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越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中學
運動員在參與一些體育競賽的過程中,消耗的不僅是學生的體能,更多的是消耗學生的心理能量,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覺到疲勞。而在日常的訓練中,教師則需要幫助學生盡可能地減少這種疲勞的出現,幫助運動員們取得更好的競賽成績。但是,由于高中運動員本身學習壓力較大,在此基礎上加上運動帶來的心理壓力,很容易讓學生的思想崩潰。因而,讓學生學會自我放松、自我調節、自我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此,下面針對高中田徑運動員心理訓練方法進行了簡單的探索。
在高中田徑運動員的成長以及發展的實踐過程中,科學且高效的心理訓練,始終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為高效地提升以及優化田徑運動員的訓練實效,更好地夯實他們的體育技能,引導他們掌握高效且科學化的田徑能力,教師應該注重在常態化訓練的基礎上,科學全面地實施心理訓練,穩定地提升他們的整體訓練水平。實踐證明,在高中田徑運動員的成長實踐中,高效化的心理訓練,始終具有突出的現實作用。一方面,良好的心理品質以及素養,能夠促使他們自覺主動地投身于田徑運動的訓練實踐中,切實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整體訓練實效,確保他們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自覺主動地參與體育訓練,整體保障田徑訓練的整體成效與水平。相反,若田徑運動員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養,或者不具備較強的心理能力,必然會在體育訓練的過程中找不準方向。田徑運動是一項相對枯燥的體育項目,在田徑訓練的實踐過程中,若學生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養,自然難以全身心投身其中,甚至還會產生對田徑運動的抵觸以及排斥,這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整體訓練實效。另一方面,在高中田徑訓練的實踐過程中,經常開展心理訓練,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優化田徑運動員的毅力品質,切實有效提升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可否認,無論是在田徑訓練的過程中,還是在田徑競賽的過程中,他們都需要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依托于高效且科學化的心理訓練,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也能夠全方位激發他們的田徑學習興趣,更好地促進他們的健康全面發展。總而言之,在高中田徑運動的訓練實踐中,有計劃地開展高效且科學的心理訓練,既能夠整體提升以及優化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田徑技能的全面提升以及科學優化,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實踐發展需要。
內在動機對于提升運動員的比賽成績與努力程度十分有效,因此,在開展田徑訓練的過程中,首先就應該進行一次完整的課前教育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可以通過對比賽的深入講解,讓學生明白比賽的重要性,以此激發他們對訓練的重視。如此在接下來的心理訓練的具體過程中,學生才能穩住心態,有效提升其抗壓能力。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在高中田徑訓練的過程中,只有科學精準地開展好高效化的課前訓練,只有認真引導學生來進行課前訓練,全方位提升學生對田徑運動的整體重視以及認知程度,才能夠更好地提升田徑訓練的成效,也才能夠真正優化學生的田徑素養以及學習質量。基于此,在田徑運動的有序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習特征,科學精準地開展好課前教育,積極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田徑運動的重視程度。
例如針對于3000米或者5000米長跑的運動員而言,此時的課程教育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傳遞出一種堅持就是勝利的思想。讓學生明白,田徑運動不僅關乎學生自身的榮譽,更關乎班集體的榮譽,甚至關乎年級、學校的榮譽,這是一種擴大化的榮譽感。在這樣的榮譽感的支撐下,在這樣的有效課前教育的支撐下,運動員內心對本次運動的重視程度必然會有所加深。而在這樣的重視程度加深的情況下,想要針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心理訓練,相對而言會順利許多。
這就是課前教育的有效性所在。在課前教育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并且結合課程的一些訓練內容進行針對性地教育活動,讓學生從內心深處便形成“贏得比賽取得進步”的心理暗示。由此,在加大難度、加大壓力的訓練過程中運動員們才能夠堅持下來,并懷著無盡的積極性與熱情去參與田徑運動。高效化的課前訓練,事實上還能夠讓學生對田徑運動產生一定的心理預期,引導以及鼓勵學生在田徑訓練的實踐過程中,更好地把握好自身的學習狀態,全方位優化自身的心理素質。若課前教育的開展情況不夠良好與科學,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實效,也不利于優化他們的整體心理素質。鑒于此,教師要結合田徑訓練的具體內容等,科學全面地引導學生來做好課前教育。只有高效且科學化的課前教育,才能夠卓有成效地優化學生的心理素養,也才能夠為學生后續的田徑訓練提供夯實的根基。
