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賢 云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越來越多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倡導將傳統的體育項目,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納入高校體育教育教學中,由此使得高校體育教育教學展現出本土化,人文化,民族化的特點,這對于高校體育生態格局的構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在此過程中就需要對我國高校體育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之間的功能性問題進行探討。
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有著娛樂性,非功利性的特點,與大學生的心理訴求是有吻合點的,在這樣的娛樂性體育項目開展的過程中,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少數民族的舞蹈,少數民族的秧歌,少數民族的秋千,少數民族的搶花炮等項目,這些項目有著很強的趣味性,可以激發大學生以更加主動的心態參與進去。當然,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會因為地區不一樣,展現出很大的差異性,但是其對于年齡性別體質的要求是比較自由的,這樣就可以結合實際特色選擇合適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由此營造出更加理想的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格局和氛圍。再者,少數民族體育項目中,有的展現的緩慢柔和的姿態,有的展現的是輕靈沉著的特點,有的展現的是圓滑自然的特點,有的展現出內心的平靜,這些項目可以引導學生排除內心的浮躁,在情緒低落或者心理壓抑的時候,可以依靠參與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方式來進行調整,這樣使得學生身心處于和諧的狀態。當然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在展現不同特點的基礎上,還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不斷努力,團結合作的精神文化,這種文化可以被學生所感知,繼而培養學生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熱愛,并且成為這樣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使得自身的精神力得到塑造。
既然少數民族體育在高校體育教育教學中可以發揮多維度的效能,就需要有效的將其融入到實際高校體育教育教學體系中去。為此,就需要將關注點放在如下幾個方面:
高校在進行體育文化宣傳的過程中,要注重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環境和氛圍的構建。積極依靠各種媒介,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宣傳,介紹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活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觀,少數民族體育的娛樂性和健身性特點,在長期的宣傳活動中使得學生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形成一定的感知能力;接著鼓勵在高校內成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社團或者運動感興趣小組,鼓勵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感興趣的學生融合起來,給予對應社團運作經費,確保其可以在校園內開展各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由此營造更加理想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和風味,這對于激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參與意識而言,也是至關重要的。再者在學校體育文化周的時候,可以專門針對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進行宣傳,在學校的網站上,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上,在學校的黑板報上,在學校的體育操場上,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理念,使得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對于實際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認知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進展。
在建立完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如下兩個方面的工作:其一,在實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內容選取的時候,要從健康性,經濟性,民族性,趣味性,安全性等角度來綜合考量,設定對應的選取標準和規范,將上述五個指標作為節點,形成有效的選取程序,做好科學研判,然后選定適合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到高校體育課程中去[1];其二,要實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時候,需要重視篩選過程,改造過程,整合過程的管理和控制,引導實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能夠更好的與高校體育教育教學融合起來。比如在篩選的時候,要選定多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于課程目標進行界定,再者判定課程價值,對于典型性進行分析,判斷本校的實施條件,設計課程內容。在改造環節,需要結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內容,保留一些必要的元素,可以修改規則,可以簡化戰術,可以改造場地,可以改造器材。在整合的過程中,可以從空間上進行整合,可以從功能上進行整合,可以從結構上進行整合,還可以從要素上進行整合;其三,在實現實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的過程中,還需要去考慮學生的興趣點,對于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可以優先錄入,將其作為實際課程體系架構的基本點,這樣可以為后續的體育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奠定良好的基調[2]。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體系中的滲透,還需要有良好的物質基礎,那就是有著夯實的基礎設施建設,此時就需要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建設工作的投入。在此方面,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門需要對于區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優勢項目進行調研和研判,對于教育培訓訴求的判定,在此基礎上積極建設對應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基地。在基地建設的過程中,有限的基地建設資源需要有效的發揮其效能,就需要建立對應的預算管理機制,確保可以結合實際體育教育教學的訴求,做好合理的類別劃分,并且對于不同的類別設定不同的比重,這樣就可以將實際有限的少數民族體育基地建設資源得到優化配置,這將會為后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體育教育教學中的價值得到全面的發揮[3]。
在教育教學內容不斷調整,教育教學策略不斷優化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有效性評價方式和內容也需要進行調整,這樣才能夠進入到理想的學習評價體系和考核體系。在此過程中需要積極主動的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要淡化甄別和選拔功能,關注學生的進步幅度,關注學生的自主評價,關注小組評價,關注教師評價,多維度相互融合,形成交互的成績評價機制,這樣不僅僅可以對于教育教學效果進行判定,還可以對于學習過程的有效性進行反饋[4]。其二,考慮到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有健身性,活動性和娛樂性的特點,可以關注參與維度,體驗維度和過程維度,以定量和定性相互融合的方式,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評價進入到更加理想的方式。其三,對于高校體育教師進行評價的時候,也需要對于其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育教學中的能力,素質,效果進行考核,由此使得高校體育教師以更加大的熱情參與到實際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去。對于大學生而言,對于教師而言,在自身學業成績考核和績效考核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情況或者教學情況都成為重要的指標,自然會引起其對于此課程的關注度,這樣也可以潛移默化的實現實對于實際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學習環境和氛圍的營造[5]。
需要看到的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體育體系中的滲透,還需要大量的懂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師,他們是踐行對應教育教學工作的行為主體,如果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是很了解,自己也沒有參與過,這樣就容易陷入到尷尬的教育格局,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為了改變這樣的教育格局,應該積極實現專業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其一,積極聘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愛好者,對于其綜合素質進行考量,邀請其到學校去展示實際體育運動的技巧,教授學生對應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運動技術,或者邀請其去教導學校體育教師,去學習對應的技術,掌握對應的技能,繼而確保教師可以更加妥善的去做好此方面的教育教學設計[6];其二,積極開展專業化的體育教育教學培訓,在這樣的培訓課程中,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相關理論和技術操作,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方法等,由此使得在職的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可以不斷提升[7];其三,鼓勵高校體育教師能夠不斷去接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于這樣的體育項目形成熱愛之情,并且在實際教育教學中不斷嘗試和反思,將更加多維度的教育教學策略使用其中,由此使得自身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教學能力得以發展和進步[8]。
由此可見,在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體育教育的本土化,體育教學的民族化,體育教學的人文化,必須要有民族性的內容或者素材,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就是重要的資源之一,應該正確看待其在提升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效益,增強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的效能,繼而使得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的環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