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體育學院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眾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健康中國綱要中提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1]。正確的體育鍛煉能夠提高大眾健康水平,正確的體育鍛煉需要專業體育人才的指導與幫助。在大眾健身的熱潮下,大眾健身情緒高漲,健身意識較好,但是缺少體育專業人才的指導會使健身鍛煉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現不必要的損傷。而高校體育院系是體育人才聚集地,高校體育院系不僅有知識及經驗豐厚的教師,還有專門培養的學生,成為服務社會的重要人才來源。服務社會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隨著國家對全民體質健康和社會體育的重視,高校體育培養方向逐漸與社會服務接軌。目前,雖然國內部分高校已經開始嘗試學校與社會體育的供給側改革,形成了相關機制,但是高校人力資源與社會體育需求之間的矛盾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尋找高校體育和地方合作的模式是發展的必然選擇。高校具有優質的體育人才資源,社會中缺乏專業人才。因此,構建高校體育人力資源服務社會的模式,發揮高校人力資源優勢,同時滿足社會需求,實現“共贏”是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本文以銀川市高校體育教師和學生服務社會的方式作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大量政府文件以及在知網檢索有關高校體育人力資源服務社會的文獻資料。同時在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總結,為本文撰寫打好理論基礎。
2.邏輯分析法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文獻整理思路,將問題總結歸納,尋找新的視角探尋新的服務方式。
通過研究銀川市社會體育服務需求現狀,發現銀川市體育社會服務的需求相對較大,在企事業單位和社區的體育活動中缺乏專業體育人員組織與指導,體育活動大部分都是自發進行,活動參與者表示需要社會高校優質體育人力資源[2]。在銀川市社會體育活動中,體育專業人員仍然不足,不能夠滿足基本的健身需求。社會體育人力資源的不足會嚴重影響大眾體育的發展,例如,活動的組織、健身知識的傳播宣傳等,這會無形之中影響大眾健身意識。因此,體育人力資源的供給對大眾健身和社會體育發展具有很大影響。
學校中的體育人才資源主要是指體育教師和體育專業學生,體育教師本身具有較強技能和知識,體育專業學生會進行較為系統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銀川市高校體育人力資源相對充足,以寧夏大學為例,寧夏大學體育學院擁有55 名教師,其中14 位教授,13 名副教授,21 名講師,7 名助教,在校學生630 人。通過研究發現銀川市高校體育教師和學生社會服務意識較好,但是在社會服務過程中存在服務需求信息獲取途徑及服務形式單一、服務時間受限、活動組織管理不完善以及缺少學校與政府和企業合作等問題。
通過對比發現銀川市社會體育需求較大尤其是在企事業單位和社區中,高校體育教師和學生均有較好的服務意識,但兩者缺良好的契機,高校充足的體育人力資源與社會體育服務需求問題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供和需之間缺乏聯系。因此發現和尋找銀川市高校與地方二者體育合作的最佳契合點是解決這一失衡問題的重點。
以往高校體育人力資源服務社會的對象主要是在校學生以及普通體育比賽和健身俱樂部等,服務對象的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發揮高校體育人力資源的優勢。早在《全民健身計劃》中指出,要求社區體育和企事業單位職工體育以及學校體育共同推進、協同發展[3]。因此在新時期要選擇服務對象多元化,面向社區、政府和企業等。在社區方面,學校與社區體育管理的相關部門建立聯系,將社區大眾的體育人才需求信息發布到學院信息網建立社區與學校體育人力資源的信息互通。同時,社區的體育宣傳和講座等可以聘用高校體育教師或學生,另外社區要注重自身人力資源的開發,培養一批組織業務能力好的體育隊伍與高校人力資源對接,形成完整的聘用制度,成立“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指導人員服務中心”采用“有償”“志愿服務”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等人力資源共享模式。在政府方面,政府在體育宣傳以及賽事組織等方面可以聘用高校教師或學生,形成學校和政府的雙向溝通。同樣高校體育人力資源的服務也要面向企業,及時了解企業需求信息。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成為當今最熱的話題。