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官林中學 戴國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而沒有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首先,教師可以借助生活資源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急切地“想要知道為什么”,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其次,將知識內容與實踐經驗相聯系,在豐富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內容“減數分裂”時,減數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學重點,它解釋了女性生殖細胞形成過程和受精作用的大致過程。減數分裂對于高中生而言較為復雜,而且這一章節涉及的名詞和知識點較多,教學內容較為抽象,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基于生活實例創設導入情境,以此解決學生的問題。首先,鑒于減數分裂的階段較多,而且各個時期染色體形態和行為的變化較為抽象,由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就容易產生混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引領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講述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以此初步地激發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認知;其次,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了解減數分裂過程,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明白染色體的總條數為四十六條,并針對減數分裂的每個階段設定一個生活實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學習新課前,學生已經對生活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將舊知識進行再現,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進而讓學生尋找問題,引發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首先,教師可以基于學生上節課掌握的內容展開提問;其次,教師還可以以簡單問題入手,搭建新舊知識間的橋梁,并且通過問題的呈現引領學生有效地思考,從而為本節課的教學打下基礎。例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內容“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時,為了有效地引領學生了解神經調節的基本方法與方式,以及從“膝跳反射”實驗中總結出“反射”的概念,區分簡單的“反射”以及復雜的“反射”。由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學會將新學習的知識與學生以往學習的知識相聯系,以此引發學生思考。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回想:手指碰鐵釘會有怎樣的反應?以此讓學生在回顧以往的經歷:遇到鐵釘我們會快速縮手,并且手指感到疼痛;其次,教師又可以為學生引入一系列的簡單反射知識,以此引領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反應,從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問題進行解答。在教師的激勵下,許多學生談到曾經在書本中或是其他地方了解過反射。基于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本章知識的理解,教師可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要想理解“反射”,我們可以運用什么方式。這時,有學生想到生物書本中的許多生物實驗,由此想到生物學習當中的實驗也十分重要,提議可以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了解“反射”的整個過程,通過此種教學,教師能夠讓學生在知識體系的引領下完成高效學習。
實驗是高中生物學習的基礎,是學生學習知識、完成探究的重要方法。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實驗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激發學生完成實驗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為了想要解決問題而參與實驗探究之中;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實驗情境引領學生完成系統的知識學習,進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真正實現課堂角色的轉變,以推動學生學習能力、思考能力的進步。例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生物高二內容“植物生長素”時,“植物生長素”這一章節在于引領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會發現“植物素”的過程和方法,并且學會評價和設計實驗,以此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思考過程的嚴密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抓住本課的教學目標:發現植物生長素的產生部位。以此為問題引領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其次,在實驗之前,教師要引發學生探討選擇何種實驗材料,以此讓學生認識“胚芽鞘”,了解其結構和功能,領悟科學家選擇材料的嚴密性;再次,教師要引領學生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假設,并做好實驗設計。為了更好地探究植物生長素產生的部位,學生提出了三種假設: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在尖端下部、在植物的所有部位;最后,基于假設教師可引領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驗設計,證明實驗猜想。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為每個小組分發實驗單,以記錄整個實驗過程,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從而讓學生能夠在實驗過程中學到新知識,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引領學生思考探究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的差異性,讓學生回憶實驗過程,進而通過對比完成知識的再次鞏固。
高中生物知識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知識,所以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創設應用情境,推動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首先,人類健康的問題愈發受到關注,如何健康地生活并且積極地預防疾病已經成為重點話題。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教師就可以設置此環節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其次,教師還可以基于時代背景,緊跟時代脈搏,創設新穎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完成知識的鞏固。例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中生物高二內容“生態系統的結構”時,可以引領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范圍、類型,并且了解生態系統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理解食物鏈和營養級之間的關系。如此,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完本課后,就可以基于應用情境的創設開設拓展環節,讓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生物知識解決問題。基于此,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創設應用前景: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呈現食物鏈,引領學生找到食物鏈中各成分,并且對其關系進行說明,以此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諺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泥巴”的引用,再次引領學生感受為什么生物界當中會出現此類現象,以此讓學生在食物鏈的繪畫過程中再次完成知識的鞏固,進而學會用科學的知識去解釋系統當中的營養關系。最后,為了深化學生的認知,教師可以引領他們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尋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并且自己畫出食物鏈圖,以此對各成分進行理解。教師只有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夠真正地使學生學會建立生物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進而深化學生認知,促進學生發展。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充滿魅力的生物課堂中完成知識的學習。由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基于多元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