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林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8)
貧困生資格認定是高校資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關系到國家資助政策能否真正落實到位。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將其列入工作的重點。尤其在進入新時期后,如何在新形勢下開展好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是高校資助工作者所面臨和思考的時代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多年的飛速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改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工作者要緊扣時代脈搏,認真思考如何通過做好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確保每一位貧困生都能享受到國家資助政策,為其順利完成學業和成長成才成人提供外在保障,從而完成新時代賦予資助工作的使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21世紀后,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網絡信息時代。在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社會生產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人們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網絡信息技術給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帶來機遇和挑戰。一方面,網絡信息技術能夠給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帶來快速性、精準性、科學性;另一方面,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需要資助工作者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術水平。
在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工作者應該思考如何抓住機遇和迎接挑戰,從而提高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的實效性。
貧困證明產生的初衷是為了加強和規范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讓熟悉情況的地方民政工作人員協同高校一起做好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貧困證明存在著致命的弊端,即在開具過程中人為因素過大,甚至成為權力尋租的工具,反而嚴重影響了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因此,教育部在2019年正式宣布取消貧困證明,高校資助工作從此進入無“貧困證明”時代。
取消貧困證明后,如何在無“貧困證明”的新形勢下實現貧困生“一個都不能少”和“一個都不會錯”是高校資助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2007年,在財政部和教育部聯合發布的《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高校貧困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1]。
教育部和財政部關于貧困生的定義是概念性和宏觀性的,究竟以什么樣的量化標準來認定貧困生,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個比較官方的說法。因此,每個高校在具體工作中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制定認定標準。沒有統一的量化認定標準是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中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根據對南京部分高校調查發現,在取消貧困證明后,大多數高校的貧困生資格認定過程為:首先讓學生填寫家庭經濟貧困申請表和承諾書,接著組建班級民主評議小組進行評議,再由班主任或輔導員與申報人一對一談話,最后根據綜合情況來認定學生是否貧困及其貧困程度。
這樣的認定過程看似完善,實則存在很多漏洞,如:過于依靠申報者的自律,容易出現虛假材料;有些“真貧困生”因為性格原因不能通過民主評議,有的甚至放棄申報,而有些“假貧困生”因為善于偽裝卻能成功過關;在民主評議中容易出現人為因素等。認定過程不規范是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中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對南京部分高校調查發現,在所認定的貧困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假貧困生”,有的學校還比較嚴重。他們家庭經濟并不貧困,但為獲得資助資金而在申報材料上弄虛作假,將自己偽裝成為經濟貧困學生。
與“假貧困生”頻頻出現相對比,部分“真貧困生”卻自我主動“屏蔽”貧困,放棄申請貧困資助。根據對南京部分高校調查發現,有很多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寧愿省吃儉用、東挪西借,甚至寅吃卯糧都不愿意申報貧困資助。
“假貧困生”的出現和“真貧困生”的主動放棄都與國家資助政策相悖,也是對當前高校資助工作的一種鞭策,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道難題。
1.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
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我國各區域間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性,如東部和西部之間、城鎮和農村之間、沿海發達地區和內陸山區之間等。不同區域經濟的巨大差異性,讓國家難以制定一個統一的量化認定標準,這也是影響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的一個原因。
