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清,韓貴紅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上海 200438)
著名景觀學者湯普森曾提出過區域生命周期理論,他將工業區看作一個生命有機體,區域會遵循一定規律進行有次序和層級的變化,經歷從年輕到成熟,最終邁向衰老的生命過程[1]。城市中的歷史工業區,在全盛時期為城市發展提供巨大助力,但現今已不再年輕,且同時面臨空間品質低下,功能與需求沖突,以及環境污染影響等諸多問題[2]。問題的不斷累積,若得不到切實解決,將嚴重阻礙區域發展,久而久之,曾為城市創造輝煌的歷史工業區,將成為發展路上的絆腳石。慶幸的是,城市中多數歷史工業區不會坐以待斃,它們積極尋求產業結構的升級,區域定位的調整,以及發展策略的變更。通過這些方式,重新激發歷史工業區所隱含的生命力,使工業區“返老還童”,繼續為未來城市發展注入原動力。在城市更新盛行的大背景下,從環境景觀的視角而言,一個區域的街道空間環境能夠決定其區域空間品質與形象的優劣。這對城市歷史工業區同樣適用,通過沿街景觀的更新設計,打造高品質公共空間,能夠大幅改善工業區的環境形象,從而吸引更多高新產業入駐,聚集高質量新興人才[3]。這些積極的連帶效應將徹底讓衰敗的城市歷史工業區得以振興,邁向下一個發展盛期。
本文的研究案例,即上海閔行開發區文井路沿街景觀的更新實踐,正是城市歷史工業區更新發展過程中一條重要的探索途徑。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為該領域的研究和發展提供經驗。
案例所在地文井路位于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閔行開發區),是新中國最早的一批國家級工業開發區,發展歷經30余年,形成以機電產業為主,醫藥醫療產業和輕工產業為輔的三大產業[4]。隨著傳統產業發展的落寞,園區希望向智能制造等科創產業領域轉型以再求振興。
文井路作為閔行開發區的重要街道,其老舊且低品質的沿街公共空間嚴重阻礙了區域的革新。案例主要針對文井路(江川路至南谷路段)進行沿街景觀更新實踐,場地南北總長約355 m,東西總長約50 m,場地總面積約為17750 m2,室外場地總面積約為12470 m2。場地范圍內建有建筑6棟,主要提供辦公服務功能(圖1)。

圖1 原始平面
通過對場地的實地勘察,發現諸多問題。首先,場地主要功能用于停車,開闊的沿街空間只為車輛提供便利,人的行為活動空間受限;其次,場地中綠植稀少且缺乏養護,空間缺少生機,雜亂無層次;最后,場地中大面積的硬地空間單調無特色,缺乏觀賞價值,對來往人員不具備吸引力(圖2)。

圖2 場地現狀
通過同管理者的多次溝通,知悉園區方面希望通過沿街景觀更新,打造具有區域引領作用的高品質公共空間,一方面,營造現代感和科技性,吸引年輕人才聚集以重塑場地活力;另一方面,在革新的同時也對場地工業發展歷史進行追溯和致敬,不忘初心。
在同場地使用者的溝通中,了解到使用者對于場地停車功能的切實需求;此外希望場地增加綠化、增設休憩設施和遮陽設施的訴求比例極高;大部分使用者認為場地中的服務性設施缺乏導覽標識指引,為辦理事務帶來不便。
通過前期對于現場的實地勘察,以及和多方人員的走訪溝通,匯總分析得出了以交通重組為基礎,結合空間、視覺、生態3個維度的文井路沿街景觀更新策略。
要提升場地公共空間的環境品質,首先需重視場地交通問題。場地現狀主要滿足停車需求,忽視了人在場地中的行為活動,限制了場地環境品質的提升潛力,急待改善。故提出在適度保留原有功能的前提下,通過交通流線重規劃、停車位重布局和增設場地出入口等措施,互換人、車需求的主次地位,以滿足人的使用為場地交通重組前提,即“人>車”。
場地空間現狀整體呈現為一覽無余,無變化且無層次。故借用生態學理念,提出在場地多處增設景觀核心節點,即“斑塊”。通過豐富景觀節點的多樣性,為往來人員提供聚集、停留的交往空間,以“斑塊”匯集人氣與活力。同時通過景觀游徑的設置,實現場地公共空間的全域可達性,即“斑塊連通”。
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而言,無意義的空間難以令人產生共鳴,故提出需為場地空間賦予情感意象與精神象征。場地的歷史產業定位與未來發展方向,碰撞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共情特征。用藝術美學的專業手段進行融合、通過硬質景觀的材質、色彩、造型等方面的設計塑造,傳達場地工業歷史記憶和精神,同時展現未來園區高科技發展特色,即“時空交匯”。
場地的生態性主要依靠場地綠植體現。一方面,修整場地原有綠植,大部分給予保留,之后再配合補種適應當地氣候的本土植物營造四季皆宜的生態景觀;另一方面,場地新增“斑塊“節點輔助生態技術建設,營造可持續的綠色發展環境,即“因地制宜”。
鑒于場地東側為主要沿街公共空間,西側小道則利用率低,故提出“東車西移”的場地停車重布局措施,為人的聚集和活動提供更多的優質場地,通過平行停車、垂直停車和側方停車的組合排布,盡可能縮減占用空間的同時實現了車位數量的最大化,基本持平原有停車位數目。
因西側小道寬度僅允許單車單行,且場地南北向距離較遠,為保證車輛出入的便利性,實行了“多口出入、單向分段環通”的車行流線重規劃方針。分段環通的通行方式實現了區域性的人車分流,提高公共空間連通性的基礎上也能夠實現園區管理中心交通的獨立管理(圖3)。
場地的空間營造以“斑塊連通”策略為基礎,分兩步進行,即空間生動性——景觀活化和空間豐富性——景觀復合(圖4)。

