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
學校體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減負、改善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在推動和踐行學校體育“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和難點,需要社會各個專家對此引起重視。比如在體育教學中,生物價值突出,人文價值淡化;教師學生主體位置顛倒,課堂秩序散漫;體育課形同虛設,體育價值無法得到體現。由于“文化課永遠比體育課重要”頑固落后觀念根深蒂固,導致學生無法意識到體育鍛煉的深層次價值,體育運動參與熱情不高,從側面反映了我國青少年體質連續下降的根源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考察調研時,說到“現在孩子普遍眼鏡化,還有身體健康程度,由于體育鍛煉少,有所下降。要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促進青少年健康也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內容。
從人類學理論出發,人類作為唯一一個能直立行走的物種,史前時期是物種在“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環境下,為適應自然而進行的一個漫長行為。跑、跳、爬等等是他們最基本的生存手段。進入階級社會,大部分的身體競技游戲呈現出一定的階級性,從事非生產性、非生活性身體游戲的權利由貴族階級掌控,大部分平民會被強制性從事體力勞動。進入工業革命時期,高強度的生產活動完全剝奪了人類獨有的身體活動權利。這時期的人類生理隱患逐漸暴露,人類體育意識逐漸被喚醒[1]。進入文明社會,由于身體活動發展的趨勢,體育逐漸發展成一種獨特而永恒的文化,并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實現運動資源的普惠。所以,回到體育文化最本質的立場,體育應該是普惠大眾的,人人都應該享有體育體驗的權利。馬克思的人文主義價值體系中的人人自由、平等、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全人類解放的人道思想。未來社會中人的發展是符合馬克思提倡的人文價值觀的。“分享運動”的提出,也符合這個時代下所倡導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提倡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分享運動”的提出,以每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促進人類的發展作為體育發展的根本目標。做到讓體育滲透在生活中,人人共享體育成果,人人有機會參與體育,做到體育惠普大眾,只有保證讓每個人都有參與體育的權利,中國體育事業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2002年開始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各地上報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數據;2007年7 號文件《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明確指出,“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國家出臺相關的政策正規,下臺相應的紅頭文件,改善青少兒體質方面存在的問題,但是實施效果并不明顯。我國正處于專制專權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以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并起發展的現狀,使得體育改革實施困難重重。我國必須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體育路徑,促進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這一目標的實現,要弄清楚體育是大眾的、公用的、共用的,每個人都應該享有接受體育價值的權力,共享社會體育資源。我國只有構建一條長效的社會服務體系,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讓公共服務意識深入人心,讓體育發展成果普惠民生,才可做到體育可持續發展。分享運動人文價值觀的提出,為突破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中的瓶頸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分享運動的實質是以提供公共產品為杠桿,通過廣泛的運動參與實現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更多的人加入體育鍛煉中,分享運動體驗,推動廣泛的體育參與體驗。
學校體育在促進學生生理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作用。目前,學生學業壓力倍增,除了嚴峻的升學考試,還有大量的課后補習。面臨如此高壓的環境,體育課已經形同虛設,學生們沒有權利自主鍛煉。這容易導致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繼而出現身體容易疲乏、經常感冒、無精打采、睡眠不足等現象,容易引發心身疾病,如神經、內分泌、呼吸、循環、消化、泌尿、骨骼以及免疫等系統疾病[2],并且在2020年的新型肺炎冠狀病毒爆發以來,據調查研究,缺乏鍛煉的抑郁癥群體占到90%,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群體為0%。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人的骨骼發育健全,充滿力量,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都能以一顆積極向上的態度去微笑面對,給人帶來希望。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與未來,只有青少年健康成長,國家才有希望。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有責任、也有義務積極承擔學生的身體健康任務。體育與文化課是有區別的,體育不是一般性簡單的進行生產性的身體活動,它最大的價值就是育人。
