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順昌縣大干中學 劉 洪
創設情境是在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的第一個環節。從上文對自主探究教學內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問題是學生探究數學的起點。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我們可以獲知,問題源于情境。此外,學生自主遷移知識和經驗、積極地與他人互動、獲取他人的幫助都是在情境中進行的。同時,教學情境往往是生動、有趣的,對初中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所以,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之初,教師首先要應用多樣策略創設教學情境,直接將數學問題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在上課初始就受到問題的驅動,產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同時帶著問題走進數學課堂,夯實其深度數學探究能力的基礎。
以“勾股定理”為例,在組織課堂導入活動的時候,筆者立足該知識點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設了生活情境。具體來說,筆者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直觀展現居民區著火的圖片,吸引學生的目光。圍繞圖片,筆者進行語言描述:“從圖片中我們看到,這個居民樓的三樓在著火,已知每一層樓的高度是3米。消防員在救火的過程中,使用的云梯長度是6.5米,如果放置梯子的位置和墻壁的距離是2.5 米,請問消防員是否可以通過云梯進入三樓進行滅火呢?”如此問題情境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自主地發散思維,展開數學探究。同時,在思考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他們給出的不同方法進行討論,不僅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這樣的教學方法也能夠使學生對問題產生探究的欲望,驅動新知教學的有效實施。
獨立探究是學生實現自主探究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更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必須養成的一項基本素養。在自主探究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圍繞新知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圍繞新知內容繼續提出難度適當的問題,為學生指出思考、探究的方向,同時引導學生沿著這些問題一步步地深入數學知識的背后,獲取有價值的數學內涵,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此外,通過獨立探究這些問題,學生還可以自主地遷移知識和經驗,在建構知識框架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內化知識,實現數學認知水平的提高。基于此,筆者在創設了數學情境后會繼續提問,給予學生點撥,驅動他們獨立探究。
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為例,在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判定全等三角形時,筆者先創設了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如何重新定制與破碎的玻璃一樣大的三角形新玻璃。之后筆者圍繞情境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想重新定制一樣大的玻璃,需不需要將碎玻璃全部都拿到市場上呢?如果只帶一塊,可以帶哪一塊呢?”如此問題的提出,驅動學生聯系之前學過的與三角形有關的知識,對三角形的特點進行思考。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筆者會走進學生中,對他們進行監督和觀察,及時地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點撥。在筆者的點撥下,大部分學生可以的思維逐漸活躍,學會自主地探尋問題答案,加深對新知的理解。
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是教師初中數學課堂上的必要教學環節。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數學課堂上,教師會圍繞新知內容提出不同問題。這些問題對于部分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復雜,在解決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這些學生難以獨自解決的問題不僅阻礙了學生進一步自主探究數學知識,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還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為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以自主探究學習為基礎的,通過合作學習,學生不僅可以發揮個性,集思廣益地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以在此過程中切實實現思維的碰撞,發展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對此,在組織初中數學自主探究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會立足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情況,指導他們進行合作學習。一般情況下,筆者在實施教學之前會先建構異質小組,并把握各個小組中不同成員的數學學習情況和學習特點,為他們分派不同的任務,驅動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合作學習活動中。
比如,在組織教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時候,在提出自主探究任務后,筆者先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并給予點撥。在學生解決了此問題后,筆者設計了小組合作學習任務,提出:“要想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我們需要是確定幾個因素是對應相等的呢?”在提出這個任務后,筆者鼓勵學生先自主思考,接著在小組中將自己的思考結果展現出來。在展現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小組長起帶頭和引導作用,指出其他成員的不足;引導學困生在此過程中做好記錄;讓中等生理清思路,探尋用最少條件證明以上問題。在學生完成合作討論后,筆者隨機地選擇某個小組,呈現他們的合作學習成果。就此成果引導班集體共同討論。通過一次次的討論,學生的思維得以不斷發展,可以深入地理解問題背后的數學知識。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可以自主地借鑒他人的數學學習方法,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水平。
教學評價是數學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檢驗學生自主探究成果,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質量的主要方式。在體驗自主探究的數學課堂過程中,學生處于數學情境中獨立探究和合作學習,在這些活動中有著不同的數學學習表現。這些數學表現就是教師進行教學評價的依據。受到班級授課制的影響,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面對著數十個學生,無法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進行細致的觀察,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此影響了有效教學評價的實現。立足此問題,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多元評價的要求,即在實施教學評價的時候,保證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元化和評價內容多元化。對此,筆者立足教學整體,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并引導學生進行個人自評、組內自評,實現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實施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程標準要求的指導下應用自主探究教學法,引導學生參與創設教學情境、獨立探究、合作交流和進行教學評價的一系列活動,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