圖3 交通設計分析

圖4 設計總平面圖
空間生動性——景觀活化,即通過蜿蜒流線作為場地設計語言,對場地東側沿街主要公共空間進行更新提升,建立異形“斑塊”綠島,再將道路流線與連綿起伏的分布式綠島景觀節點“串珠成線”,構建分布式交往空間的景觀連通性,創造趣味性十足的空間感受,營造具有現代科技場地特征的景觀肌理(圖5)。

圖5 景觀空間分析(一)
空間豐富性——景觀復合,即在景觀節點的硬質構筑上大量運用不規則流體元素設計,通過豎向起伏的構造能夠建立視覺遮擋,創造多維的空間層次,增加往來人員的空間探尋頻率和豐度,激發場地活力。景觀節點設置不同的空間尺度,通過與硬景同軟景的結合,改變空間開敞與圍合的程度,依據不同往來群體的活動屬性提供多樣化的選擇[5](圖6)。

圖6 景觀空間分析(二)
設計通過運用兩類風格傾向不同的材質交融共同構建場地環境語言。使用相對顏色深沉和厚重的材質,即耐候鋼板和花崗巖來表現園區工業時代的歷史積淀感,工業風格景觀已然成為一種新興風尚被現代審美高度認可,也為中產階級提供了懷舊情懷與精神慰藉。使用顏色淡雅且輕盈的材質,即不銹鋼和木材來表現具現代氣息的時尚科技風格,吸引以快生活為主流的青年群體(圖7)。

圖7 區域視覺效果
場地南側原有的集中式綠地更新設計為活動廣場,面貌煥然一新。作為場地更新的端頭,起始即高潮,用月牙形臺階與生態綠坡相結合作空間圍和,搭配季相豐富的景觀綠植,以及造型獨特的藝術遮陰雕塑,營造人與自然和諧交流的氛圍。階梯的置入使場地產生較大高差變化,將公共空間環繞圍合,相互聯系,更有利于吸引人群在此停留互動,置身城市街景。同時旱噴和景觀雕塑等互動裝置也更好地營造了令人深刻的場地意象(圖8)。

圖8 南端廣場效果
通過導覽標識和雕塑小品設計,創造視覺興奮點和園區意象特征。導覽標識力求高辨識度設計,在功能引導性增強的同時也潛在獲得了場地設施服務對象人群的潛意識認可。采用與景觀構筑材質契合的耐候鋼板以求和諧統一,流動的形式延續了場地的曲線節奏律動,鏤空的文字映射于地面產生出有趣的光影效果(圖9)。場地中的雕塑作品“升”,由高低錯落的三個單體組成,使用花崗巖塑造流動扭轉的形體,既優雅又富有力量感。鑲嵌耐候鋼板作為點綴增添靈動,側邊用不銹鋼金屬浮雕形式勾勒出園區主題名稱。同時具備功能引導性與場地精神得象征性(圖10)。

圖9 導覽標識

圖10 雕塑作品“升”
在場地保留或微移場地原有長勢較好的喬木,對影響通行的植物進行肅清和整理,再與新種植喬木、灌木、地被進行搭配和重組設計,注重綠植的疏密關系,盡可能呈現簡潔清爽,營造四季皆宜的場地綠植景觀,提升環境生態與審美價值。
綠植多選用本地常見植物,以確保其生態適宜性,形態上多挺拔、飽滿,符合場地整體氣質。主要選用櫻花和紅楓兩種落葉喬木作為特色景觀喬木,選用桂花、女貞等常綠喬木用于景觀節點的遮陰與圍合休憩空間。另外,通過運用海綿城市技術在“斑塊”綠島中設立雨水花園,進一步提高園區景觀的生態效益。
本文通過上海閔行開發區文井路一條街整體環境提升工程,探討了對城市歷史工業區公共空間的景觀更新方式,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人與車的“空間爭奪戰”正在城市各處持續不斷地上演,這不僅限于歷史工業區,人的行為活動需求與停車需求的有效權衡是優化提升場地公共空間品質的關鍵。其次,對于場地時空從過去到未來的追溯與追尋,是城市歷史工業區重構場地意象、弘揚場地精神的制勝因素。另外,空間流線組織、空間層次優化,生態理念融合等常規景觀設計手段都已普遍在城市公共空間更新實踐中得以運用,但它們仍是空間環境品質提升的核心和基石,不容小覷。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為該領域的實踐和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