2.稅收體系的不完善
國家稅收是反映一個人、一個家庭經濟情況最直接、最客觀、最準確的金標準,也是發達國家衡量貧困的最常用手段。但當前我國的稅收體系還不健全、不完善,中間存在不少漏洞,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每個公民的實際收入,因此我們無法根據稅收體系來判斷學生家庭經濟情況。正因如此,高校只能通過其他途徑間接地獲取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其結果自然不精確,這無疑是造成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問題的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雖然大幅度提高了,但受到國內外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社會道德水準卻不斷地滑坡。金錢至上、自私自利、奢靡享樂等思潮在社會上有相當大的影響,并已經蔓延到大學校園中,導致了很多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低下。
在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很多大學生迅速“社會化”。他們違背誠信原則,通過遞交虛假申請材料、拉攏身邊同學、說假話等方式來獲取貧困生資格,從而獲得各種資助資金。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是造成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問題的外在原因。
1.重視程度不夠
根據對南京部分高校調研發現,大多數高校對資助工作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如:沒有專門的編制,基本上都是兼職;辦公場地配備不足,甚至沒有專門的場地;很多規章制度流于形式,缺乏配套措施;沒有足夠的辦公經費等。這些都制約了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的開展。
實際上,當前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主要依靠班主任輔導員來完成,但班主任基本都是專業老師兼職的,大多數輔導員也都是身兼數職。高校把十分繁瑣的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安排給他們,已經超出了他們精力的承受范圍。正因如此,在認定過程中難免出現誤判、錯判和漏判現象。
2.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欠佳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現實中,高校經常是重專業培養輕道德教育,造成了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欠佳。
在貧困生資格認定過程中,“假貧困生”提供虛假申報材料、進行偽裝表演實際是他們誠信觀念缺失和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現;“真貧困生”的主動放棄是他們在思想上沒能正確地認識到貧困的實質。可以說,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問題是導致貧困生資格認定問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1.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在我們進入到新時代后,誕生了一個偉大的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新時代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也是新時期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的行動指南。高校資助工作者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貧困生資格認定過程中做到: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認識到它對于社會和諧、民族發展乃至中國夢實現的重要價值。
其次,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要尊重貧困大學生,充分認識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都擁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不能被標簽化和區別化。
最后,要充分認識到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只是第一步,要在提供物質資助的基礎上,進一步采取各種措施健全貧困大學生的心智,提高其綜合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最終實現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2.樹立大數據意識
在人類社會進入網絡信息時代后,大數據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在工作中運用大數據研究分析總結是大勢所趨。因此,在貧困生資格認定過程中,高校資助工作者要積極樹立大數據意識,學會借助大數據的優勢提高認定工作的實效性。
首先,要做好學生基礎數據采集工作,如收集學生相關的家庭信息、生活情況、學習情況、圖書館借書情況、曾經獎助信息等。
其次,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學會運用大數據分析研究工作,“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信息平臺中的貧困生量化”[2]作為認定工作的重要依據。
最后,要將大數據的分析研究結果與學生的民主評議、老師的談話、實踐調研的結果等相結合,最終確定認定名單及其貧困程度。
3.樹立有償資助的工作理念
