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智超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目前,人們逐漸有了體育鍛煉意識,但由于許多客觀因素,未能將體育鍛煉項目進行有效落實。就高校大學生而言,學校諸多的學科任務、學術研究等課程安排,導致學生對體育鍛煉有所忽略,沒有較強的體育鍛煉意識,沒有合理分配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體育方面的消費觀念不強,缺乏合理的體育鍛煉動機,尤其針對女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明顯低于男大學生,這些因素均導致學生出現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情況,與新時代社會全能型人才要求不匹配。因此,各大院校要加強體育文化的建設,對體育教學方案進行不斷的革新和探索,及時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對體育課程的感知評價,完善體育課程體系,打造豐富多元的體育課堂,讓學生對體育鍛煉有正確認知,激發學生體育鍛煉興趣,未來成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人才[1]。
就大學生實際的學習和日常生活情況來看,大學生的身體健康趨勢有所下降,情況不容樂觀,經常出現體能測試不及格的情況,18~22 歲年齡段的學生身體素質相對于日本要偏低。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時間和頻率分配存在不合理性,尤其女大學生相較于男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更加不愿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認為體育鍛煉可有可無,對體育鍛煉的認知缺乏準確性,不能合理安排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體育鍛煉頻率偏低,因此,身體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不利于促進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通過大學生對體育方面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可以觀察出學生對體育鍛煉所持有的態度。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當前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方面的消費支出遠低于其他方面,大學生普遍將花銷用于日常生活當中,例如購物、逛街以及交友等,不愿將花銷用于體育項目方面,包括體育運動所需要的設施和器材,學生也不愿主動去參加運動場館的鍛煉,或者報名有關體育鍛煉的課后學習班等,有些大學生認為自身體質天生較好,不愿意花費更多錢力在鍛煉身體方面,缺乏體育鍛煉意識,沒有科學的、正確的體育消費觀[2]。
許多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意義了解并不深刻和透徹,認為體育鍛煉只是單一的鍛煉身體,使身體變得強壯,還有些學生認為進行體育鍛煉只是為了應對考試,缺乏正確的體育鍛煉動機,忽略了體育鍛煉的核心意義。體育鍛煉不僅能強身健體,還可以對情緒進行有效調節,當情緒低落時,可以通過體育項目進行排解和釋放;對意志進行磨煉,培養學生堅韌不拔、拼搏向上的進取精神。同時,體育鍛煉還是提供交往需求和娛樂消遣的活動之一。
在目前實際的大學教學過程中,女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不容樂觀,女大學生的體質普遍不及男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觀念也相對薄弱,根據女學生的天生特性,無論是從時間、精力、物力以及財力方面,都不愿在體育鍛煉方面進行投入,女大學生除了完成院校規定的體育課程以外,并不愿意過多地參加體育鍛煉,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對體育鍛煉有所重視[3]。另外,女大學生在體育運動項目方面也存在著局限性,由于女大學生的身體條件和客觀因素等,一般會選擇對抗性較弱的體育項目。因此,女大學生對體育鍛煉興趣有所降低。
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課程形式具有豐富性和多樣化,但實際的大學體育課程安排和體育教學設施場地等并不完善,許多院校由于節省資源,未能引進多樣化體育教學器材和設備、開設豐富多樣的體育鍛煉活動,導致學生不能按自身喜好進行體育項目的選擇。其次,在冬季有些北方院校的室外教學具有局限性,學校未能建設室內體育活動場地,寒冷的氣候導致學生對室外體育鍛煉有所排斥,失去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另外,缺少運動伙伴也是影響大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一項重要因素,不利于培養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使學生對體育鍛煉失去信心。
當代社會發展的各項因素對大學生有著重要影響,大學生要合理規劃自身的生活方式,將大學體育生活的時間和頻率進行科學分配,還要鍛煉其心理素質,促使其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對大學的生活觀和價值觀有所提升,最終形成重視體育鍛煉的理念和意識。各大院校要采取相應措施,改善其大學生活方式,以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去迎接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例如,學校可安排大學生參加每日早操活動,讓學生通過晨練激活狀態,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充足的精神狀態來迎接一天的學習生活。學校可定期舉行跳繩、拔河、踢毽子等趣味性比賽。