信息技術與體育的融合發展不僅是符合現代發展趨勢,同時還能夠探索并建立新的體育發展模式,從而推動社會體育的發展,加快體育網絡化信息化的進程[4]。銀川市社會體育需求與高校體育人力資源服務社會之間的矛盾產生的原因之一是信息傳遞受限,社會體育需求信息獲取大部分是通過學校。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搭建網絡信息平臺,從而拓寬高校師生服務信息獲取來源。建立高校體育人才數據庫,將高校體育教師與學生的基本信息錄入數據庫,給社會需要體育人才的單位和機構提供人才選擇。建立微信公眾號平臺,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信息進行匯總發布,給高校體育人才建立更加時效、全面的信息獲取平臺。同時還可建立專門的網頁網站平臺等。完成網絡信息的搭建使社會體育人才需求及時得到滿足,同時能夠給高校學生帶來實踐的經驗,充分發揮高校的服務職能。
政府職能是指特定歷史時期內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承擔的職責和功能,是政府一切活動的邏輯與現實起點,它反映政府“需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和“怎么做”等問題[5]。針對目前復雜的形勢和環境,政府應正確意識到自己職能的界限,積極進行職能的轉變,使社會效應和社會服務效果實現最大化[6]。政府的職能轉變和政府購買服務能夠更好利用高校體育人力資源,滿足社會體育的需求。
通過與政府合作建立學校的體育服務站點。我們可以參照其他地區成功范例,如曲阜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在14年與濰坊壽光政府建立體質測試監督工作站,不僅使大眾的體質得到監控,還增加了學生的經驗,充分發揮高校體育資源優勢[7]。寧夏高校可以與地方政府合作提供國民體質監控服務、運動能力評估及監控等服務內容,在校內建立國民體質監控點,使高校體育服務面向大眾。同時,學校可參與政府政策的制定等。
目前,銀川市高校體育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聯系相對匱乏,信息溝通不順暢,學校現有資源對當地企業甚至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明顯,社會企業與公司和高校之間形成聯動模式不僅能夠受益個體,同時能夠帶動體育相關的產業,促進社會的發展。社會企業尤其是體育相關企業可以與學校直接建立合作渠道,學校直接向企業輸送優質人才。同時,學校有優質的資源,企業的項目研發可以依托學校。此外,人力資源充足可以彌補體育相關企業人才短缺的狀態。通過這種方式達到“雙贏”,企業既能節省又能收益,高校資源既能充分利用,也能夠有資金支持,更好地服務社會,同時學生就業率也能提高。
體育課程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主線和基礎,隨著我國高校服務職能的逐漸展開,課程的設置也應該作出相應的改變。美國高校體育的課程分成了四種模式,分別是競技體育教育、健身體育教育、社會責任以及學科聯合,同樣德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也逐漸適應社會[3]。通過國外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社會聯動是必然趨勢。
在學生的培養方面,學校可以根據社會的需要,通過調整課程設置發展不同培養模式,增加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增加適應社會的課程。高校積極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學校要求必須掌握1~2 項大眾健身技能,并養成習慣和樹立爭取的健身意識宣傳。增加大學生的體育選修課,積極鼓勵普通學生參加校園體育活動和體育知識的學習,培養潛在體育知識傳播者。
同時,在社會的大眾體育鍛煉中,普遍存在鍛煉方式錯誤或鍛煉知識的缺乏等,而高校擁有利用優質的師資力量,同時學生也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可以適當開展面向社會的體育課程供社會的專業及非專業人士進修。可以通過高校體育俱樂部面向社會,接受社會人員的選報。學校可以和社會的其他角色進行合作,定期開設專門面向社會人員的體育課程,通過多種方式,培養更多“來源社會、服務社會”的人才。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促進健康中國計劃的實施以及大眾健身和全民體質的發展,就要更好實現高校與社會互動融合,高校是國家對人才打造的重要條件,是向社會輸出人才的重要場所。高校體育教師和學生完全有能力成為服務社會的主力軍。銀川市高校擁有豐富的體育人力資源,可以為地方大眾健身、國民健康提供強大的人力、技術支持。各行各業健身鍛煉人群需要專業人士指導。高校應該及時將自身資源轉化成社會服務資源。通過服務對象的轉變、信息平臺的搭建、政府職能的轉變、校企合作及課程的設置開發等途徑使高校人力資源與社會需求接軌,調動高校體育服務大眾健身的積極性,調節兩者之間的不平衡現象,從而解決高校人力資源與社會體育需求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