無償資助是指將資助資金直接發放給貧困生,基本上不要求他們有所付出,如各類獎助學金等。有償資助是指資助資金不是無條件地發給貧困生,他們需要一定的付出,如勤工助學、助學貸款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無償資助是導致“假貧困生”產生的重要原因,而有償資助則是杜絕“假貧困生”出現的重要手段。因為考慮到自己的付出,很多準備申報貧困生資格的“假貧困生”就會知難而退。因此,高校資助工作者要積極樹立有償資助的工作理念。
首先,將無償資助與有償資助有機結合,并適當地擴大有償資助的比例,如積極開發助學貸款等有償資助項目。其次,要將獎助等無償資助與青年志愿者、義務勞動等義工活動相結合,化無償為有償。最后,要加大勤工助學、頂崗實習等有償資助的力度。
1.設計家庭經濟情況量化統計表
“如何設定一個指標體系……把模糊的無法操作的概念變成直觀的數據成為了一個提上日程的問題”[3]。在我國官方層面無法提供統一的量化的貧困生資格認定標準的情況下,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設計《大學生家庭經濟情況量化統計表》,將大學生家庭情況分解成為幾項指標,每項指標又由幾種情況組成,每項指標和指標中的情況都有固定的分值,最后相加折算出綜合分數,作為認定貧困生資格及其貧困程度的主要依據。
《大學生家庭經濟情況量化統計表》可以由以下幾項指標構成:
第一,以學生生源地作為標準,分東部地區、中部和東北地區、西部地區三種情況;
第二,以學生居住地作為標準,分為農村和城鎮兩種情況;
第三,以學生家庭情況作為標準,分烈士子女、孤兒、單親、父母雙方殘疾、父母一方殘疾、父母雙方有重大疾病、父母一方有重大疾病、贍養老人數、受教育子女數、其他等幾種情況;
第四,以學生家庭經濟宏觀收入作為標準,分父母有固定工作、父母在外務工或務農、父母均無工作、父母一方有工作、父母離異、其他等幾種情況;
第五,以學生家庭遭受災害作為標準,分遭受重大自然災害和遭受暫時性災害兩種情況;
第六,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消費、參加公益活動、其他表現等作為認定的重要參考因子。
上述量化統計表充分考慮到了區域的不平衡、家庭的差異和學生的表現等方方面面,能夠反映申報者家庭的真實情況。
2.制定科學合理的認定流程
首先,班主任或輔導員要根據《大學生家庭經濟情況量化統計表》給每位申報者賦分。申報者的最終得分作為貧困資格及其貧困程度認定的主要依據。
其次,在給申報者賦分量化的基礎上,班主任或輔導員再結合申報者自述、班級民主評議、老師談話等輔助措施初步確定貧困名單及其貧困程度并報送二級學院,學院資助管理人員審核后將結果公示,公示無異議后上報學校資助部門。
最后,校級資助部門對申報材料再評議,并組織專門人員對部分申報者的情況采用走訪、電話、函調等方式進行核查。在材料評議和核查無問題的基礎上,校級資助部門將最終結果在全校范圍內公示,公示無異議后正式確定貧困名單及其貧困程度。
上述認定流程充分考慮了申報者、班級同學、班主任輔導員、二級學院及學校資助中心等多層次多角度的意見和建議,既實現了認定結果的量化又結合了實際情況,所得出的認定結果相對科學合理。
3.加強后續動態化管理
貧困生資格認定是長期性工作,不能一次定終身,要有后續動態化管理。對于家庭情況發生改觀的貧困生,應該取消其貧困生資格或降低其貧困程度,對于新出現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要給予貧困生資格認定或升高其貧困程度。
為此,高校要建立一個貧困生動態管理平臺,其內容包括:家庭情況、家庭經濟宏觀收入情況、受助情況、平時表現、平時消費情況、學習成績和對學校所作的貢獻情況等相關信息,并實時更新,作為貧困生后續動態管理的依據。
1.加強學生資助管理工作機制建設
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視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高校要成立以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校長為首的大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配置固定工作場所和辦公設備,配備充足的工作人員,下撥充裕的工作經費。同時,各二級學院要配備相應的資助管理機構。通過這些措施,為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高校要根據國家、省有關資助政策并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貧困生資格認定的各項配套制度。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貧困生資格認定動態管理制度》《貧困生資格認定領導小組職責》《貧困生檔案管理辦法》等。“制度問題為根本,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4],通過制定和完善貧困生資格認定配套制度,規范了認定工作的程序,保障了認定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
最后,實施嚴格的考核機制。“要建立健全生源地貧困生認定的相關公示檢查制度,要做到責任追究、信息公開、檢查的有效”[5],高校要將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納入到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年度考核指標體系中,以考促進。
2.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在貧困生資格認定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導致認定過程中各種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把金質鑰匙。
因此,為了做好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高校可以通過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主題實踐活動的體驗感悟作用等方式方法來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深刻理解國家開展貧困生資助的目的和意義,鏟除“假貧困生”準備申報的念頭,讓家庭經濟真正貧困的大學生認識到貧困的實質,最終促進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新時期,為做好貧困生資格認定工作,高校要積極分析所面臨的工作形勢,探討問題的表現形式和產生原因,要在工作理念和措施方法方面下功夫,幫助每一位家庭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成才成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