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肅南縣明花學校 周彩娥
裕固族農牧區生活條件艱苦,教育觀念滯后,家庭教育薄弱。由于裕固族語言環境的特殊性,家中的長輩比較重視自己本民族的語言,交流時以裕固族語言為主,學生從小沒有接觸過這些古典經文,所以裕固族農牧區學生閱讀國學經典的面及其狹窄,興趣不濃,難度較大。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要徹底打破裕固族農牧區學生落后的思想,盡可能減少學生厭學的概率,逐步完善基礎教育設施,結合實際適當增設國學課程,將國學經典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及校園文化中。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繼承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使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語文教師要注重滲透國學的重要性,通過范讀、表演、故事等方式,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裕固族農牧區學生對人生價值觀的認識,提升核心素養。下面筆者結合實際教學工作,從以下五個方面闡述利用國學經典培養裕固族農牧區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國學經典文化引進課堂是勢在必行的,要讓學生知道“學習到底是為了什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針對裕固族農牧區學生的實際水平,應建立常態化的國學教學模式,從基礎學起,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選擇相對應的國學資料。重視校本教研,設計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使學生產生誦讀國學的興趣,讓學生樂于誦讀國學,從而實現認知力、表達力、創造力的全面發展。
低年級的學生在誦讀《弟子規》的時候,教師可以轉變一種方式,將里面的句子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如“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與孝敬父母結合起來,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讓學生給父母寫一封信,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如“衣貴潔,不貴華。對飲食,勿揀擇”與學生的生活習慣相結合,為學生播放教育宣傳片,告訴他們不要比吃喝穿戴,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再如“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與學生的日常規范聯系到一起,讓學生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激勵,自我磨礪。教師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融合“裕固族十二生肖”“春節六拜”“國學誦讀”“唐詩新唱”等內容,展示出裕固族農牧區的特色,讓中華文化“活”起來。
國學的知識比較深奧,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強化裕固族農牧區學生的體驗,發揮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品格。鼓勵多方協作,可借助校園、家長、彩虹花晨讀CCtalk 平臺等多方資源,為國學的開展創設良好的氛圍,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在引導裕固族農牧區學生誦讀國學禮儀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穿上古代的服裝,誦讀的時候配上舒緩的音樂,這樣可以使學生的誦讀效果更佳。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分別練習拱手禮,看哪個小組的學生做得比較標準,為校園文明的發展奠定基礎。博物館是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的重要陣地,發揮著難以替代的功能。
在學習儒家文化的時候,由于學生對儒家文化的興趣不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博物館去查看相關的儒家影像資料,感受博大精深的國學,以國學文化為核心,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參觀學習后,讓學生制作一份國學知識與參觀感想相融合的手抄報。將學生們的一件件詩畫合璧、圖文并茂的作品粘貼在班級“學習園地”或學校宣傳欄中進行展示。“國學生活化,誦讀個性化”的理念成為裕固族農牧村學生的自覺行為。在體驗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裕固族農牧區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有序推進,因材施教。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國學教育也要與時俱進,注入現代元素,從多個角度展示國學的魅力,讓裕固族農牧區學生更好地接受文化熏陶。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視聽技術為學生展示國學,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滿足農牧區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擺正思想發展的方向。教師通過希沃一體機給學生播放國學經典動畫,讓學生一邊觀看動畫,一邊思考問題。還可以在一體機上進行點讀,當讀錯時會出現警告,為學生學習國學創造了條件,使國學傳授不受時空限制,既愉悅了身心,又學到了知識。
背誦古詩時,由于古詩與學生所處的時代相距較遠,教師可以引入“古詩卡拉OK”,即在手機、電腦上下載相應的軟件或者關注公眾號,將古詩以音樂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演唱古詩,加深了印象,吸收了現代元素,使學習成為一件輕松的事情。學生在課后也可以與爸爸媽媽一起做“古詩卡拉OK”的游戲,在家庭輕松的氛圍中快樂成長,喚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教師要鼓勵農牧區學生學以致用,將國學經典融入現代生活中,培養綜合素養。
在國學誦讀階段,學生一般均具有較強的自主性,能夠充分掌握誦讀的時間和誦讀的進程,但在國學誦讀開展初期,誦讀的主要方式即誦讀的主題由教師掌握,因此,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薄弱環節選擇針對性的材料,使學生通過誦讀國學經典之后提升審美能力,充分體現“因材施教”。例如,故事鑒賞的教學過程中,將以鄉村風情為主題的古詩進行有效的整合,胡令能(唐)的《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白居易(唐)的《池上》“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袁牧(清)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楊萬里(宋)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幾首古詩雖是不同朝代,但均是描寫鄉村風情,共同構成國學經典的文本體系,使學生對于鄉村美景的感知力得以更好地塑造,也能感受語言運用的方式和技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通過不同角度描寫景物可以更好地培養審美意識。例如,通過對蓮花的賞析,體會蓮花的外表美和精神美,以蓮花為核心的國學文本形成蓮花的具象,使美的畫面躍然紙上。通過創設主題開展國學經典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實現語文核心素養中審美能力的提升。對于裕固族農牧地區學生來說,受到環境的限制,他們對于不同景物形成直觀印象的途徑和方式受限,而國學經典主題內容的創設能夠使學生的審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點到面地進行擴展,使學生由發現迅速進入其中體驗與鑒賞、評價的階段,在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因此,對于裕固族農牧區學生來說,國學經典的方式能夠有效地形成知識的補償,樹立美學觀念,強化審美能力,讓語文核心素養進一步得以改善。
國學之美,體現在國學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精髓中,更體現在學生對國學的那份赤誠之愛。在裕固族農牧區學生喜歡誦讀國學經典的基礎上,教師也應組織不同形式的展示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彰顯誦讀的水平與魅力。學校結合地域文化和裕固族學生年齡特點把國學經典中單一的“讀”變成了“誦、演”。而“誦”即在熟練讀的基礎上成誦,要求要有一定的韻味,真正體驗古文化的意境,實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對接和契合。
在誦讀活動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開展多種類型的綜合實踐活動,主動感知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感悟中華文化的精髓,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積淀自己的文化底蘊。以此為契機,在國學經典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我會講故事”“我會演故事”“我會唱故事”的系列活動,活躍文化課堂,厚植文化內涵。
總而言之,在裕固族農牧區學校開展國學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塑造學生的民族意識,培養熱愛祖國和熱愛生活的好品質。還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使學生收獲到知識和快樂。推廣國學經典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教師立足當前,勇于創新,發揮國學的教育價值,讓每個裕固族農牧區學生都能“積跬步,致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