在眾多體育知識傳輸路徑中,其中電視中的體育頻道是重要的傳輸渠道之一,其次是通過網絡搜索,最后則是大學的體育課程教學。這充分表明,網絡媒體是主要的體育知識傳播途徑,超過大學體育教學。因此,各大院校要改變大學體育教學現狀,將新媒體技術與體育課程有機結合,將體育教學方案進行不斷地創新和整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加強大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是有效開展大學體育教育的有利途徑之一[4]。如今大學生都具備了良好的認知能力,認知水平也逐漸提升,大學生在體育鍛煉方面正確的培養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通過對大學生的科學培養,使其對體育鍛煉的意義和價值得到充分和深刻的認知,培養其正向的體育觀和體育習慣,為將來成為建設祖國的新生力量打下扎實的基礎。例如,學校可定期舉辦綜合體育比賽,學生通過拔河、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等體育比賽,從中獲得成就感,培養自身興趣愛好,學校還可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獎勵,提高學生運動積極性。
在當今社會,體育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們對體育項目的需求,現代體育文化將身體活動與文化進行結合,體現了現代體育運動既是文化、鍛煉又是娛樂的宗旨,使現代體育成為不僅能參與還能進行觀賞的特殊文化活動。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態度。體育不單純是一種教育手段,還能有效地改善生活品質。大學生應注重培養自身的體育鍛煉習慣,加強體育鍛煉內容,各大高校要完善體育文化建設,幫助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使學生通過參加體育活動,不僅身體得到充分鍛煉,還能娛樂精神,共同推進體育教學的發展。
大學體育的教育宗旨是不僅培養學生強健的體質,還要是大學生通過體育知識學習,激發體育鍛煉興趣,最終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目前,許多大學開設的體育課程形式單一,內容枯燥乏味,考核方式陳舊,很難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因此,各院系要將體育課程進行不斷革新,貫徹體育教育方針,使體育課程實現真正的教育意義和目的[5]。首先,院校要進行合理化體育課程設置,探索創新教學手段,滿足當代大學生多元化需求,開設豐富多彩的體育課堂,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尤其針對女大學生,要多開展適合其生理特性及心理需求的體育活動,一改往常陳舊的教學機制和流程,靈活教學,提高體育課堂的娛樂性,打造輕松活躍的體育課堂。其次,要改變學生“成績論”這一觀念,改變學生只注重成績而忽視平時訓練這一現象,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觀念,使其通過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對成績的提高也有所幫助[6]。
大學體育設施、場地、器械等是進行體育教學的基礎條件,目前,我國大學體育方面的設施建設并不完善,甚至普遍滯后,對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形成阻礙。各大院校要結合實際情況,借鑒優秀學校的體育建設案例,加大對體育建設方面的投資,合理擴大體育教學場地和活動范圍,多引進先進的體育器材,使大學生對大學體育鍛煉的項目選擇更加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提高體育器材的實用性,加大體育設備的使用率,使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逐漸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從而提高體育鍛煉的興趣,養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7]。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大學體育教師應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想法和人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合理的體育教學,教師要不斷學習、探究新的教學措施,提高自身教學能力,以身作則,培養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對大學生的體育訓練和學習進行有效指導和幫助,使學生在集體性活動中樹立健康的人際交往意識[8]。學生也要調整自身狀態,主動配合教師教學,與體育教師多溝通、多交流,及時解決問題,形成良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體育鍛煉成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9]。
綜上所述,不僅要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和觀念,還要將體育鍛煉行動落到實處,各大高校要加大教學力度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合理規劃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加大體育鍛煉宣傳力度,提高教師體育教學能力,與學生形成良性配合關系,促進大學體育教學的良性化發展,為社會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