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蘊寒 方雯藝 上海體育學院
各國對兒童青少年的年齡劃分存在些許差異,中、美、英、加、澳對兒童青少年的年齡界定受各國的基礎教育的學段劃分影響。中、美指南將兒童青少年年齡界定在6~17 歲;英國指南將兒童青少年年齡界定在5~18 歲;加、澳指南將兒童青少年年齡細分為2 個階段,兒童為5~11 歲,青少年為12~17 歲。
綜上所述,各國對兒童青少年年齡的界定存在些許差異,這是各國的基礎教育階段的體系劃分導致。本研究采用的是國內兒童青少年健身指南對兒童青少年年齡的定義(6~17 歲)。
體育健身和身體活動概念相似,吳忠義認為體育健身是通過身體練習的手段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一種有意識地活動。李志榮認為,體育健身的目的是提高身體素質、鍛煉體能、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以及學習體育健身方法等。高希彬認為,在體育健身中能夠發展個體的身心素質。
綜上所述,體育健身有利于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豐富兒童青少年文化生活。國內外學者們對于體育健身的表述基本一致,都認為通過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個體的各項身體素質,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1)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現狀。研究表明,人體在進行長期規律的身體活動后會對身體各器官功能會產生一系列良好的變化,因此身體活動可以作為兒童青少年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數據顯示,自2002年以來6~17 歲兒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增加204.8%,超重率增加了113.3%。雖然從2016—2018年,全國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穩中向好,體質健康水平有所提升,但是肥胖率和近視率仍居高不下,兒童青少年仍舊普遍缺乏鍛煉習慣、體育健康意識。劉扶民指出,當前我國青少年健康促進的效果不理想,城市農村青少年的肥胖率飛速增長,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并呈現低齡化趨勢。李培紅等人將國內和國外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量對比后發現,國內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的達標率僅為8.9%,遠遠低于全球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達標率(25%~40%)[2]。
綜上所述,兒童青少年面臨身體活動嚴重不足、身體素質遞減趨勢的嚴峻考驗。盡管國家發布了陽光體育計劃、“每天1h 校園體育活動”等多項政策來促進兒童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但收效甚微。影響兒童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有體育課程缺乏精細化、青少年體育指導組織缺乏、學生的學業壓力大等。因此,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應該以學校為載體,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區兩大抓手,通過家、校、社三位一體聯動發展來促進兒童青少年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2)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政策支持現狀。政策法規具有群體性、導向性和長期性的特征。我國相關政策文件列舉了在不同場所適用的體育項目。例如《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積極整合各方資源,把開展全國青少年陽光體育大會作為龍頭,積極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活動網絡,大力發展體育健身走(跑)、游泳、球類等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指出:“認真組織學生做好廣播體操、積極開展集體體育活動”。《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明確規定“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重點人群是青少年,要大力普及青少年相關的體育活動,提高青少年綜合身體素質”。
綜上所述,運動促進國民健康已被眾多發達國家所認識,并成為體育政策制定的初衷。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需要動員各種社會力量、調動公共資源,各方協力共同推進,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從而不斷提升我國大眾體育政策的科學水平。
(3)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環境現狀。梳理文獻得知,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環境研究的歷程分為萌芽階段(2005—2009)和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至今)。國內的研究的重點內容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對社區、城市的建成環境與身體活動的關聯性進行系統綜述;二是使用工具來量化研究建成環境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影響;三是對國外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與評價標準體系進行解析,并從宏觀層面對社區,家庭和學校三位一體共同參與,運用現代化信息監控設備來干預管理與評價框架進行解析。
綜上所述,雖然有國家政策的支持,但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環境建設仍存在較大問題。因此在開展體育健身活動時,要選擇的提供運動項目,激發兒童青少年體育興趣;其次,充分發揮學校、家庭與社區的作用,創造良好的體育健身環境。
(4)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現狀。目前,已經基本形成由政府進行主導、部門協同輔助、全社會共同積極參與的兒童青少年體育發展格局。楊國慶認為目前我國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阻礙主要是沒有深入的理論認知、內容建設欠缺以及管理機制建設不先進等。周結友強調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以青少年作為全民健身計劃開展的重點人群,以學校作為重點場所。高國軍認為現有的體育場地設施無法滿足兒童青少年的運動需求,缺乏專業的體育指導員,主要靠學校一己之力促進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因此,若想使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問題得到緩解,需要學校、國家和社會共同積極應對。
綜上所述,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利于增強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學校體育良好發展,加快體育強國建設以及實現健康中國與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重要使命。
(5)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評估現狀。評估具有促進和反向促進的功能。最初,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評估主要通過學校對體育成績進行評定這一個維度。隨后,增加兒童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情況這一維度。2001 我國對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評估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將體育運動的參與度、技能水平的高低、身體健康狀況、心理狀況以及對體育運動的適應能力等因素納入考核范圍。在2002年,主要從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生理機能以及身體各方面的素質等方面進行完善。特點和表現形式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而改變。李競媛指出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評估機制有待完善,諸如匱乏的體育設施、體育師資力量欠缺、體質測試項目存在爭議等問題。桂春燕認為目前測評工具的研制尚處于起步的階段,有效性有待進行驗證,測評模型尚需進一步精細化。目前問卷調查的方式是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評估的主要測評方法。胡月英構建的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評估模型主要從環境、行為、效果三個方面,結果顯示該模型配適配良好,各指標均符合統計學要求。
綜上所述,體育健身評估對把握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現狀和反向促進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我國目前的評估機制尚需加強,這需要體育工作者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性別、心理、認知能力、健身興趣動機和價值取向等均會對兒童青少年參加體育健身產生影響。除此之外,家庭環境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中,父母因素對兒童參加體育健身的影響較為深遠。研究發現,父母支持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父母陪伴/陪同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父母言傳身教鼓勵孩子參與體育活動以及父母活動均與參與體育活動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呈正相關關系。陳佩杰指出社會經濟水平對身體活動的影響情況并尚未明確。可能是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文化發展等方面存在差異。在學校因素方面,學校體育的政策支持與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呈正相關關系。郭強認為兒童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學校進行身體活動,包括了體育課、課間體育活動以及課外體育活動。李海燕等人發現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與學業壓力呈反比。這可能是因為繁重的課后作業以及面對升學壓力,迫使兒童青少年將更多精力集中在學習上,從而導致缺乏體育運動的時間。
在社區因素方面,仍存在較多問題,如收費較高,社區的體育設施數量較低,項目不全。陳佩杰發現,城市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水平普遍高于農村,這可能與城市運動環境的規劃以及設施條件的支持程度有關。魏燁發現青少年身體活動量與住家附近活動設施、環境、交通、安全性、民生設施的便利性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總結前人的研究結果發現,關于促進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的研究數量較多,理論成果豐富,日顯蓬勃之勢。但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首先,研究大多是參照西方進行重復性研究,在原來的基礎上突破和改進不大,缺乏創新性;其次,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評估體系的建立尚待完善,大多還是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同時對各項指標的評定缺乏統一的測評工具,整體上缺乏一套系統、科學的評估方案;再次,關于兒童青少年健身現狀的研究大多僅停留于表面,未能對產生的問題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最后,關于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的影響因素研究大多是基于社會學模型下展開的,因此所得到的影響因素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的研究,應該結合當前體育發展的實際情況,響應國家發布的相關政策,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區三者的作用,促進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