學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現在精神上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精神萎靡、行動遲緩、意志力薄弱、記憶力下降、思維貧瘠、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內心世界封閉。比如在校期間,成績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周考、月考、聯考等各種各樣的考試數不勝數,忽上忽下的排名、同學之間的分數攀比、老師的期望、家長的唯分數論讓學生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教育者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讓他們盡情的享受體育課帶來的快樂感、體驗感,學會在體育中釋放自己、深刻地感受自己的身體變化。這是胡小明老師提倡的“分享運動”,以人為本,實施人文關懷,讓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享受、分享、體驗、感知體育帶來的快樂。
如今,90 后、00 后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兩個年代的學生基本上擺脫了物質上的匱乏。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強調的幾乎都是學習上的成績。但值得思考的是,唯分數論的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孩子能夠適應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嗎?其實,培養一個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的抗挫折、抗壓、抗打擊能力。無論面臨什么樣的困難處境,都能以一顆積極、陽光、自信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依然堅持心中的理想與信念。體育是唯一一個可以促進學生感知生命力量、身心全面發展的科目。學生在體育參與中,對于集體項目來說,需要學生與同學互幫互助、共同協作完成目標,可以很好的培養孩子交流能力、團隊協作意識。若從小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走入社會就不會以一種唯我獨尊的姿態與別人相處,能夠很好的融入集體生活。同時,學生在體育參與中,會深刻感知自己力量的發揮,以便更好的認識自己、正視自己。體育帶給學生的還有超越、拼搏、堅韌、不放棄等美好意志品質,這品質彌足珍貴,是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也是學生走入社會必備的品質。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民族繁榮富強的星星之火。除了文化素質的提升之外,我們作為體育教育者更應該關注學生身體、心理的健康發展。只有學生足夠有力量,頑強、拼搏、超越、不放棄的意志品質得到培養,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
運動教育模式是由美國體育教育家西登托普提出的一種課程與教學模式。它是以來自游戲理論(Play Theory)的運動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教師直接指導、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為學習方法,以固定分組、角色扮演為組織形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比賽為主線,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的、豐富的運動體驗[3]。直接指導模式、合作學習模式、伙伴學習模式,這三種教學模式在美國的教學過程中是成功的,也被各國用來借鑒學習。我們應該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改善目前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師一開始多以游戲為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技能等方面,鼓勵學生多講、多思考、多合作等多種形式完成技能學習。在教學的最后部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分組,在小組內可以選舉小隊長,對本組任務進行策劃與分配,最后進行小組展示。教師對于學生的表現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對于沒有發揮好的進行鼓勵,下次再接再厲。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們能在課堂中對于老師講解的動作進行思考;在與同學之間進行練習時的交流、改進、提升;在小組合作時的參與、投入;小組獲得表揚時的自豪、滿足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體驗。一節成功的體育課,是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參與、快樂、體驗、忘我的狀態,也是胡小明老師一直提倡的“分享運動”的核心思想。
目前,各大高校學校教育質量的教學評估關鍵點在于升學率、師資力量、教學質量,體育往往不列入考評。隨著新時代對于人才的全面化培養的需求,僅僅依靠學校體育單個力量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得到全面發展是無法承擔此重任的。因此,學生除了完成學校體育課活動之外,也應該積極的加入體育社團和運動俱樂部的活動。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積極性越高,國家體育事業才會蓬勃發展。科教興體、體育強國從來都不是一句口號,只有積極調動學校體育與校外體育資源的高度配合,青少年體育才會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色。
在現行的教育系統內,許多比賽的機會是為高水平以及職業運動員設置,對于大多數有運動天賦的學生來講很少有機會參加大型的比賽。為了實現國家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體育行政部門應該積極制定不同級別的賽事,提高體育的參與性。一方面弘揚了體育的普惠價值;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優質體育生源的渠道。通過讓全員參與各種各樣的比賽,展示競技水品,為國家競技后備人才選拔注入新的血液。另外,我們也要清楚的認識到學校體育是國家體育發展的重要基地。學校體育可以和校外體育機構以及職業體育院校展開合作,共同舉辦體育賽事,讓體育人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比賽。學校也可以積極利用學校的場地優勢,創辦特色體育項目,吸引校外專業教練進入校園,互相交流,獲得更加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