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坎北街道中心小學 王 進
小學生還沒有形成較強的判斷力,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要想促進小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所學知識內容,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從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更加關注小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對于教學情境的創設,還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因此也沒有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入分析小學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對策,對于促進小學語文教育發展,將起到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教學環境等相關因素。生動活潑的多樣化教學環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愿意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情境之中,但是如果教學情境單一,缺少多樣性和趣味性,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學習造成限制,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對于教師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應該精細構思,科學謀劃,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注重對學生好奇心的保護,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保持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合理控制教學節奏,把握教學活動的發展方向,讓語文教學沿著既定的教學目標進行,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相應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例如,在講解有關春天的內容時,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春游活動,讓小學生走進真實的大自然之中,感受春天的魅力,以及春天帶給人們的變化,感受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機,處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之中,小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課堂教學氣氛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著較大的影響。一直以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形式都是相對較為單一和枯燥的,因此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認為課堂教學就是這個樣子的,教師也往往習慣于這種課堂教學狀態。雖然這種傳統的教學形式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至今仍然在教學實踐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從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和教學效果來看,這種刻板滯后的教學理念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學生學習需要一個相對寬松和自由的環境,這樣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才能擁有一定的參與感,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教師可以嘗試改變這種刻板的課堂教學形態,通過情境創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例如,教學《海底世界》時,就可以采取創設情境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事先收集一些海底世界相關的視頻和圖片資料,也可以選擇紀錄片,然后在課堂上給小學生放映,這樣小學生在觀看紀錄片和視頻資料的時候,就會更加直觀的理解真實的海底世界,這樣教師就給小學生創設出了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角色也應該有所轉變,這樣才符合教育發展的整體趨勢,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打下良好基礎。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應該是主導者,而應該作為引路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強化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認知,建立基本的知識結構框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教師在與學生溝通的時候,應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和方式進行,深刻了解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尊重學生的獨立想法,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完善小學語文教學流程,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創設一個適合小學生學習的自主情境,實現教師角色的根本轉變,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例如,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幫助小學生找到學習的方式方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
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立足于學生的視角,進行課文的講解和教學安排,教師不僅僅是文章的講授者,同時也是問題的探索者,是語文課堂上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教師可引導學生帶著“小蝌蚪的媽媽到底是誰?”的問題意識進行教學設計。此外,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在班級和同學們共同養一只小蝌蚪,并觀察小蝌蚪的形態變化,每天記錄小蝌蚪的情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同樣教師還可以在網絡上收集《小蝌蚪找媽媽》動畫視頻,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觀看,真正站在學生的視角思考問題、設計教學,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不是在考試之中取得良好的書面成績,而是通過學習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便在實踐中進行應用。小學語文知識具有較大的難度,因此教師就應該采取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開展教學,降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難度,生活化教學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通過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引入,結合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活化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探究生活問題根源的時候,實現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除此之外,還可以擴展生活化教學的邊界,社會熱點問題、新聞事件等等,都可以作為教學導入內容,只要達到推陳出新,能夠強化學生學習的目標即可。
例如,在《風箏》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道具教學法,風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物品,因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各式各樣的風箏拿到課程上來展示,同時我們可以在學校組織學生放風箏,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動手制作風箏。在課堂上我們要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相關的生活經歷,講一講自己有沒有與作者類似的故事,讓學生們在語文課堂上盡情地抒發自身的情感。在講授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圍繞“風箏”這一主題進行寫作的任務,學生既可以寫自己制作風箏、與伙伴們放風箏的故事,也可以以風箏為喻,描述更多元、更細膩的情感,真正將語文教學與生活情境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促進語文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情境創設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給予重點關注的問題。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語文知識的特點,采取更加科學合理的情境創設方式,引導小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