自我暗示是一個人在面對壓力的過程中,為自己提升抗壓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主要指的是運動員們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讓自己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堅持下來,也就是一個人調控自己心理的一種有效方法。而對于田徑運動員而言,在賽場上的情緒很容易影響到比賽的具體情況,如果壓力過大導致情緒崩潰,那么運動員取得的成績必然不太樂觀。因此在日常的田徑運動員的心理訓練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教會運動員在恰當的時間里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提升自身的抗干擾能力,從而在賽場上一展風姿。一系列的發展實踐證明,在田徑運動員的訓練實踐中,積極且科學化的自我暗示,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田徑運動員的心理素養,引導他們在田徑運動的訓練實踐中,能夠始終以積極的心態來有效應對一切的困難與挑戰。同時,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田徑運動員始終具備良好的心理素養。為此,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自我暗示方法,同時,科學鼓勵學生積極來穩定自身的情緒,始終以相對積極向上的情緒來應對一切的困難與挑戰,更好地激發田徑運動員的整體訓練實效。
例如,在一次小短片中一個人蒙著眼睛負重前行,而他的教練在邊上拼命地跟他說“你可以!你能行!你一定可以!”每分鐘幾十遍地說,在這個旁邊人的幫助下,參賽者會在內心也給自己形成一種暗示:“我一定可以!”而在這樣的心理暗示的情況下,運動員們往往就能夠不斷地挑戰自己的身體極限取得更好的成績。因此在進行高中田徑運動員心理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安排這樣的訓練,例如可以讓學生在長跑過程中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說自己一定可以或者在跳高的前期起跑的過程中也給自己一點心理暗示,如“我一定可以”“這種高度我能行”等。
在這樣的心理暗示的影響下,運動員的情緒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下來。如此,可以很好地避免發揮失常。而事實也證明無論在何種困難的境遇下,如果身臨其中的人能夠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因此而得到提升,田徑運動員自然也是如此,甚至更佳。
運動員自信力的培養主要是希望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的過程中都能夠堅信自己一定能行,這是從訓練伊始或者比賽伊始就需要樹立起的一種心理狀態。可以通過身邊成功的例子或者創設一個合理的情境來加以提升。它與心理暗示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心理暗示更多的是側重于運動員在承受壓力的過程中使用,而自信力的培養則可以運用到方方面面。即不論處于何種境地,都應該保持自信,相信自我,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中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對于田徑運動員而言,他們在訓練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高度的自信,要積極點燃內在的情緒,要充分全面地應對未來的挑戰與壓力,以更好的姿態來迎接一切的挑戰。田徑運動本身就是相對困難的,田徑運動員在具體的訓練或者競賽的過程中,如若缺乏一定的自信,或者對田徑運動本身沒有激情,必然會影響著他們自身的訓練或者比賽狀態,也可能直接制約著他們的成績。鑒于此,教師應該注重采用多元化的舉措,科學精準地提升他們的整體心理素養,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
例如在進行高中田徑運動員的心理訓練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網絡信息設備為學生展示一些同齡人的成功事例,或者一些少年成才的典型事例。由此引發運動員們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日常的訓練過程中去,提升自己的自信力。
在這樣的有效的自信力的培養過程中,運動員們參與田徑運動的激情也會因此而點燃。此后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運動員們也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當然,不同體育素養的田徑運動員在田徑訓練的過程中,其自信的程度存在著顯著的區別和差異。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以及鼓勵學生來正視自身的困難,積極把握自身的條件,按照自身的實際能力來逐步培育良好的自信。當然,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則應該采用正向引導的方式,積極給予學生以肯定與鼓勵,積極發現學生的長處與優勢。對于那些長期提升不了成績的田徑運動員,教師要幫助他們共同查找問題以及根源,積極明確體育素養相對比較低的成因,積極采用科學且高效化的解決措施,真正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更好地點燃他們的激情。
重復回憶也是一種針對田徑運動員的心理訓練的一種有效方法。它主要指的是在進行田徑運動訓練的過程中,讓學生運動員們先完整經歷一次正規的比賽或者高強度的訓練,從而在學生腦海里留下一定的印象。隨后教師在利用模擬器或者口頭的情景創設等方式,讓學生不斷地去回憶當中的細節,從而再將一些實際的場景轉化為腦海中虛擬的場景,以提高訓練的效率。在腦海中的回憶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導運動員不斷地進行加工和糾正,從而在接下來進一步的訓練中引導運動員們將理想轉化為實踐,展示出更精湛的運動技能。
