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安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乒乓球(table tennis)作為我國的重要球類運動,如今已經成為國際體育的主要球類運動項目之一。在競技體育精神下,運動訓練方法始終是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的主要途徑,以間歇訓練法為例,該種方法從身體機理上講可以促進運動員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從生理和心理上講,可以提升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使其完善比賽中的戰略戰術,起到調節身心和訓練節奏的目的。
間歇訓練理論是在1950年左右提出的,又被稱作格施勒一賴因德爾定律(Geschler-reindell law),主要指對學生的動作結構、訓練間歇時間和負荷強度作出要求,從而讓學生始終保持不完全恢復的機體狀態,最終實現反復訓練的教學目的。在這一體能訓練方法之下,可以改善運動員的心臟機能,通過調節運動負荷,讓學生機體能夠快速適應運動項目,促進乳酸能系統、有氧代謝的能力,讓學生在未來激烈的競賽中,在高負荷心率的情況下,保證技術動作的穩定性和持續運動的能力。
間歇訓練法主要有三種類型,分別是高強性訓練、強化型訓練和發展型訓練。其中高強性訓練具有間歇時間不充分、訓練強度大的基本特點,因此主要鍛煉的是乳酸能系統和混合代謝系統[1]。在訓練時的間歇時間要在40 秒之內,心率保證在120~140 次/分鐘;強化型訓練具有間歇時間不充分、訓練強度較大的基本特點,在訓練時的間歇時間要在90 秒之內,心率由心率180 次/分鐘轉變為130 次/分鐘左右,因此主要鍛煉的是有氧代謝系統能力;發展型訓練具有間歇不充分、強度中等的基本特點,歇訓練時間超過5 分鐘,間歇方式主要以走、輕跑為主,確保心率由160 次/分鐘逐漸降低至120 次/分鐘,因此主要發展的是有氧代謝供應系統能力。
由于乒乓球運動具有細膩多變、技術復雜、體能消耗大、下肢力量要求高等特點,因此,運動員必須保持敏銳的身體反應,才能提高訓練質量。訓練的時間越長、訓練次數越多,越能讓運動員保持無氧代謝能量。從這一層面來講,間歇訓練法的本質內涵與乒乓球運動的技術特點相符合,因此,利用間歇訓練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自身體能水平,提高學生競技水平。體育教師通過對高校乒乓球訓練的精心設計,將有氧運動結合無氧運動,在提升體能代謝的同時展開乒乓球基本技能和體能訓練,通過合理地設置間歇時間,將高強性訓練、強化型訓練和發展型訓練相結合,不斷處置和優化訓練方法,協調訓練學生的上肢力量、腹部核心力量和下肢腿部力量,調節心臟頻率,最終提高高校大學生的體能訓練水平,為培養國家乒乓球后備人才作出貢獻。
當前很多高校在乒乓球訓練課程中,出現一些教學問題。首先,在乒乓球訓練課程的設計方面,對間歇訓練法的應用率不高,教學方案設計籠統,沒有針對性,不符合高校青年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情況,訓練活動預案不具有普適應。因此,雖然間歇訓練法的教學實踐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是在體能負荷方面層面不具有合理操作性[2]。具體表現為速度因素和耐力因素的識別與訓練不能合理判斷和實施,沒有固定的訓練程序,很難在乒乓球日常學習和練習中保證學生負荷心率,難以發揮出高強度訓練的實際作用,不能與乒乓球戰術特征、打法和規律相結合。因此,在今后的訓練過程中,應該合理設置體能訓練項目,精心進行間歇訓練法教學設計,提高間歇訓練法在乒乓球訓練中的應用率。
除了課程設計不足,高校在乒乓球訓練課程中還存在負荷時間控制不足的問題。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高校乒乓球老師對負荷時間的調查研究力度不夠,對間歇訓練的教學方式還存在部分“教學空白”。因此間歇訓練時間的把控程度和把控力度較弱,經常出現間歇時間過短、過長等問題,不但不能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產生強化,還會加重學生的心臟負荷程度,難以將技術性體育實踐活動與體能訓練相對接。其次,高校體育老師不能對乒乓球運動的訓練強度進行精準控制,造成學生的超體能負荷,不能將學生的身體機理和心率充分考慮在日常授課過程中,認為乒乓球訓練與其他田徑項目相比活動力度更小,因此就加大學生的身體負荷,體能訓練方式不科學。因此,在今后的訓練過程中,應該嚴格控制學生體育負荷時間。
