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三堡學區韓莊小學 張成蘭
很多班主任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求“穩”,“在穩的基礎上,能讓學生平穩發展就好”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創新思維。尤其是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比較喜歡用傳統的管理方式進行班級管理,無論帶的是哪一批次的學生,都利用求穩的心態進行管理,最終導致學生過于保守。教師沒有開放意識和創新意識,在管理的模式和管理的程度上沒有自己的思想,也沒有結合自己班上學生的性格特點,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管理,沒有因人而異,更沒有因材施教,這樣的方式培養不出先進的學生。
學生是班級的主人,因此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能真正參與到課堂班級管理中來,這樣能增強班級管理的氛圍,增加學生的參與度,真正讓學生將自己當成班級的小主人,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教師還應讓參與班級管理工作,讓參與成為學生進行工作和學習的重要環節。脫離班級學生的管理方式,是不能有效地進行班級凝聚力建設的,因此,教師要正視這方面的問題,將問題意識擺在前位,通過自己的探究和探索,在找出問題的基礎上學會改進工作方式,從而創建民主、和諧的班集體。
正因為班主任在管理方式和方法上不能有效貼近班級學生,因此導致學生的班級參與感和參與意識不強,最終導致班級學習氛圍不夠濃厚。本身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應該是活潑好動,具有章法意識的。但在實際班級氛圍中我們發現,班級氛圍的削弱,直接導致了學生的團結意識上不強,教師對班級環境和班級凝聚力的培養都很欠缺。因此,在班級的管理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團結起來,與學生共同營造班集體,創造班級的管理氣氛,從而建設良好的班集體。
小學的班主任,在小學生的世界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小學生由于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班級建設的過程中是非常聽班主任的話,班主任說什么他們都會去學習、模仿和照做。因此,在班級建設的過程中,班主任要逐漸樹立班級創新管理意識,讓班級管理成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讓班級管理氛圍逐漸濃厚起來;培養小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和主人翁意識,逐漸培育學生的榮譽感和團結能力,從而讓學生通過班級的建設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傳統的思想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班級管理和教育方式了,教師可以結合現代化的手段流傳傳統思想中的精華,摒棄班級管理中的糟粕,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創建更加優秀的班級管理方式,并且實踐在班級的管理中,讓班級的管理不再是難事。班主任應結合民主管理思想,創新班級管理的模式,讓學生自己做主,做自己的小主人,讓學生自主制定班級的規章制度,自己對自己進行約法三章。同時,班主任應強調差異化管理。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我們常說的一個詞就是“一視同仁”。的確,作為班主任應該對每一位學生給予公平的對待,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學生應該采用相同的管理方法。相反,班主任應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重視不同的管理方法與學生的契合度,并基于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切實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進而逐個突破,提高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班主任應強調精細化管理,在管理學生中應注重細節,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家庭條件、思想表現、學習狀況、興趣愛好等信息進行整理,形成檔案,并將管理工作落實到每一個人,同時把握管理細節,如擦黑板、掃走廊、擦玻璃、擺放桌椅、關燈節能、戴紅領巾等,確保每一個細節都有人負責,提高班級管理工作落實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班級的小主人,因此在班級的管理中學生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班級的氛圍建設不僅體現在班級的日常管理中,教師更要通過輔助的方式,將班級的管理形式和班級的環境營造好,給予學生一個輕松、愉悅的班級管理氛圍,讓學生能通過共同參與,將自己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共同打造好。例如,可以讓學生定期進行自主環境氛圍的設計和創造,將班級裝點一下,這個裝點可以分小組進行比拼的模式進行,分板塊進行,同時也可以全班學生一起參與,集思廣益,將班級打造成一個溫馨、溫暖的班級,讓學生生活的環境不是我們看到的嚴肅、警醒的環境,而更應該貼近學生的年齡實際。當然,和諧融洽的班級管理氛圍需要健全的制度支撐,因此,在學生參與過程中,必要的評價與指導是不可或缺的。
小學班主任應結合學生在班級管理各個環節中的參與程度,制訂相應的評價方案、例如,在班級衛生管理中,可以通過召開班會的方式與學生共同探究班級衛生評分內容,最終根據教室、衛生區以及個人衛生制定了相應的評分標準、評分權重以及相應的檢查人員,通過定期的評分整理,分析學生自主管理班級衛生的實際情況,進而協調責任,引導學生的進一步參與,提高衛生管理效果。
班主任還應經常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逐漸培養小學生勤奮、愛己愛人、自信、創造、活力、堅韌等品格。在班會課上,組織學生開展具有活力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明白一些道理。例如,想要讓學生明白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可以組織學生一起玩“綁腿前進”的游戲,讓學生明白合作團結是齊心協力共同完成游戲的前提。又如,在學校運動會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參加各類體育項目,以展示自己的運動能力。而沒有參加比賽的學生可以作為后勤保障人員、啦啦隊成員,為運動員提供必要的服務,這樣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讓小學生在比賽中更有勁,凸顯班級建設的團結性,為集體管理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礎。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造就了小學生不是一個普通的群體,而需要班主任傾注更多心力進行教育。在班級的建設中,教師一定要突出班級的氛圍創建,因材施教,根據班級學生不同的特點來進行班級管理,盡量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為每一位學生的成才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