例如,在進行跳高的訓練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讓跳高運動員們逐個進行完整練習。而后讓學生運動員們在跳完之后不斷地回憶自己方才跳高過程中用到的動作以及所犯的一些錯誤,并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在腦海里先完成動作的糾正。此后,再進行進一步的訓練,讓學生將自己理想中的跳高動作展現出來,從而達到訓練的目的。在這樣的心理訓練過程中學生能夠很好地節省學生的時間,也能夠提升學生的跳高水平。
可見重復回憶也是高中田徑運動員心理訓練的重要項目之一,教師應該好好利用好這一項訓練活動,讓學生在訓練之余也能夠在自己的腦海中再現訓練過程,達到訓練目的。對于田徑運動員而言,在田徑運動的訓練過程中,重復回憶的運用同樣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依托于重復回憶的方式,運動員能夠從回憶中發現自身田徑運動的不足以及缺陷,能夠從回憶中來把握田徑運動的學習方法,繼而積極進行總結與升華,更好地提升以及優化自身的訓練實效,全方位夯實自身的體育素養。
環境變化也是針對高中田徑運動員的心理訓練的一種有效方法。主要是指在進行田徑訓練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變換運動員周圍的環境,讓運動員們時刻保持一種興奮的狀態,減少因環境相同而帶來的疲勞感。由此,運動員們在足夠新奇的環境中自然也能夠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此外,這樣的頻繁的環境變動還可以有效提升運動員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從而更進一步地提升學生的訓練效果。
例如,在進行長跑運動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帶領學生在田徑場完成一次長跑訓練,再帶領學生圍繞學校道路、圍繞教學樓完成一次長跑訓練等。在這樣的場景的變換過程中,運動員內心就會保持一種興奮的感覺。而受這種興奮感與新奇感的驅使,運動員們對于長跑這類運動訓練的疲勞感也會因此而消散許多,從而達到提升運動效率的目的。
環境變化主要針對的是學生內心深處對于訓練產生的疲勞感,而進行的一種心理訓練活動。它可以幫助運動員們在內心深處形成一種自我調節機制,在面對枯燥而乏味的訓練時可以讓自己保持住一定的興奮感。也就是通過在腦海里完成環境轉換這一環節來維持對訓練項目的熱情。也可以在腦海中的“環境變化”的影響下,沉浸在運動員自己的世界里,從而更加專心地完成訓練項目,由此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不論是何種心理訓練方法,最終都應該回歸到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上。教師理應根據每一位運動員的心理發展狀況的不同,而設置不同的心理訓練項目,讓不同的運動員在不同的訓練過程中能夠得到更好的訓練效果,這才是高中田徑運動員心理訓練設置的最佳途徑。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教師,在開始心理訓練之前,首先就應該跟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或者與學生的交往中提升對學生的認知,以這種認知為基礎針對不同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案。
例如,教師可以在訓練之余與自己的學生聊聊天,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學生的運動天賦。如果運動員在面對比賽時容易緊張或者過度興奮,此時教師就要針對這一心理狀態,為學生提供穩定情緒的訓練。如果是因為過度自信而引起的興奮感則需要進行降低自信訓練,如果是因為懷疑自身能力而引起的緊張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運動員的自信力。而如果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或者比賽過程中都保持著一種比較低迷的狀態,不愿意去參與訓練或者對訓練產生嚴重的排斥心理。此時。教師如果想要充分地調動情緒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就可以利用精神轉移法來進行心理訓練。先降低比賽或者相關的競賽訓練在學生心里的重要性與存在感,隨后讓學生避開相應的訓練活動,而轉為聽一些輕音樂或者看書,看看電影等。以這種方式降低運動員對訓練的排斥心理,從而為接下來進入更好的訓練狀態而做好準備。在經過足夠的放松訓練之后,教師便可以引導運動員重新接受訓練。此時運動訓練強度不宜過強,應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形成一種關乎興趣的心理暗示,讓學生運動員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久而久之,運動員們對訓練的排斥心理自然能夠降低。
而不論是何種情況,教師都應該做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這一關鍵點。做到這一點,相關的心理訓練活動的開展得更為順利。
在高中田徑運動員的日常訓練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在訓練之余摻雜一些思想教育課程,讓學生明白競賽對一名“運動員”而言代表的意義,進而讓學生感受到競賽的重要性所在,有效增強壓力。緊接著通過心理暗示、建立自信、反復回憶、場景變換、個性訓練等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中和訓練過程中產生的壓力,讓這種壓力轉化為動力。如此,長期訓練下去,才能真正讓運動員們掌控自己的心理動向,讓自己不論處于何種境地都能夠保持冷靜專注。如此,學生面對競爭激烈的競賽自然也能夠穩定自身情緒,取得良好成績。