在高校乒乓球訓練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訓練方法落后的問題。體育老師對有氧代謝原理和規律不能有效了解和認識,不能將混合訓練方法與學生體能變化特點緊密結合起來,乒乓球訓練方式不夠精準,也不夠成熟,難以保證并改善心臟功能。直接導致老師的訓練方法落后,缺乏創新機制,在授課時只能采取粗略地慢跑、關節放松、基礎熱身運動來進行課堂導入,之后便采用提高身體負荷的高壓、高強、高耗能訓練來鍛煉學生的耐力和爆發力,訓練方法落后,而且不夠科學。因此,高校體育教師在今后的授課過程中,應該創新教學方式,并進行科學乒乓球教學實踐,對高強度訓練方式進行成熟的判斷,合理設置并有效應用間歇教學法,提升乒乓球教學質量。
為了探究間歇訓練法對高校乒乓球訓練課的重要意義,筆者對L 省某高校進行實地調查和走訪研究,將文獻資料法、分析法、現場觀摩法、數據統計法相結合,以乒乓球訓練課為具體研究對象,通過案例分析、討論與總結,將間歇訓練法在高校乒乓球訓練課中的具體應用展示如下:
先在乒乓球訓練中的基礎練習階段進行基礎性訓練,比如融入到“推”—“側”—“撲”訓練中,將每組負荷時間基本維持在40s 左右,并規定擊球個數,以35 個為宜,通過這樣的間歇訓練方法,保持負荷心率,維持在180 次/min,之后降低至140 次/min,再進入下一個環節的練習。從而提高學生身體機能混合供應能力,提高學生攻擊技術、突擊技術的能力,最終實現攻防轉換技能和耐力技能的提高。
1.距離練習
老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組,并保證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的乒乓球基礎水平相近,身體素質良好、人數相同、男女比例相等。具體訓練方法可以分為短距離間歇、中距離間歇和變距離間歇這三種方式。首先在短距離間歇教學中訓練距離維持在200m 至600m 之間,持續時間在15s 至50s 左右,心率維持在180 次m/in 左右,整體訓練強度保持在85%以上即可,并在訓練過程中采用慢跑式休息方式,以提高學生耐力和速度為主要教學目標。其次是中距離間歇教學法,訓練距離維持在2000m 之內,心率維持在180 次m/in 左右,持續時間 7min 之間,訓練強度控制在90%左右,其中采用等時間間歇教學法,必須保證學生心率降低至130 次左右才能進行下一個運動環節,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混氧代謝能力,也可以采用勻速跑的形式,通過計算學生平均成績(每圈)來測試其專項耐力水平。最后是變換距離教學法,可以采用“300 米加快跑+400 加速跑+800 米沖刺”的形式,緩解學生體內的乳酸堆積,調整學生體能,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其訓練特點是實用性強,效果明顯、內容豐富。
2.技能練習
在進行距離訓練之后,就可以實施技能練習,以“推”—“側”—“撲”組合技巧訓練為標準,實驗組和對照組將本次技能訓練分為三課時完成,每課時40s,每次間歇時間控制在10s 內,每三課時為一組,訓練時間為2 個月,之后讓兩組學生分別進行“推”—“側”—“撲”組合技巧訓練測試,由老師來記錄有效回擊球個數和學生在運動之后的心率,其成績和心率的T 檢驗數據為:實驗組擊球個數為25.00±0.82,運動心率為181.32±3.10(次m/in),對照組擊球個數為25.34±0.667,運動心率為187.32±4.006(次m/in),在實驗之后,實驗組擊球個數為30.83±0.40,運動心率為170.00±3.16(次m/in),對照組擊球個數為28.67±0.62,運動心率為183.00±4.17(次m/in),其中實驗后的P 值為0.00,遠小于0.05,即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對照組P 值為0.08,顯著性明顯低于實驗組。因此,可以得出間歇訓練法可以提升學生體能和身體素質,并且教學質量良好,效果明顯。
間歇訓練法可以提升專項體能,使學生在正式比賽和日常鍛煉中,面對復雜的比賽環境,能夠保持持續比賽和運動的能力。因此,采用嚴格控制間歇時間的訓練方法,加強訓練過程的義務監督,注重學生心率變化,必須在心率恢復之后再進行下一組訓練,預防運動損傷[3]。
綜上所述,間歇訓練法在高校乒乓球訓練課中具有重要意義,面臨當前我國高校乒乓球訓練中課程設計不足、負荷時間控制不足、訓練方法落后等問題,應該融入間歇訓練法,強化距離練習和技能練習,從而提升學生乒乓球學習質量,讓學生面對復雜的比賽環境,依然能夠保持持續比賽和運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