屬于相切關系時,其僅有的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公共點以及切點;還有線和圓沒有公共點時的相離關系。這樣一來,通過直觀化的、生動化的多媒體技術呈現,學生對直線與圓的三種不同位置關系便有了更加形象的認知,且記憶起來也更為深刻。這也使他們輕松突破原本的教學重難點,教學效益因此得到顯著提高。以上便是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實施直觀化教學對于提升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突出表現與證明。
同一班級中學生人數眾多,有的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有的學生數學基礎扎實,這些都會致使學生對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在理解與運用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與區別。為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尊重學生相互之間存在的客觀學習差異,不忽視、不排斥,面向學生的不同差異實施有區別的教學。層次化教學能很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數學學習需求,從而讓他們都能獲得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優質數學教育,這也是讓高中數學教學效率得到極大提升的重要突破方向。
以課堂教學中的提問這一環節為例,在教學“冪函數”這一節知識的時候,面向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筆者在課堂上所設置的問題較簡單。通常會就學生能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的淺顯問題進行提問,這些提問的目的在于集中這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通過容簡單的問題激發他們學習高中數學知識的自信心,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跟著教師的教學節奏,融入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而面向數學基礎較為扎實的學生,筆者設置的問題就會有一定的難度。如詢問學生:“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三者之間的區別與共同點是什么。”這樣的問題立足于教材但又進行了知識的拓展,需要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認真的分析與梳理,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樣一來,就能夠使這部分學生的數學思維朝著更深層次的方向拓展。由此可以看出,教師通過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也能夠以問題為載體驅動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這也是提升高中數學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
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問題與困難,致使其教學效率不高。也正因為如此,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堅持教育初心,積極發現問題,梳理問題形成的原因,并找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這樣才能對癥下藥,讓高中數學教學走出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尷尬現狀,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與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活動,學生的高中數學素養也能由此得到更好的提升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